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配音是指配音员对各类专题片的解说词进行声音演绎的过程。是对解说词文字变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对电视专题片整体的凝聚纽带,是电视专题片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题片制作者通过声音和视频结合给受众产生一种新的感受,以达到直接、生动、精确、有效推介企业、城市、个人、产品形象的目的。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是介乎新闻和
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
主要分类
从行业上分政府专题片配音、企业专题片配音、学校专题片
配音、医院专题片配音等;
从风格上分纪实性专题片配音、写意性专题片配音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配音;
从内容上分城市形象专题片配音、企业形象专题片配音、产品形象专题片配音、人物专题片配音;
从文体上分新闻性专题片配音、纪实性专题片配音、科普性专题片配音与广告性专题片配音。
解说词
解说词的作用
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专题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画面内容为基础,根据画面内容的发展而编写。解说词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画面进行补充和提高。在电视专题片中,人们通常把它的各种因素概括为三种语言:画面语言、音效语言及文字语言。这三种语言搭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片的质量。在专题片中画面语言向观众提供可视的视觉形象,它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系统,解说词则通过配音人员的朗读,作用于人们的听觉系统。视听结合以后会产生一种新的感受,它远远超过了画面与解说词分立时的作用,他们之间互促、互补、互为依存。
解说词的创作
解说词的写作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也是以整体构思为依据的。编导在进行写作时必须将画面语言、音乐、同期声、音响等诸多因素揉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又将诸多因素协调在有机的统一体内,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给观众以更多的信息量,同时还要注意弥补画面所不能表达的内容,适当为下一段的展开叙述进行铺垫。(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句)
加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善于发现画面的有机成分,把最能感动人、最有寓意的细节,作为遣词造句的依据。解说词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与画面的空间和时间发生对位式的联系,根据画面与文字语言在形象上的逻辑关系创造词与画交融的意境,彼此烘托,产生共振,使画面的含义获得再一次的升华。
在电视专题片中,两种语言的不断撞击,一种新的语言由此而生,这就是电视语言。他不是单纯画面的,也不是单纯语言的,它是二者撞击迸发出的新的火花。所以在解说词的创作中,既不能脱离画面去单独进行创作,也不能脱离整体构思而自成体系,它必须参与全片,是电视专题片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要求
解说配音是对解说词文字变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对电视专题片整体的凝聚纽带。解说是电视专题片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配音语言要求有说头、有想头、有品头。录音师要熟悉配音的基本知识,对于镜头画面要打听、了解,甚至想象,适当提醒配音演员,从而把握好电视专题片配音解说的制作。
配音讲究起伏即起承转合,其手法通常有三种:
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2.欲慢先快,欲快先慢;
3.欲轻先重,欲重先轻。
相对于电视画面的推拉摇移,一般分为两种:画面强声音弱,反衬式,俗称紧拉慢唱。另一种画面强声音强,与镜头起伏相同。配音语言要动听、传神,除了有声语言以外,适当可加以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
配音演员讲究用声、气息以及话筒的使用,通过语言的轻重缓急、节奏把握以及情感控制,表现电视专题片声音的冷暖、刚柔、强弱、虚实,增强艺术性。
特殊要求
不同内容、类型、风格的电视专题片配解说词,在韵味、情调、吐字用声、表达方法上都存在着不少差异,可形成不同的表达样式。每部片子的解说词,要求配音员在解说配音时既要遵从一般创作规律又不能拘泥于一般理论,要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创作个性。
政论片
政论片往往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中的某一现象、某一观点、某一热点作为探讨的内容,期中不少属于重大题材,所记录的往往是重要事件、人物或重大节日。
政论片有明确的观点与见解,并将此集中体现于先对完整的解说中,画面多为相应内容的形象展示。 这类片子中解说词的作用大多重于画面语言,解说是主导,只要是议论,形成“议论型”的解说样式。
