印太瓶鼻海豚
鲸目海豚科动物
印太瓶鼻海豚(学名:Tursiops aduncus)是海豚科、宽吻海豚属哺乳动物。体比宽吻海豚小,平均体长约2.3米。雄性略大于雌性,中国海域雄成体的体长可达2.76米,雌成体可达2.54米。新月形的呼吸孔位于头背后部中央。鳍肢梢端尖,后缘近基部处后凸。体背及体侧面灰黑色,在背鳍下方通常有明显的浅灰色条纹。腹面白色。往往生活在海岸附近深度小于300米的浅水中。喜欢结群,一般为数十只。饮食主要由硬骨鱼和较小的头足类动物组成。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 太平洋,地中海、黑海、红海等温带和热带海洋中。
形态特征
体比宽吻海豚小,平均体长约2.3米。雄性略大于雌性,中国海域雄成体的体长可达2.76米,雌成体可达2.54米。喙短而结实,喙与额隆间有1条明显的凹痕。下颌略突出至上颌之前。眼位于口角后上方。新月形的呼吸孔位于头背后部中央。鳍肢梢端尖,后缘近基部处后凸。背鳍高,镰刀形,位于体背中部。尾叶后缘弯曲,中央有1个缺刻。喙长115-137米,为体全长的5.1-6.2%,与宽吻海豚比相对较长。
体背及体侧面灰黑色,在背鳍下方通常有明显的浅灰色条纹。腹面白色,成体在体侧下部及腹面两侧有暗色纵长形斑点,或体腹面遍布暗色斑点。其他色斑与宽吻海豚相似。最大颅基长497毫米。头骨宽。吻突短,其基部宽,趋前渐窄,先端钝尖。侧面观吻突中段的前颌骨显著隆起,背面观吻突后1/3部略收缩硬腭平坦无深纵沟犁骨明显翼骨宽且彼此相接。下颌联合短。上、下颌各有20-27对结实的齿。椎式:C7,T12-13,L12-15,Ca26-29=60-61。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行为
印太瓶鼻海豚往往生活在海岸附近深度小于300米的浅水中。随着毛细血管中气体的快速交换,红细胞的数量增加了一倍,肌红蛋白是陆地动物的2-9倍,海豚能够在深潜水时不呼吸和在水面游泳时正常呼吸之间交替进行。印太瓶鼻海豚喜欢结群,一般为数十只。有时同伪虎鲨群混游。
印太瓶鼻海豚在社会和行为上与宽吻海豚相似,偶尔会与宽吻海豚形成群体,较少与中华白海豚形成群体。印太瓶鼻海豚一生都在5-15只海豚的鱼群中度过,以帮助捕猎、躲避捕食者和繁殖。在野外和圈养环境中,人们观察到它们通过追逐和飞溅来玩耍,有些人将这种行为与学习联系在一起。在这些群体里,有一个社会等级制度,最大的海豚通常是最主要的。在野外,也有相同性别的群体,特别是亚成年群体,后来加入更大的群体。它们与宽吻海豚相比,通常不善于交际,而且害羞。它们很少在水面上被观察到,也很少从水中跳跃。
对白海豚和瓶鼻海豚的单一物种群体和混合物种群体的观察发现,瓶鼻海豚花在觅食上的时间更多,觅食时间也更长。
领地
印太瓶鼻海豚表现出栖息地的保真度,并有很好的生活范围。大多数雄性和雌性在它们的出生地一直呆到成熟。在太平洋地区,往往在一个岛屿周围找到其的栖息地。栖息地范围可达85平方千米,但范围取决于性别,可能会随季节变化。据报告,密度估计值在每平方千米0.06-4.80之间。
沟通
有人认为,印太瓶鼻海豚的大脑大而曲折,可以提供更高的智力和更高层次的学习。它们通过听觉进行交流。尽管它们的视力不发达,但它们的听觉敏锐且在回声定位中很重要。印太瓶鼻海豚会发出超声波咔嗒声,并解释返回的信号以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每个海豚还使用独特的口哨声,以帮助其他人分别识别它们。印太瓶鼻海豚也通过触觉信号进行交流。最常见的情况是,鳍状肢在同性和同龄海豚的鳍状肢或身体上摩擦。在交配前后的异性之间以及雌性和幼豚之间可以观察到鳍状肢摩擦。
食性
印太瓶鼻海豚的饮食主要由硬骨鱼和较小的头足类动物组成。尽管它们食用各种各样的鱼类,但它们的饮食大部分只由少数种类组成,这些种类因地区而异,每天要吃掉6-7千克食物。它们合作狩猎,觅食行为表现为每分钟多次浅潜。在浅水中,它们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捕猎,包括将鱼的尾巴“踢”进沙子,并将小鱼追逐到岸上。在进食和游动时,它们会定期从水中跳跃。狩猎和进食最经常发生在早晨和下午。
天敌
印太瓶鼻海豚至少被10种鲨鱼捕杀。这些捕食者可能在印太瓶鼻海豚的社会行为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成群游动,它们较不容易受到食肉动物的伤害。人类也是其捕食者,因为人们猎捕并捕获了印太瓶鼻海豚,以获取食物和娱乐。它们的阴影颜色图案还有助于使它们在海洋环境中不被发现。
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
