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松帖》又名《新埭帖》、《东山帖》。《东山松帖》是
王献之所书写的一通
信札,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纸本墨迹,纵22.8厘米,横22.3厘米,4行,33字。收藏于
故宫博物院。
《东山松帖》表现出从意适变、洒脱不羁的美,不拘荣枯浓淡、正侧藏露,将生命的原色呈现于使转
顿挫之间。其字势,散淡,漫不经心,信手布构,如田野学士,超朝参列。古法、家法都在这里隐遁,以自己之
笔墨,抒自我之心胸,真可谓“洗尽
尘滓,独存
孤迥”。
通篇无一字相连,字距行距宽松,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如东山之松、竹、石、泉,悠然
寥落,超然
玄远,营造出一个晶莹鲜活的优美意境,表现着晋人潇洒
超逸的胸襟。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一封书信的片断,存于清宫旧藏《法书大观》册中。寥寥四行,格调清新隽逸,大家风范俨然。因其中结字用笔时出宋代
米芾意味,故历来研究者多断为米氏临本。
在《东山帖》中
寻绎不到精丽的
笔法,谨严的结构,甚至有败笔、“失体处”,而它自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美。读《东山帖》当味其高韵远致,若斤斤于笔墨
形质,则如
缘木求鱼。
对于《东山松帖》为临本墨迹,刘涛认为:“中国古代的书家,历来注重墨迹。欣赏墨迹,不仅能“见字如见其人”的亲切感,还有令人浮想联翩的引力,更能于笔迹墨痕中体察用笔之法,领悟神采之妙。出于这种观念,传世的献之墨迹,尽管是临本墨迹,并非真笔,依然视为尤物。北宋之后,认在献之名下的墨迹,因为少得如
凤毛麟角,人们就一概宽容地视为名作了。”
《东山松帖》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
文徵明、刘承禧、
吴国廷及清
曹溶等印。幅面左右两侧上方,被刮去部分是清
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逸气纵横,冥合天矩”,
金运昌认为这种现象是“晚清内监偷盗未遂之证。”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原籍
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
绍兴)。
王羲之第七子。官至
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工书,兼精诸体,尤以行草善名。在继承
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与王羲之并称“二王”。存世墨迹有行书《
鸭头丸帖》,小楷刻本有《
洛神赋十三行》。其正、行、草书帖札,散见于宋人所刻丛帖中。
金运昌也持相同观点:“宋代大书家米芾以善于临摹古法帖著称,自称‘集古字’。然传为其摹古之作,如王羲之《
大道帖》,王献之《
中秋帖》、《新埭帖》(《东山松帖》)等,皆带有很强的米氏个人风格,虽然笔精墨妙,但从保存“二王”原味的角度看,实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