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古时是清高宗弘历即
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故宫建筑
名称
三希堂,位于
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
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
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书法)。另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一处“三希堂”,藏有《
快雪时晴帖》。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
嘉庆、
道光、咸丰、同治、
光绪、
宣统各朝都从未有任何变动,仍保持原貌。
含义
按其本意,“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乾隆帝文韬武略、
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在此收藏了晋朝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
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的《
中秋帖》和
王珣的《
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被乾隆帝所珍爱,特意贮存在此,不时把玩。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帝敕命
吏部尚书梁诗正、
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
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这“三希”,而珍藏这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
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
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
后来“三希”在近代经历颠沛流离,1951年离宫之后四易其主的《中秋帖》和《
伯远帖》被国家收购后送还故宫,藏于
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此时距离“二希”离开
紫禁城已经整整过去了二十七年,三希堂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样子,“三希”帖却没能一起回来。命运多舛的《
快雪时晴帖》飘泊了大半个中国,最终却流落到了千里之外的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北有三希堂的
复制品。
简介
三希堂内仅约四点八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弥补了空间的不足:狭长的室内进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设摆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
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乾隆御书“三希堂”匾名,“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对联分别张贴在御坐的上方和两旁。低炕墙壁上五颜六色的瓷
壁瓶和壁瓶下楠木《
三希堂法帖》木匣,被对面墙上落地大
玻璃镜尽收其中,小室立显豁然开朗。此外,小室隔扇横眉装裱的乾隆御笔《三希堂记》,墙壁张贴的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王羲之学书图》、
沈德潜作的《三希堂歌》以及
董邦达的山
水画等,更为三希堂增添了无限韵致。
三希堂不仅以储存三希墨宝而闻名于世,同时还陈设有大量当时制作的极为精致的工艺品和
文房器具。高雅与精致始终充溢着这个狭小的空间,散发出浓浓的
书卷气。观者在欣赏赞叹之余无不流连忘返。
陈列
对联
三希堂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书房,面积不大,却大气、肃穆,窗明几净,
皇气逼人。
几案左首是
玉如意,右首是铜暖炉。墙壁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怀抱观古今”,下联是:“深心托豪素”,为乾隆皇帝亲笔。联语平起仄收,天然古朴,彰显作者博古通今、有会命笔的高怀逸兴。
向秀甘淡薄,深心托豪素。
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
流连河里游,恻怆山阳赋。
向
常侍即
向秀,字子期,
竹林七贤之一。“深心托豪素”,豪素亦毫素,豪通毫,是笔和纸的代称,
陆机《
文赋》有“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也用来说明诗文著作,或指研究学问。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有“知君重毫素”;
王直《题山水赠杨熙节》有“兴来展豪素,满眼绚
金碧”;
彭孙遹《
张都尉画马歌》有“早岁壮怀时吐露,伏枥雄心见豪素”等。乾隆在“三希堂”借用,自是指书法作品了,意谓潜心于纸墨笔划。
“深心托豪素”寓意深刻,历来颇受名家青睐,很多名人曾予借用。近代文人
吕贞白题画诗有:“绘事贵写生,始可得天趣。邱壑藏胸中,深心托豪素。一树一石姿,要为神所注,善画必善书,真理终无误。此老固善书,画乃得书助。点划疏岩间,淳朴
力能赴。脱落无町畦,肯学邯郸步。直节允精诚,真宰可天诉。”
“深心托豪素,努力爱春华”是
郑板桥名联,郑板桥把
颜延之的诗句用作上联,谈著书立说要专心致志,下联谈态度与方法,指要注意文采。
“怀抱观古今”出自
谢灵运的《
斋中读书诗》,意谓要用宽旷的襟怀鉴赏古今贤人。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
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颜延之,字延年,琅琊
临沂人,是南北朝时著名诗人,与山水派创始人谢灵运同代齐名,世称“颜谢”。乾隆帝巧借同代齐名的“颜谢”名句集成一联,与其亲自书写的“三希堂”纸地小匾、《三希堂记》并处,足显弘历的无比雅意,亦可体味其对《
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伯远帖》三贴极尽赏玩之意。
后人对“三希堂”有诸多诠释,但从弘历为“三希堂”写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来看,其原意应该是为了藏帖。
轿瓶
轿瓶靠墙的一面是平的,瓶颈下方有一孔可以悬挂,原称为壁瓶,清档中称为轿瓶;轿瓶器型出现于明代
万历朝,乾隆皇帝偏好轿瓶,在三希堂的东板墙上挂有壁瓶14只,可以看出轿瓶是乾隆雅好的陈设器之一。
作品信息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为唐人摹本,行书四行二十四字,
尺牍纸本,高七寸一分,广四寸六分,是王羲之四十岁之后的作品,也是王羲之传世代表作之一。当时只是手札便条而已,因帖内有“快雪时晴”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
王体行书中的精品,被后人称有“龙跳山门,虎卧风阁”之势。此帖原是康熙年间,
国子监祭酒冯源济的家传之宝,由冯源济将它进献给康熙皇帝,后来传到了
乾隆皇帝手里。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间,对这幅
墨宝的热情始终不减,经常在三希堂临摹和玩味,反复为之题跋,一生竟对此帖做
过七十三次题跋。
王珣《伯远帖》
王珣的《
伯远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属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
事之辞,该帖的命名出自于贴内的首句的“伯远”二字,《伯远帖》的用笔灵舞飞动,为上乘
的行草作品。
王献之的《
中秋帖》无款,传为王献之书,亦有人怀疑是宋代
米芾的临本。纸本,纵八寸四分,横三寸六分,行炎,行
书三行二十二字,前后有阙文。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他将王体行书的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王献之的用笔如行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完美至极。此帖为其五十岁后之作,属便笺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们尊称为“书圣”,而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
两地
故宫博物院首次分别授权,
高仿版《三希堂》实现团聚
清乾隆皇帝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珍迹,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尤以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
中秋帖》、
王珣《
伯远帖》深爱至极,故命其所藏法帖之处为“三希堂”,并亲笔手书“三希堂”匾额悬于堂上。
因历史原因,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随大批
故宫文物南迁,最终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盗出宫,历经劫难,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动用巨资将《
中秋帖》《
伯远帖》购回,最终藏于
北京故宫博物院。《三希堂宝帖》已分藏百年,成为了
中华文化团圆的最大遗憾。中华文化要统一,故宫文物也要统一,盼团圆,盼统一,已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心声。
在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馆藏真迹分别授权,三百年
古书画老字号“
荣宝斋”甄选珍贵高仿工艺,按原作1:1再现《三希堂》神韵。高仿《三希堂》完全保留历代名家帝王题识、
钤印等历史印迹,被称为“下真迹一等”的艺术珍品,乾隆皇帝一生珍爱的稀世珍宝首次实现团聚。珍贵限量发行:2011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