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途归石门旧居》是唐代诗人
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别情,显示了李白藐视权贵、轻视富贵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受道家影响所形成的旷达超脱、不受外物所役的自由人格。诗分三段:第一段回忆了他和友人在越中和长安的生活与友谊,第二段写重游旧地及重逢老友的亲切感受,第三段写诗人认识到求仙学道和追求荣华富贵的虚幻。全诗写得清新脱俗,富于浪漫主义特色。
郭沫若对此诗评价极高,视之为李白的觉醒之作和一生的总结。
作品原文
下途归石门旧居①
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伤别情。
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
此心郁怅谁能论,有愧叨承国士恩②。
云物共倾三月酒③,岁时同饯五侯门④。
羡君素书尝满案⑤,含丹照白霞色烂⑥。
余尝学道穷冥筌⑦,梦中往往游仙山。
何当脱屣谢时去⑧,壶中别有日月天⑨。
俛仰人间易凋朽⑩,钟峰五云在轩牖⑪。
惜别愁窥玉女窗⑫,归来笑把洪崖手⑬。
隐居寺,隐居山⑭,陶公炼液栖其间⑮。
凝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
数人不知几甲子⑯,昨夜犹带冰霜颜⑰。
我离虽则岁物改⑱,如今了然失所在⑲。
别君莫道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⑳。
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㉑。
翛然远与世事间㉒,装鸾驾鹤又复远㉓。
何必长从七贵游㉔,劳生徒聚万金产。
挹君去㉕,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石门:地名。一说在横望山,一说在茅山。
王琦注:“按《太平府志》:横望山,在当涂县东六十里。春秋楚子重伐吴,至于横山,即此山也。实为金陵朝对之山。《真诰》称其石形瓌奇,洞穴盘纡,陶隐居尝栖迟此地炼丹,故有陶公读书堂、石门、古祠、灰井、丹炉诸遗迹。书堂今为澄心寺。石门山水尤奇;盘道屈曲,沿磴而入,峭壁二里,夹石参天,左拥右抱,罗列拱揖,高者抗层霄,下者入衍奥。中有玉泉嵌空渊渊而来,春夏霖潦奔驰,秋冬澄流一碧,萦绕如练。观诗中所称隐居山寺、陶公炼液、石门流水诸句,知石门旧居盖在其处矣。”李白天宝九载(750)曾隐居石门,故称石门旧居。
②叨承:自谦之辞。言不当承受而承受。国士:国家的栋梁之材。
③云物:景物。
④岁时:节候。五侯:汉平二年,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世称五侯。见《汉书·元后传》。此泛指达官贵人。
⑤素书:古时以白绢写书,故称素书。
⑥“含丹”句:王琦注:“含丹者,书中之字以朱写之。白者绢色,丹白相映,烂然如霞矣。”
⑦穷冥筌(quán):探索成仙得道的奥妙和绝窍。冥筌,指道家之理与迹。
⑧脱屣(xǐ):喻轻易抛弃一切,即抛弃尘俗的牵挂,就像脱去鞋子一样,不值得留恋。屣,鞋。
⑨“壶中”句:壶中日月天,即壶天,道家所说的仙境。《神仙传》卷五载,壶公卖药于汝南,常悬一壶,夜则跳入壶中,中有“仙宫世界,楼观五色,重门阁道。”
⑩俛(fǔ)仰:同“俯仰”。
⑪钟峰:指金陵的钟山。在轩牖(yǒu):言其距离之近。牖,窗户。
⑫玉女窗:嵩山峰顶上的一处名胜风景,此处代指嵩山。传说汉武帝曾在窗中窥见天上玉女。
⑬洪崖:仙人名。
⑭隐居山:《因话录》:“宣州当涂隐居山岩,即陶贞白炼丹所也。炉迹犹在,后为佛舍。”
⑮陶公:即南朝人陶弘景,曾隐居茅山(一说横望山),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南史》有传。
⑯甲子:古以干支纪年,六十年为一甲子。
⑰夜:一作“来”。冰霜颜:仙人之貌。
⑱岁物:四季景物。
⑲失:王琦本作“识”。
⑳悬知:预知。乐客:指好客的人。
㉒翛(xiāo)然:自然往来,无拘无束。
㉓装鸾驾鹤:骑着鸾驾着鹤。鸾、鹤,仙人所乘。
㉔七贵:指汉时吕、霍、上官等七家贵族,后泛指权贵。
㉕挹(yī):通“揖”,拱手行礼。
白话译文
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是难以抑制别离时的伤情。
就要告别您扬帆而去,离魂正萦绕着春郊的树丛。
此时我心中的郁结有谁知晓呢?真是有愧于当初承受您对我以国士相待的恩情。
为赏春我们一起在春城三月畅饮,每当迎接节候,我们一起接受王公贵族的宴请。
我常常羡慕您案上摆满素帛道书,那上面的朱字与素帛就像云霞在空中相映。
我也曾为学道而钻研道经与学仙,往往梦中都在仙山上游行。
总盼着有一天会得道解脱而去,进入那壶中别有日月的仙境。
人生本来短暂,如花一样易于凋零,又如同这窗前钟山上的白云,飘忽聚散不定。
前次伤别是您去嵩山玉女窗访仙学道,归来时我兴奋地对您这洪崔仙子握手相迎。
隐居山,隐居寺,那里曾留下陶公当年炼丹修行的踪影。
当初我诚心诚意地攀登在那里,顿时觉得心旷神怡,恬然清静。
那里一些人已长寿得说不清自己的年龄,一个个肌肤如冰雪,还带着处子的面容。
自从我离开那里,一年年地发生了变化,但今天我还是能够将那一木一石辨清。
