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旺中心小学
在京密运河之滨
东北旺中心小学是在京密运河之滨,百望山下,坐落着一所占地37.5亩(25000平方米)、校园开阔、整洁优美、设施先进的小学校。在学校的特色教育中,以防震减灾教育为突破口,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校长简介
赵建军2004年2月至2010年7月担任校长工作。
梁永立2010年7月至今担任校长工作。
办学理念
让每个孩子成材,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学校的发展其根本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更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让每个孩子“成材”,即成为有用之人。我们不能期待每个学生都有才能,但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作为。人才一词,越来越时髦,几乎都在提“以人为本”,都在宣扬“重视人才”,“吸引人才”。于是乎,伯乐们越来越多,人才越来越稀缺,人才越来越难寻求,人才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人才的价格一路飙升。然而时髦中缺乏理智,时髦中迷失自我。何谓人才,这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自身就没有明确地衡量标准。所以我们在看重人的价值创造能力,即“人材观”。学校的管理实践中,我们也本着这样的办学理念,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成立艺术社团,组织跆拳道、武术等比赛,就是让孩子能从学校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并通过得到的,去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
小学教育是学生正规教育的启蒙教育,很多东西将可能伴随他的一生,这六年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然而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我们坚信可以教育出优秀的人材。
学校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特别注重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常规教育,以及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能从中受益,明白学校不仅仅是学习,更多是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事,更多的是要学会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养成写好字的习惯,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养成爱动手的习惯,这些都将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做好铺垫,学生沿着这个基石,走向更辉煌的明天。这是我们的期待,也是我们的责任。
办学目标
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
教师整体提高,教有所长;
学校全面发展,办有特色。
随着学校周边环境的改变,生源情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此必须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学目标,有利于引导我们的办学思路,契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并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我们面临的生源比较复杂,来自各个行业,有进程务工、当地农民、知识分子(大、中、小学教师)、经商、个体户、政府机关等人员家庭,因而学生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另外,我校地处海淀区北部新区,发展情况相对滞后,学校性质为农村学校,但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突破瓶颈,大胆创新,为学生的发展谋取各种广阔的平台,如学校有为学生艺术发展的艺术社团(民乐团、合唱团、京剧团),有为学生体能训练的跆拳道、武术社团,有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兴趣小组活动(包括书、画、科技等等)。总之,学校希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让无所长者学有所长,让有所长者一展所长。
教师整体提高,教有所长:学校管理与发展,必须遵循教学为主、全面发展、依靠教师的工作规律。学校从制度上进行规范要求,校内教研组活动每学期至少举办8次,一些学科带头人、骨干老师也经常外出参加教研,还有一些老师每学期承担学区、区的研究课。学校也特别关注每个老师的发展,在老师们个人规划蓝图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提供给他们发展的优良环境,老师们也团结一心,相互协作,各展其能,在教学工作上越来越出彩,充分展示了老师们的个人魅力和教学特色,今后我们还将延续这样的经验,为学校的发展增添更强大的生命力。
学校全面发展,办有特色:基础承担着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学校在德育、教学、科研、艺术、体育等方面开拓创新,齐头并进,毫不懈怠,先后被评为海淀区“德育管理先进校”“教学管理先进校”,在科研方面承担了国家级的课题友善用脑,参与了中英合作计划项目,未来我们还将参与已经审批的“生命教育”课题。学校也是首批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其先进的经验已经在全国进行推广。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在艺术和体育方面,克服困难,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成立艺术部,举办了武术团和跆拳道社,这两个社团成绩骄人,各项比赛名列前茅。未来我们将持续办好我们的传统项目,本着人有我特,人特我专的路子,使学校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学校校训
“诚信、懂礼、敏学、乐观”
学校立足现状,展望学校未来,于2004年提出了新时期的校训,此次校训的提出更加全面地契合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知、自明、自省的准则,可以有效杜绝校园的不文明现象,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习、教学工作中。
诚信: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不作假秀才,宁为真白丁”;季布一诺胜过千金,商鞅变法立木求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类似的故事和典故不胜枚举,基础教育是人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在迅速发达的市场经济熏陶下,一些社会恶习无形中流入校园,因此诚信教育迫在眉睫,并将长期贯彻之。
懂礼:懂礼,即礼仪教育。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都应该按这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门窗;户外运动中弄坏了校园里的公共桌椅、栏杆和垃圾桶;课桌椅上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你有没有想过,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增加学校对公物的维修费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懂礼教育,也成了我校的常规教育内容。
敏学:“敏学”就是勤奋好学。勤奋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后人之所以称颂这些勤奋好学的人,一是敬佩他们渊博的学识;二是敬佩他们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这也正是敏学中蕴含的意义。“敏学”,最早显现于孔子的《论语》。见《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是“敏”与“学”第一次同时出现在有籍可查的史料之中。承认、尊重、学习、创新、爱人、重物是敏学教育的理论基础。敏学教育倡导“敏锐学习,创享和谐”的精神追求。
倡导“敏于感知、锐于犀利、学于聪慧、习于娴熟;创于灵动,享于恬然,和于适当,谐于匀称”的行为习惯。敏学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基本观点: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相信学习,改变差异。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源情况的复杂,导致学生的差异性较为明显,提出敏学教育也是我校的立校之本。
