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17日是国际航海节日 “世界海事日”最早出现在1978年,由于当年3月17日正值《
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生效二十周年,1977年11月的
国际海事组织第十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今后每年3月17日为“世界海事日”,因此1978年3月17日成为第一个世界海事日。1979年11月,国际海事组织第十一届大会对此决议作出修改,决定具体日期由各国政府自行确立,考虑到9月的气候较适宜海事活动,因此国际海事组织建议设立于9月最后一周的某一天。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
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7月11日是
郑和下西洋首航的日期,这一天对中国航海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故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法定“航海日”。这是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郑和下西洋,比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
好望角早98年,比
麦哲伦到达
菲律宾早116年。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郑和航海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国界,成为
世界文化遗产。
一位参加庆祝活动的
业内人士表示,所有举办航海节的国家在纪念日的选择背景方面,都没有中国
郑和七下西洋这么伟大、这么有重大历史影响、这么对人类航海有重大贡献。
台湾地区把7月11日也定为“航海节”。交通部认为,海峡两岸在同一天庆祝节日,必将成为联结两岸华人的
感情纽带,同时,还将促进海峡两岸文化和经贸交流,有利于实现“三通”,推进祖国的统一。
我国是海洋大国、航海大国,我国有300多万
平方公里的
蓝色国土,有1400多个港口和21万艘
运输船舶。我国外贸进出口物资90%由海运承担,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国。航运、港口、渔业、造船、
海洋石油开发等产业在
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5年中国的“航海日”主题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交通部负责人特别强调,“
航海日”也是属于全国全民性文化范畴的活动日,“航海日”活动就是把纪念
郑和下西洋活动制度化、社会化和大众化。
由中国提出 :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走向远洋的壮举,7月11日是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航海日”,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中国作为一个航海和海洋大国,有必要设立航海节,以此增强广大民众的
海洋意识和
海洋国土观念,增强
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
明初,元代的“
驱口”得到了自由,
手工业工匠可以“纳银代役”,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经济取得了恢复发展,明朝前期我国国势强盛,矿冶业、
纺织业、制瓷业特别是沿江海发达的
造船业以其高超的水平和突出的特色展现于世界。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
朱标早死,由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经过“
靖难之役”(公元1399—1402年),
朱元璋第四子燕王
朱棣夺得帝位,是为成祖。为了争取海外地区对政权更替的了解和归附,提高威望,显示中国富强,加强与海外各国
经济文化友好联系,
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是1948年成立的政府间专门处理国际海事事务的国际组织,有162个成员国,我国于1973年加入,自1989年开始已连续八届当选为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国际海事组织设有“世界海事日”,并倡导和要求各成员国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海事日”活动,具体日期由各成员国自行确定。
1.“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加的全民性文化范畴的全国性法定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造船、渔业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和海洋知识,弘扬和培育
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
民族文化活动。7月11日适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选定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航海日”,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2 .我国设立“航海日”并确定“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日期,有利于更好地履行
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义务,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航海事业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弘扬我国睦邻友好的悠久历史传统,树立和平外交的
国际形象,有利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情感凝聚力。
3.首届“航海日”活动的主题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以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
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航海事业和海洋事业建设成就、中国
基本国情和
海洋战略、科学发展观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祖国统一方针和睦邻友好政策、爱国主义和
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为内容,结合
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激励我们为中国从海洋大国、航运大国转变为
海洋强国、航运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