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石节煤矿位于陕西铜川市西北部,距市区54公里。矿井铁路由梅七线的瑶曲车站引出,至工业广场1.54
公里。铜(川)一瑶(曲)公路与矿井
公路沟通。设计年生产能力初期为60万吨。下石节煤矿属于
焦坪矿区。焦坪矿区是一个煤炭地质区域
概念,位于
陕西省铜川市北面,是
铜川矿务局两大自然矿区之一。包括:焦坪煤矿(续采煤矿为玉华煤矿)、崔家沟煤矿、
下石节煤矿、
陈家山煤矿等。
简介
下石节煤矿井田长4公里,倾斜宽约3.3公里,含煤面积13.2平方公里。可采储量1.27亿吨,原设计服务年限101年。主采侏罗纪4-2#煤层,厚度为0-34米,一般厚度为10-12米,矿井四条井筒(平峒、风井、副井、皮带井)均布置在井田中央,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副斜井、皮带斜井为进风,风井为回风;皮带井为主提升,副井为辅助提升。矿井设计两个水平,采面为“交叉双U型”巷道布置,采用走向长壁
综采放顶煤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方法。矿井原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1980年2月简易移交投产,1996-1997年经一期技改,开始使用综采放顶煤设备,此后连续6年坚持对各生产环节系统进行技术改造,2000年矿井形成“一井一面”生产布局,采掘机械化程度100%,2005年2月6日经
省煤炭工业局核定矿井年生产能力为160万吨。
井田南部以1004和1005钻孔连线与陈家山井田相分,北部以无煤区为界,走向长4公里,东部以煤层露头为界,西部达无煤区,倾斜宽3.3公里,面积13.2平方公里。煤田为一倾斜西北,走向北东的单斜构造,浅部倾角15°—30°。局部地带有起伏,煤田构造简单。
煤系地层含有2、3、4^-1、4^-2四个煤层,属中侏罗纪直罗群与下侏罗纪延安群。4^-2煤层为主采层,一般厚1012米,最厚达34米。发火期36个月,最短28天,属特厚易燃煤层。煤尘爆炸火焰长度860毫米。煤炭着火温度336°C。3号煤仅在上石节浅部与深部局部开采,一般厚2米,最厚达5米。4^-2煤层结构与崔家沟同。煤种为不粘结长焰煤。直接顶板为粉砂岩与砂质泥岩。煤系地层下部为延长群,多为细、粉砂岩互层,其中粉砂岩易风化破碎。煤层顶底板岩层均含油气,局部地区呈鸡窝状油气储存,遇裂隙时,油气同时喷出。1990年底保有地质储量16960.7万吨。
设计单位
西安煤矿设计院设计,铜川基建公司第一、第二工程处承建。1970年开工,1977年6月投产,排油放气试采,1980年正式生产,建设工期11年,投产后扫尾补套工程延续到1983年,前后工期长达14年之久。累计完成投资8389.2万元,按60万吨计算,吨煤投资达139.8元。完成井巷掘进32286米,房屋建筑90635平方米(扣除滑坡报废房屋)。
发展
矿井施工中,开拓方式历经由分散到集中;煤、油、气共生矿井的反复试验;地层滑坡根治;第二水平施工等几个艰难曲折过程,方建成了一个年产60万吨的矿井。
1970年在下石节地区,沿煤层露头分别开工建设了荒草湾、上石节、石窑沟三个独立片盘斜井,每对斜井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合计90万吨。由于三个斜井均开在半山腰,所产煤炭靠汽车运输,难度颇大。1971年决定在下石节村,沿+1230米水平开凿一条1.3公里长的平硐,通至煤层,再沿煤层开+1230米水平运输大巷,把三个片盘斜井串联起来,变为三个采区,形成一个统一的90万吨矿井。1972年底,三个片盘斜井的+1230米煤大巷建成,部分采煤工作面初步形成。