乐观:乐观,是一种最为积极的性格因素之一。乐观就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即使再差也保持良好的心态,也相信坏事情总会过去,相信阳光总会再来的心境。乐观的人善于观察,喜欢观看,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快乐的人们将生命视为一个机会,任何挑战都只是一种伪装的恩赐。每当人们觉得快乐时,心灵将变得无比开阔。快乐是一种“良性循环”,它不只使我们感觉较好,甚至使我们变得更好——好得足够淬炼出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能够找寻有意义的目标,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处理生命的变迁。在任何情况下,快乐都能够帮助我们回归健康完满的状态,更棒的是,我们可以将它分享给身边所有的人。学校发展中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学会快乐,体验快乐。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气氛,到处都有和谐的影子。
人生观世界观
明理、感恩、惜物、负责
老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公,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就像是一家人,为了让这个家的气氛更加浓厚,赵建军校长于06年提出学校群体的人生观、世界观,无论从学生,还是从老师,都更加明确虽然各自所处位置不同,但有着共同的语言,那就是明理、感恩、惜物、负责。
明理:明理通俗的来讲解释为,明白一个道理并遵循着这道理来运用的。常常把它比作一个素养高的人。学习工作要遵循学校工作的规律,教师教学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学生发展要遵循成长的规律。这都充分说明我们做事情,必须遵循一些道理和准则。学校工作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更要有相应的规范。这样整个学校才会呈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
感恩:“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让孩子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惜物:“惜物”二字可以提醒我们要注意目前我们的物质社会所遍见的许多问题,从细节着手改善生活品质。中国社会发展到基本小康后,此时的惜物好像可以是个路标,可以帮我们把现有的嘈杂混乱生活引入品质的提升和稳固方面。在物质生活方面过得相当优渥的我们,往往不知道什么叫做珍惜,东西旧了就换新的,稍有不喜欢就迳行丢弃,而再重新购买,不假思索的后果往往造成过度的浪费。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太多,穷苦的人亦有不少,在我们眼中不起眼的一双鞋也许只穿过半年,甚至一次两次就丢,但对某些人来说或许连一双鞋都买不起,穿到破也舍不得丢,我们不仅希望物品能重复再利用,也希望让缺乏物资的人能获得他们需要的物品。
负责:负责是份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负责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负责和自由是对应的概念,负责事实上虽然不是时间上以自由为前提,而自由只能存在于责任之中。社会在发展,负责内涵也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赋予负责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负责任的大国,负责任的政府,负责任的的公民——中国以更加鲜明地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
主流价值观
做“心境友善”之人;
做“诚信负责”之人;
做“乐读勤思”之人;
做“奉献创新”之人。
学校在办学目标确定、理念更新、群体人生观形成的基础上,于07年提出了学校的主流价值观,用来匡正留存的不良思想与现象,更是为了维护目前已经形成的校园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全体师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都获得全面的发展,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获得成就感、荣耀感。
做“心境友善”之人: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工作成败、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等等,会对心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心境也是一种心绪,积极的心绪往往产生高涨的热情,投身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面。教师热爱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在此基础上,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呈现出了和睦相处的良好情形,彼此亲近和睦。
做“诚信负责”之人:儒家认为,说话讲信用是比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品质之一,这点与当今教育的原则之一“德育为先”交相辉映,与“德才兼备、德重于才”的选人用人标准不谋而合,共同证明了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品德中诚信修养的基础性作用。诚信是教育的前提,是人才的首要特质。诚信的根本精神是真实无妄,它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真、求实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它要求社会群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正、公平的处事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对于一个学校、一个学生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校之本,“诚信”可以说是做人之本。 “诚信”精神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
做“乐读勤思”之人: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在和他人所见的比较中,选择自己的路,也不错过他人遇到的、我们就不局限于视野无法领略的画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 读书说起来简单,会读书的人不见得很多。光读书不思考,结果就会变成书的奴隶;光思考不读书,结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识,得不到真的认识。所以治学问之道,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适从。应读自己想读的书,如果把读书当作一个任务那就收益甚微。读书,同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样,也有其规律可循。
做“奉献创新”之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曲《爱的奉献》之所以能久唱不衰,是因为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奉献与索取是一对矛盾,一心索取的人,贪欲永远得不到满足,再者,没有别人的奉献,自己又能索取什么?奉献是不计报酬的给予,是“有一分热放一分光”,是“我为人人”。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种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因为有人奉献,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才会不断前进。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长。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创新教学,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宗旨,并把创新作推进教学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或未来的教育不论作何种解释、何种作法,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不通过创新性的教学,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4 11:44
目录
概述
校长简介
办学理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