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路作三首
唐代高适诗作
《东平路作三首》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说自己有志难伸,东行亦非本愿,一路所见,皆为萧瑟凄凉之景象。第二首说自己本欲干谒王侯以实现抱负,无奈事竟不成,只得暂时依栖农圃。第三首写行进途中的见闻感受。
作品原文
东平路作三首①
其一
南图适不就②,东走岂吾心③。
索索凉风动④,行行秋水深⑤。
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⑥。
其二
明时好画策⑦,动欲干王公⑧。
今日无成事,依依亲老农。
扁舟向何处⑨,吾爱汶阳中⑩。
其三
清旷凉夜月,裴回孤客舟。
渺然风波上⑪,独爱前山秋。
秋至复摇落⑫,空令行者愁。
注释译文
①东平:郡名,原郓州,属河南采访使,治所在须昌(今山东省东平县)。此诗敦煌集本题无“作”字。
②南图:即“图南”,谓南飞,南征。比喻抱负远大。语出《庄子·逍遥游》:“(鹏)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就:敦煌集本作“尽”。
③东走:此指诗人东鲁之游。
④索索:形容风吹草木之声。
⑤行行:不停地前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⑥秋:敦煌集本作“愁”。
⑦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画策:谋画策略,筹划计策。敦煌集本作“书策”。
⑧干: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⑨扁舟:小船。此处指自己孤身驾着一叶小舟于汶水上东行。
⑩汶阳:春秋时鲁国地名,因在汶水之阳,故名。汉置汶阳县,故城在今山东省肥城、泰安、宁阳交界处,今有汶阳镇。此处借指东平郡,因东平郡治所须昌亦在汶水之北。
⑪渺然:敦煌集本作“眇然”。
⑫摇落:凋残,零落。
创作背景
这组诗其一曰“南图适不就,东走岂吾心”,则原计划南行,不得已而向东走;其二曰“扁舟向何处,吾爱汶阳中”,则东行将赴汶阳。杜甫有《奉寄高常侍》诗日“汶上相逢年颇多”,交代初次相逢之地在汶上。杜甫于开元二十七年(739)漫游齐鲁,则高适此诗当作于是年。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组诗第一首说自己有志难伸,东行亦非本愿,一路所见,皆为萧瑟凄凉之景象。因此,内心感到无限悲伤。第二首说自己本欲干谒王侯以实现抱负,无奈事竟不成,只得暂时依栖农圃。自身有如一叶漂泊之舟,不知向何处去,只好暂住汶阳寻求机会。第三首写行进途中的见闻感受,所见为凉月孤舟,所感为摇落悲愁,只因前路渺茫,壮志难酬。结尾借景抒情,有如宋玉悲秋,不仅悲自然之秋,也是悲人生之秋。
名家点评
唐诗归》:说得秋有着落,益觉幻妙(“渺然”二句下)。
唐百家诗选》:赵熙批:连章之作,此极严谨。统摄四首(包括前作《鲁西至东平》),而本篇自有起结(“南图”句下)。杜子(赠适诗)云:“佳句法如何?”知诗所重在句,句自有法也(“吾爱”句下)。拍入行程(“徘徊”句下)。
《删定唐诗解》:言客梦已愁,若果为秋则更愁,谓非明月未妥。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0:1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