莫要悲伤今天的相别不能尽欢,我预料那里自有诗酒为乐的朋友对我远接高迎。
石门就像《桃花源记》里描写的那样到处是溪水绕着桃花,我要访问的人家也是不知有汉唐与世间的情景。
不知从那里弄来的鸡肉、猪羊招待我,人家周围是一片片桑麻丛生。
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世外,有时又骑鸾驾鹤,不知道他们的游踪。
有这么好的地方,我何必整天和那些权贵们打交道呢?费心反力,即使能聚万贯家产也是徒劳无用。
告别您,长相思,往日的欢聚就像云散雨停。
要想知道我在此别离时心情有多悲伤,您可以看看那傍晚的杨柳在春风中依依舞动的情景。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写离别之作。王琦注:“题下似缺别人字。”此诗一说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春,时李白寓居金陵而往游石门;一说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时李白病居当涂,尝游横望山。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认为此诗为李白逝世之年与
吴筠诀别之作。
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则认为是李白别其友人
元丹丘所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别人之义不见于题目,而根据开篇的“吴山高、越山青,握手无言伤别情。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村”与结尾的“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等诗句可知这是一首抒写别情之诗。
全诗可分为三段。前十九句为第一段,诗人回忆了和友人在越中和长安的生活与友谊。诗的开头五句,是写李白与元丹丘在茅山告别的情形。“吴山高,越水清。”这是点出告别的地理环境,在吴山越水之际。茅山在东汉以来,就是道教的圣地和中心,而且在吴山越水之间。南朝道士陶弘景所隐居之地,据《南史》本传中说是在“句容之句曲山”,即茅山。《弘志句容县志》中记载,陶弘景的隐居之所和炼丹之处也都在茅山。此五句说,在吴山越水之间的茅山,李白紧紧握着老友元丹丘的手,在默默无言地告别,马上就要乘船离去了,但是他的心还萦绕在老友的身边不忍离去,河岸边但见烟绕郊树,情景凄迷,一派黯然伤别的气氛。这对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在无言泣别之际,几十年交往的情景,都油然涌向心头。以下十四句是他们对往事的回忆。
“此心郁怅”以下十句是李白和元丹丘在长安交游的回忆。天宝元年(742),元丹丘入长安为西京大昭成观威仪,他曾通过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御妹)将李白推荐给唐玄宗。玄宗一开始像对国士一样对待李白。李白初到皇宫被召见时,玄宗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遂直翰林,专掌密命。”(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李白对元丹丘这一推荐之恩,终生都没有忘记,在这首诗中,首先就提到这件事。当时二人同在长安。春天,他们一同在长安酒市中饮酒;年节时,他们又一同到王公显贵家里去赴宴。接着又回忆他们一同求仙学道的事。李白非常羡慕元丹丘道书满架,素书满案。在洁白绢素上写满了朱色的字迹的道经和符箓,在李白看来竟如霞光一样的灿烂。“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这段文字是李白当时热衷道教神仙的忠实写照。“壶中”句是引用了一则道教神仙故事。有一个叫施存的人学道,邂见一个叫张申的老人。此老人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能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可宿壶内。此人自号为“壶天”,别人称他为“壶公”(见《灵台冶中录》,《后汉书·费长房传》亦载此事,文字有所不同)。这里“壶中”指的是不同于人世间的神仙世界,所以说是“别有日月天”。李白这样热衷于神仙道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在人间“行路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在政治上遭到惨重的失败才不得不遁入道流;另一方面是道教的神仙世界,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对于在现实中遭受挫折,受到压抑的人们,道教的神仙世界无疑是他们展现精神自由的理想天国。在这里他们受伤的心灵可以得到慰藉,疲惫的身心可以暂时得到休息和恢复。
