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
史学领域术语
专门史,史学领域术语,研究的是某一特定问题、现象、学科在历史上的发展状况,比如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等,即对一门学科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也可以说是专业史,即以某一专业为记述对象编纂而成的史书。从行业分,有农业史、手工业史、商业史、经济史、战争史等等。
历史发展
专门史一词是近代出现的新兴历史门类。
从史书角度看,专门史实际从史书一出现就已经存在,虽然古代并没有以“专门史”命名的史书,即使现代史作也不以“专门史”为名,但自古史书都有某专门史方面的记述。广义地说:“国别史”属于记述特定一国的专门史,倾向于政治史;“列传”属于记载某人物事迹的专门史,偏向于社会人生史;正史中的“志”是最接近于专门史意义上的史籍,根据记述内容不同,正史中的“志”一般被分为礼仪、音乐、律令、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几类,而它们分别可以当作社会史(包括民俗史、婚姻家庭史、人类学等)、音乐史、法律(法制)史、天文学史(包括历法)、哲学史(中医、医疗、宗教史)、经济史(包括赋税、财政史、税史等)、刑法史、行政史、地质地理史、出版、印刷、图书等专门史研究的原始资料,涵养面很广。
随着史学研究深入发展和细化,专门史逐渐从正史中分化出来,并逐步转向专业:如金石志:《金石录》(宋.赵明诚撰)、《安陆金石志》(清.李廷锡纂)等。画史:《芥子园画传初集》(清.王槩摹辑)、《书画史》(明.陈继儒撰);《十竹斋书画谱》(明.胡正言辑撰)等;山川地理志:如《合校水经注》(后魏.郦道元注)、《今水经注》(清.吴承志纂)、《今水经》(清.黄宗义撰)、《地理志稿本》(清.姚元之撰)等。此外还有关于茶业、盐政、外交、战争、赋税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经济、军事、文化、财政、政策等方面的专门记述。专门类的史书,早期基本都夹杂在正史中,单独的专门史已经是近现代的事了,时间大约在晚清和民国以后。
史学意义上的专门史的产生和发展,表明专门史是近现代史学发展的一个方向。究其原因,首先是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致,各行各业自身的专门史研究也已经逐步展开,专业的出现、发展和繁荣一方面为行业史料的撰述提供了内容,另一方面也中专门的行业史研究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为了适用行业自身的发展,从事专门职业的从业者需要从行业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而行业的发展反过也需要从业者能站在前人的肩上,唯此方能以更好更快速度发展本行业。其次,从专门史学研究本身看,经过好几十年的专门史研究,它已经有能力承担起专业研究的需要,且具有发展的动力。因此,专门史的前途仍然是光明的。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主要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民族史、家族史等。
研究内容
以中国民族史和文化史为例:
1、中国自古即为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各民族都为当代中国的疆域版图、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在今日仍然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本学科侧重研究历史上的族源族属、疆域版图、族际关系文化接触与融合、人口流动、民族社会变迁、边疆民族学术文化、民族理论诸问题,倡导多学科、多视角交叉的研究范式。
2、 中国历代积累了极其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又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本学科方向着重研究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分支领域的重大成就、内在奥秘、原创机制以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互动状况,通过全面而系统、深入而准确的理解、诠释,总结和继承古代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为提升民族素养,锻铸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为增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提供精神资源,储备专门人才。
就业前景
该专业的边疆民族方向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既熟悉中国边疆民族历史与现实状况,又具有良好理论及学术素养的专门人才;中国文化史方向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有正确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化轨迹和重要贡献有较深的认识,对本学科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和动态有清醒的把握。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
国家重点学科目前为止,一共评了3次:
第一次:1988年
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
厦门大学(经济史,学科带头人:韩国磐
又:(西北大学曾经一度是专门史(思想史)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张岂之
第二次:2002年
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
厦门大学(经济史)
四川大学(地方史)
第三次:2007年,分为一级重点学科与二级重点学科
拥有历史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北京大学、南开大学。
拥有专门史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的高校: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8 00:52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