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形石
中国四大奇石之一
东坡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玛瑙石,出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在清朝康熙年间供入内府,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物特征
东坡肉形石高5.73厘米,宽6.6厘米,厚5.3厘米,是一块天然玛瑙石,大小如鸡蛋,其矿物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其肌理清晰,显得肥瘦层次分明,毛孔宛然,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就像是一块油腻滑润的东坡肉,所以被称为“东坡肉形石”,与小鸡出壳中华神鹰岁月并称“中国四大奇石”;此外,也与翠玉白菜毛公鼎并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三宝”。
文物历史
东坡肉形石出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盛产奇石的地方。几百万年前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在这里冷却形成了各种石头,再经过上百万年的地质变化和风沙磨砺,造就了多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玛瑙玉石。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阿拉善和硕特旗正式成立,上不设盟,直属清朝理藩院管辖。清廷知道阿拉善盛产奇石,便规定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之前,当地必须向朝廷敬献贡品,俗称“年礼”,蒙语称“察圪米德”。进贡的贡品种类很多,但水晶、玛瑙石是必须有的。当时,阿拉善旗是多罗郡王的属地,那些散落在戈壁滩上的玛瑙奇石,寻常人并不能拾取。只有王爷才能够采集,而东坡肉形石,正是第二代王爷阿宝进贡的。据说这块石头被送进皇宫后,雍正皇帝看了非常喜爱,对阿宝王爷大加赏赐。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皇宫,同时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将故宫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后,于1925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在皇宫之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展示、宣传活动,因此以前只有皇帝才能观赏的东坡肉形石,也称了普通百姓能够目睹的宝物。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军步步紧逼华北,为了保护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安全,时任院长马衡将东坡肉形石等大批文物运到了南京,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1949年解放军渡江前夕,南京国民政府挑选出了2979箱文物运往台湾,蒋介石亲自挑选了东坡肉形石放在其中。从此以后,东坡肉形石就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三宝”之一,盛放在纯金雕刻而成的底座上,供前来的游客观赏。
文物价值
东坡肉形石受到大众欣赏与喜爱,主要原因在于:稀奇,从形象到色泽,与红烧肉没有两样;亲切,与生活中饭桌上香喷喷的红烧肉一摸一样,平常生活在艺术中得到了再现;自然,是清代巧色玉作品,几乎不加雕饰,宛若天成;联想,从此肉玉石,想到了千年来一直受美食家津津乐道的东坡肉。由东坡肉形石,引出一个艺术话题,就是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最受大众喜欢?艺术史反复告诉:爱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生活是艺术不竭的源泉;真善是美的基础;亲切是艺术受宠的奥秘。
重要展览
2014年5月,在台湾花莲县举办的“2014海峡两岸赏石文化交流展”中,来自张家口市的于瑞军所藏的“肉形石”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大“镇院之宝”——“东坡肉石”见面“认亲”;同年8月,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于瑞军的肉石藏品被正式赋名“东坡肘子肉石”,并于2015年落户河北张家口。
2014年10月7日,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坡肉形石首度离开台湾本土,在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开始为期两周的展出,成为备受瞩目的宝物。
社会评价
清代的玉白菜和肉型石是玉器巧作的代表,而肉型石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乱真,人们似乎都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中央电视台“故宫·藏玉”节目解说词评)
在烽火连天的年代,台湾肉形石与大批珍贵文物一起南迁,躲避战火,漂洋过海,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天,它已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成为两岸思乡思亲的寄托。它历经风霜,饱含着莫忘历史血泪、珍惜国泰民安等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教育的更深层的时代内涵。(黄忠胜《宝藏》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8 18:54
目录
概述
文物特征
文物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