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
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
铁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现于
越南清化省东山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永富、河西、和平、 北江、北宁诸省。一般认为年代在公元前 3世纪~公元1世纪。20世纪20年代以后,
法国和越南的考古学家先后进行了发掘和研究。
建筑
东山文化区的居民居住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屋顶苫草,屋脊成马鞍形翘起。墓葬种类较多,有土坑墓、船棺葬、也有火葬或仅将头颅葬于铜缸之中的葬俗。东山文化经济的基础是以水稻为主的定居农业,社会则处于奴隶制阶段。从铜剑人形剑柄上的纹饰看,其居民辫发后垂,额上围一窄头巾,戴耳环、手镯,衣著仅胯下系一带。
民俗
青铜器有铜鼓、短剑、戈、矛、靴形钺、箭镞、犁、斧、锄、锹、瓮形缸、圈足盖盅等。短剑、戈、矛的形制较多样。
陶器均为粗陶,火候不高,陶色有红、褐、灰 3种,纹饰多绳纹和度纹,器形有釜、罐、盆、圈足瓶、盂形器等。铁器不多,有斧、锄等。
石器除常见一种形石环外,尚有少量磨制石斧和石珠。在一些墓葬中,出有
草叶纹铜镜、
蒜头扁壶、圆壶、铜剑、五铢钱、
王莽钱等汉式器物。
东山铜鼓的基本形制是面小底大,胴部突出,胴、腰、足3段分明,纹饰有翔鹭、羽人、竞渡、鹿、牛等。在铜鼓分类中,东山铜鼓虽然属于早期形式,但晚于中国大波那墓葬和万家坝墓葬及昌宁、弥渡等地所出的铜鼓。
从大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东山文化成为东南亚最早进入铜器时代的古代文明,在东山文化的古代墓葬中曾发现了铜鼓等物品。东山铜鼓使用失蜡法铸造,其高度最高可达1米,重量最重可达100千克。东山铜鼓被作为宗教仪式用品和音乐器具,通常刻有几何图形、日常生活、战争、动物、鸟类以及船只的形象。
其中的船只形象表明了贸易在东山文化中的重要性,而铜鼓本身也被作为贸易物品和家传宝物。在当地原始文化中,拥有这些铜鼓即意味着拥有掌控万物运转的力量,也表明了富有的家庭有能力支付那些大型铜鼓的制造。在作战时铜鼓被用力击打,产生的巨大声音可以吓退敌人。东山铜鼓分布十分广泛,它们在今中国南部、越南、以至印度尼西亚东部都有发现。
发展历史
起源
越南北部在公元前几千年就已经产生了
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该地区的地理气候使得大规模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成为可能,并为东山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山文化并非独立产生,它与藏缅民族、傣族、孟-高棉民族以及老挝的瓦罐平原的古文化均存在联系。
东山文化的核心位于越南北部的红河河谷,但它与周边地区维持着紧密的商业关系,以铜鼓作为主要商品,其商品出口范围包括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和
印度尼西亚。
衰落
对于东山文化衰落的原因并无确切定论。可能与气候环境的改变、由于农业活动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外族入侵、周边地区的政治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在大约公元后200年,东山文化已经全面衰落。当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忘却了东山文化的存在,他们将东山铜鼓的铸造归于某些神话人物或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但是作为越南历史上最重要的古代文化之一,其科技文化成就对越南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