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 太平洋,地中海、黑海、红海等温带和热带海洋中。南宽吻海豚常在靠近陆地的浅海区域活动。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
国家地区
存在: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国、文莱达、柬埔寨、中国、科摩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肯尼亚、科威特、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毛里求斯、马约特岛、莫桑比克、缅甸、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塞舌尔、新加坡、所罗门群岛、南非、斯里兰卡、苏丹、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存在(繁殖):中国台湾省。
存在(季节性不确定):索马里、也门。
存在不确定:圣诞岛、中国香港、越南。
存在不确定性和游荡:中国澳门。
繁殖方式
印太瓶鼻海豚是少数几只雄性与其他雄性合作以允许与雌性交配的哺乳动物之一。雄性与另外1-3个可能不相关的雄性结成联盟。这些雄性群体与雌性进行交配,有时也被称为“伴侣护卫”。单身雄性也可能试图保护雌性进行交配。繁殖雌性也组成群体。较小的雌性群体更容易捍卫,而较大的雌性群体则很难捍卫。雄性和雌性海豚往往与不止一个伴侣交配。当印太瓶鼻海豚以相同方向在腹部对腹部之间放置时,通常会发生交配。
雌性的生殖成功取决于水的深度。在浅水区其更容易发现捕食者,并减少了鲨鱼的捕食。雌性在7-12岁之间达到生殖成熟,这种成熟通过腹侧雀斑传达给雄性。雄性达到9-13岁的生殖成熟度。妊娠期约为12个月。性成熟体长略小于宽吻海豚,生殖间隔2-3年,每产1胎。
刚出生时幼豚的长度在0.8-1.1米之间,体重在9-21千克之间。幼豚首先出生于尾巴,并且能够立即游泳。最高的出生率是从10-12月。在圈养期间,泌乳期持续约18个月,在野外则持续约32个月。乳头沿着泌尿生殖器开口被切开。平均断奶年龄为3.5岁。然而,在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断奶年龄为2.7-8岁。成年雌性在日本三浦岛海岸附近的抽样人群中每3-4年生育一次。
成年雌性在幼豚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断奶,幼豚也要与母亲再呆1-3年。野生的印太瓶鼻海豚的平均寿命超过40岁,而野生的成年雄性和雌性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9岁和26岁。在野外最的年龄是39岁的雄性和49岁的雌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 ——附录Ⅱ。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数据缺乏(DD)。
种群现状
印太瓶鼻海豚数量较少。1986年7月在北海得二头雄性成体,体长分别为220厘米和229厘米,体重分别为106千克和118千克;1988年5月捕获一头雌性成体,体长220厘米,体重131千克。骨骼三具存中国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濒危原因
人类肆意乱捕、误捕导致宽吻海豚种群及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加之栖息地的水域环境发生恶性变化,自然增殖也很困难。
保护措施
救援放生
2022年4月,海南昌江棋子湾发现一头搁浅的印太瓶鼻海豚,身体多处受伤,被送往治疗。
2023年3月1日,海南海花岛附近海域,海南首次实现对一头印太瓶鼻海豚成功救治及放归。
主要价值
在某些地方,印太瓶鼻海豚已经习惯了人类游泳者的存在。在日本的米库拉岛,从1990年代开始的夏季就有海豚游泳计划项目。印太瓶鼻海豚在海洋展览馆和动物园中很常见。印太瓶鼻海豚生性聪明,容易饲养和驯化,经驯养师的训练后,可以做更多精彩的表演,是海豚表演的主要训练对象。然而,印太瓶鼻海豚通常比其他宽吻海豚更害羞,也不那么好奇。
参考资料
Tursiops aduncus.iucnredlist.
南宽吻海豚.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1 13:1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