解说激昂、慷慨、有内在力度,政论与纪实结合,哲理与激情交融。观众在观看这类节目时,对语言的注意大于对图像的注意。离开解说词,画面就显得杂乱无章。在解说这类节目时,不应压制声音和感情,不要怕喧宾夺主。有的政论性专题片因为特殊的风格又需要相对平实、舒缓、客观的解说,需要在具体实践中灵活把握。
人物片
人物片往往将各行各业有代表性或有特点的人物作为反映的对象,以表现一个主题,一种立意。在人物片中,解说与画面多呈互补状态——解说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物的经历、背景、事件过程等,画面则对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给予形象化、直观性的展示。
人物片的解说词一般是叙述型,表达极为自然、流畅、语言亲切、自然,较平缓。
人物片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多样。人物有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也有第一、第三人称交替出现的,时而是叙述者,时而是人物自己的对话;也有的是对话形式;还有男女对播的。
解说者既是叙述者,又是节目中人物的代言人,因此解说者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解说的角度,进入人物的视野来说话,另一方解说还要将叙述者的内心,化为主人公的心态,以他的口吻述说,表现他的内心感情,使人听起来亲切、自然。
风情片
风情片的解说词往往把某一地域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或风光美景等给予展示,以满足人们猎奇、欣赏与拓展视野的需求,兼有欣赏型和知识性。
风情片以展现景物的画面语言为主,结合所大多处于辅助地位。有人称风情片的表达样式为“抒描型”,即很多时候以描绘、事情为主。它的语言真挚、有兴味,咬字柔长,节奏柔和、舒缓。解说语言应有兴致、有情趣,要切合画面和音乐细致地描绘,真挚地抒情,体现对自然、对生灵由衷的关爱与珍惜,形成浑然一体的意境美和整体和谐的诗意美。
科教片
科教片包括科技、卫生、文体、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与教育。
这类专题片往往将各种需要讲解、表现的事物和需要阐明的道理清楚地展现出来,画面与解说也是互补性的。
科教片解说词以讲解说明为主,因而它的表达样式为“讲解型”。
其它类型
电视的专题,因为有画面的同步,要求配音员,根据不同的情景交融,控制语速。控制情感!既不能像讲故事、也不能像播新闻。
历史性的专题片,要求有历史的文化感,但不是简单的回忆过去,更多的是借鉴过去的精神,鼓舞当代的人们!唤醒人们的良知!所以,在回顾的部分要有文化感和回忆感。当然,之前的分析和理解最为重要!
注意要点
一般要点
电视专题片不同于普通的电视新闻,也不同于电视娱乐和教学节目,它的制作精细,画面讲究,编辑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独巨匠心,要解说、音乐、画面交相辉映,因此对播音员配音的要求就要更高、更严格,需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请并茂。因为电视配音是对作品的一次艺术再加工、再创造,播音员必需把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传达给观众。因此,播音员要想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理解稿件是非常关键的,而且在整个播音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层次、主题、背景到目的、重点、基调等都要经历一个反复揣摩的过程,这就需要播音员不仅要有较为扎实的播音基本功,有一定的播音技法,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修养,能充分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思维纳入稿件作者思维的轨道,做到两者一致,这样才能用有声语言准确而忠实地表达出稿件作者的思想感情,否则,就可能出现心不在焉、言不由衷、语言苍白,使片子的思想内容大大弱化,难以达到声画和谐的统一。不论是风景片、艺术欣赏片还是人物事迹片等都是感情凝聚的产物,播音员一定要借助这个“情”字,并发挥自己积极而丰富的想象、联想,把自身的整个思想感情都融入其中。当然,配音前对文字消化的越细就越有利于播讲的情绪的把握,也越有利于细致分析出感情的层次和作品的轻重缓急等等,使那强烈的感情不空洞,有可靠的依托。另外也要借助于电视画面的色调、镜头的推、拉、摇、节奏的快慢等艺术手段本身的运用,即电视画面反映出的丰富内容来带动自己的情绪,或激动、兴奋,或悲痛、伤感等,使文字稿件与画面相对应,声音与流动的画面和跌宕起伏的音乐协调一致,构成了作品的节奏。
党建专题片
近些年来,随着电视专题片制作包装理念的变化,电视专题片从业人员大胆地弃旧脱俗,超越传统,在强调内容特色化、专业化、精品化的同时,后期包装也更加融入现代意识,深化“视觉冲击力”。党性专题片作为电视专题片的其中一种特殊形式,也应紧紧围绕“受众的心理审美习惯”,在坚持政治性、思想性高水准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在包装形式上突破求新,强化艺术表现力,引起观众的审美再创造,赢得观众的喜爱。
为达到现代电视包装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思考。
要明确现代党性专题片的地位、作用和现代电视包装的目的
