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少年,是指具有一些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鉴于绝大部分未成年人都在接受教育,因此不良少年大都指校园中的未成年青少年,他们有各种不良嗜好,如:抽烟,
喝酒,打架,说脏话等。
美国心理学家索克说:对孩子而言,父母的离异带给孩子的创伤仅次于死亡。中国每年夫妻离异的超过百万对,这些
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可想而知。
家庭一味地
骄宠,而对孩子身上存在的小毛病、坏习气,听之任之,不严格进行教育,过分的溺爱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道德水准不高,形成不良品质和种种恶习,进而可能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自私、任性的种子,使其形成了不良个性。
由于文化素质较低,造成有的家长对孩子生而无爱,只养不教,不依法
履行监护职责,对孩子的不良行为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父母不仅应尽抚养义务,还应依法履行对子女的教育
监护的职责。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对不良行为要及时预防和矫治,不能对子女放任不管,杜绝未成年子女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现象。应对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作出进一步立法。
家庭教育失当是导致不良少年的重要原因。建议整合社会资源,成立统一的家长学校,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开展符合实际的、系统化、制度化的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和需求,传授如何进行道德、法制、
心理健康教育等科学教子的经验。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的科研活动,确定一批家教的重点调研课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改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让所有的中小学校都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工作,将学校的道德法制教育成果与学校领导、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强化教师的
职业道德意识,鼓励教师关心和帮助不良少年,积极培养先进典型,大力开展正面宣传。
电影、电视产品应当实行分级管理,这种做法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通例。电影应明确根据影片内容划定为“少儿不宜”,并在影片片头标明“本片不宜儿童观看”。凡是标有“少儿不宜”的影片,严禁向未成年人出售门票,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场观看,并应制定专门的法规,对不执行该规定的单位应依法予以处罚。电视也应根据内容确定“少儿不宜”,以使
未成年人的父母引导孩子有选择地观看电视节目,改善未成年人收看电视节目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