从“俛仰人间”以下四句,写的是李白与元丹丘从嵩山分别以来到今日茅山相逢的经历。“易凋朽”句,是感叹人生时光易失,二人相别之久;“钟峰五云”句是即目抒情,同时以青山的不朽感慨人生的易朽。茅山离金陵不远,晴日钟山在茅山可见。茅山的五云峰在元丹丘茅山的隐居处的窗口上也即目可见。开元中,李白曾从元丹丘在嵩山求仙学道,他们曾一同游过嵩山上的玉女窗等风景名胜。后来二人就分别了。如今他们又在道教名山茅山上会面实在令人把手高兴。以上是此诗的第一段,写李白与元丹丘在茅山告别的情景,并回忆了几十年的友好交往,二人在长安的交游,一同求仙学道具的经历,昔日从嵩山分手,今日在茅山重逢等种种情景。
从“隐居寺”至“遥相待”十一句,是此诗的第二段,描写回忆诗人与老朋友重逢、重游旧地的情景和感慨。“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隐居寺和隐居山都在茅山。此句中的陶公,当也有暗喻元丹丘的意思,说他在茅山修道炼丹。“灵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此二句是说李白年轻时曾攀登过茅山,那时是步履轻健,如走平地,觉得非常轻松。言外之意是说自己的腰脚如今已大不如昔了。“数人不知几甲子,昨来犹带冰霜颜。”此二句是指此次重见面的茅山几个老朋友,他们如今也都是满头霜雪,鬓发皆白了。说不知道他们有“几甲子”,是故意神而奇之。犹如说他们是“老神仙”,不知道他们有多大岁数。“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识所在。”此二句说离开这里的年岁已久,虽然时过景迁,许多地方和景物都改变了模样,但是,对以前的旧游处,还是能清楚地辨认出来。“别君莫遭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意即这次重游虽然时间仓促,旋即告别,请友人不要因没有尽欢而感到歉意,自己对他的好客之情是早就预料到的。
从“石门流水”以下的十三句,是此诗的第三段,写李白辞别元丹丘将要回到石门旧居的情况和感想,诗人认识到求仙学道和追求荣华富贵的虚幻。这一段紧扣此诗题目。诗中写道:“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诗中的石门,显然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翻版。“不知”二句,是《桃花源记》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改写。李白所说的“秦人家”当是指桃花源一类的避世之所。有人认为是李白鲁郡故居附近的石门山,有人认为是李白所一直艳羡的南朝山水诗人所最喜游览的永嘉石门,其所在地就是道书中所谓的“元鹤洞天”、“乃三十六洞天第三十”(《浙江通志·处州·青田县》)的道教胜地,又是
谢灵运笔下的名胜之地,当是李白所向往的世外桃源了。所以诗中说;“翛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就是说他要逃遁世事,远离人间,乘鸾驾鹤,远远地飞向神仙世界。诗中的石‘门,应是桃源仙境、神仙洞天的永嘉石门。这样,诗题中的“下途”二字也好解释了,就是离开茅山李白所要去的下一站,就是永嘉“石门旧居”,因李白多次在浙东漫游,永嘉石门也有他的旧居,是极可能的。“何必”二句,显示李白藐视权贵、轻视富贵的思想,表现了李白受道家影响所形成的旷达超脱、不受外物所役的自由人格。可以说这是道教影响,所给予李白的积极一面。“揖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李白的意思是与老朋友元丹丘揖别而去,从此他们就像云飞雨散一样,天各一方,彼此只有两地长相思了。仅此而已,并没有与道教神仙、与市侩社会诀别的微言大义。此诗最后“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二句,是说他相思别离之情思,绵绵不绝,如同春天的柳丝一样坚韧,不易折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藏书家
胡震亨《李杜诗通》:“留别诗,题似不全。”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这不仅是对于吴筠的诀别,而是对于神仙迷信的诀别。……更可以是说对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整个市侩社会的诀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资中筠《
老生常谈》:“篇中多用格句,太白诗(中)未可多得,最宜师法。‘将欲辞君挂帆去’二语,是太白本色。‘俯仰人间易凋朽’,亦突接硬转法也。‘我离虽则岁物改’四句,当玩其转笔之捷,真能如风扫箨。再接‘石门流水旧桃花’四句,益觉得气味浓厚,文境宽绰有馀。将到结尾,又用‘何必常从七贵游’二语一夹,可云到底不懈。选本不登此种,美不胜收也。从此问津,觉武陵仙源尚在人世。”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
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
杜甫并称“
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
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