电视同报纸、广播一样,是落实“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这四项重要任务的主流媒体之一。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怎样发展变化,电视传媒都要始终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电视无论是传播新闻还是信息,播放专题片还是娱乐片,都会贯穿着和体现出一个给社会以什么影响,给人以什么引导的问题。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党性专题片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类型专题片不能替代的。优秀的党性专题片对鼓舞和激励广大党员和干部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对帮助群众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与正确的荣辱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都发挥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问题及原因
2.1包装质量高的片子不多。党性专题片由于局限性多,制作难度较大,不如音乐风光片赏心悦目,不如焦点访谈片扣人心弦,不如娱乐片轻松休闲,创作方法较单一,令后期包装在艺术性和可视性上大打折扣。
2.2认识上存在偏差。一提起党性专题片,人们习惯上认为应该在包装上少加雕琢,能多朴素就多朴素,甚至“土”点更好,更别说用现代的风格来精良制作。导致这种偏差认识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长期以来的旧有模式给观众造成固定的、错误的印象,二是部分从业人员对工作热情不高,不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2.3设备的落后也导致党性专题片后期包装制作上的质量低下。
党性专题片后期包装工作应该“前后互动”,继承和创新
传统的电视专题片制作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前期”编导负责策划和脚本,“后期”里,摄像按稿拍摄,编辑按稿剪辑,而后期包装人员只负责“碎料加工”,随意做出一个固定风格的成品就和剪辑好的正片放在一起出片。所以,要打破旧有模式,以现代的意识来做好后期包装工作就一定要“前期”、“后期”同时下手。
3.1“前期”工作要细心,更要加强参与意识。
3.1.1.建立完备的资料库。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片资料非常匮乏,如果到使用的时候再去找资料往往来不及。平时多留意存储甚至包括以前自己或别人制作好的包装,一些交流得来的制作模板。所有这些资料都要加以收集整理,分门别类地建立好资料档案。
3.1.2.参与策划,主动和编导沟通。传统的包装制作流程是让一到两个包装制作师根据编导的方案要求独立完成设计。策划专题片时编导、摄像、编辑都作为主创人员参加了,后期制作人员只是被动地执行一些操作却从不参与主创,或者很少有主动的创作(即便主动参与了,也主要是对前期的一些弥补)。在这种流程中,包装制作只被当作一个简单合成和加工的工具,并没有把包装制作贯彻整个专题片始终,显得“两张皮”,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很好地统一。现代的后期包装工作方式应该是:后期包装制作人员参与到策划当中去,主动思考并提出自己对专题包装的构想。如果编导是一名熟悉后期制作的人并且对后期包装有了一定构想,后期包装制作人员更要及时和编导沟通自己的想法。
现代的后期包装制作人员不再是被动操作的“填料工”,而是要有整体合作意识的策划人员。只有积极主动地做好准备工作,参与到策划中去,才能保证专题片制作包装的风格统一性,才能使之更有艺术感染力。
3.2后期包装制作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3.2.1.熟悉现代化的制作设备,熟练运用各种制作软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独具匠心的创意与高效合理的机制,最终还是要借助先进的工具来完成包装制作。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制作设备推陈出新。使用先进的制作设备可以有效降低制作成本,缩短项目时间,拥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创意和提升工作效率。这就要求后期包装制作人员一方面要熟悉任务,对所需的效果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多个制作系统和软件的功能作用。各个软件配合使用,对不同的效果选用不同的优良软件来制作。
3.2.2.突破旧有包装套路,强化视觉
冲击力和心理
冲击力。以往的党性专题片包装模式一般是只突出强调党性的高度,突出表现庄严感和神圣感。往往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红旗飘飘,金字闪耀”的风格,令观众出现审美厌倦感和被说教的逆反感。新形式的党性专题片包装力求在保持党性教育和内涵的前提下,采用最佳方式对内容进行艺术的刻画,从而形成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主题进行艺术的升华,给观众强烈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冲击,使他们对专题片变“要我看”为“我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