矿井准备投产时,“煤派”与“岩派”发生争论,后经燃料化学工业部工作组决定废弃已建成的+1230煤大巷,重建一条+1230岩石大巷。1972年8月,开始岩石大巷施工,1973年2月23日,当大巷掘至石窑沟采区石门放炮时,突然涌出大量石油与石油气体,3至6月掘进中,油气喷出时而可见,到6月底累计喷出原油1300立方米。为此,于6月底被迫停止井下施工,直到1976年才恢复施工。
荒草湾采区施工中遇到古煤窑发火区,掘进队在浓烟与明火中几经周折,终未突破火区,被迫关井停建。因减少一个采区,投产时,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减为60万吨。
地面建设的部分单身楼和生产系统均坐落在滑坡地带,经过多次防滑加固或重建才得以利用;广场南部建成的铁路专用线,在雨季滑动扭曲报废,80年代又重建了长线栈桥代之。
下石节、上石节和石窑沟三个采区服务年限分别仅有4、3、1年,无法满足矿井生产接续,又决定开拓第二水平(+1000水平)。
矿井设计一水平为平硐开发,二水平为平硐暗斜井盘区开拓。大巷、暗斜井均设于4-2煤层底板砂岩中。矿井地面分平硐与副斜井两个工业广场。井下分+1000米,+900米两个水平开采(+1230为第一水平上部联络运输水平)。副斜井与皮带暗斜井长分别为1000米和1036米。副井安装一台JK2×1.5×20绞车,电机240千瓦;皮带暗斜井安装一台宽1米的钢丝绳胶带,电机2×250千瓦。采区分别安有辅助提升绞车。
平硐、大巷为10吨
架线式电机车与一吨矿车组列。上、下山、中巷采用皮带、链板机、串车等不同运输形式。
矿井初期为分区通风,各采区风井均安装有主扇。1988年改为
中央并列式通风。风井装有708221N028轴流式主扇两台,电机480千瓦。总进风量4000立方米/分,总排风量4200立方米/分。等积孔2.6—2.8平方米。压风站设在上广场,安装40立方米压风机3台,供井下用风。
矿井涌水量不大,在+1000米水平设水仓,水泵3台,型号为150D—67×7,电机350千瓦,正常时1台工作。水排至+1230大巷水沟,流入地面二号水库。
电源
电源引自石斗坡110千伏变电站,井口安装SJ—5600/35变压器1台,供本矿与地方煤矿用电。矿井设备总容量7290千瓦,工作负荷3645千瓦。
为防止煤层采后自燃发火,采区地面设有黄泥灌浆站,黄土与水源取之当地。用土系数10%,土水比1:5,灌浆时间10一12小时,倍线816。
生产过程
矿井生产过程,采用黄泥灌浆,小风量通风,气雾阻化防火措施,较有效的防止煤层自燃或发火。1989年初至1990年,未出现发火现象(小风量通风,即每分钟、每人四立方米风;炮采面按每分180—200立方米;机采面按230250立方米)。
下广场设有滑坡式煤仓,容量2400吨,贮煤场容量1.2万吨,推土机回煤。
1977年试生产后,是年仅产原煤4.8万吨,1980一1983年的4年中,年产量徘徊在25万吨左右,1985年产量达到50万吨。1988年产原煤65万吨。1980-1990年,产原煤444.48万吨。1990年末平均工作面个数3.46个,平均总长度353米,工作面平均月产量11295吨。年末三个煤量可采期分别为17.8年,33.1个月,3.8个月。
机构设置
矿井机构设置分为原煤与非煤两个系统。原煤系统设“三部(党委工作部、经营管理部、生产管理部)、二室(党政办公室、调度室)、一科(安质科)、一会(工会)”,基层单位17个,一线单位五个,其中一个采煤队(综采队),四个掘进队(两个综掘、两个炮掘),其余为二线及辅助单位;非煤系统设有后勤保障总公司,下设生活公司、物业公司、综合办公室、
劳动服务公司及7个附属单位,全矿现有职工2655人。
特别是近两年,该矿首先从提高矿井的机械化装备水平入手,不断加快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步伐。先后将综采工作面的采煤机,由MWG—200/500—W型更新为ZF6400—17/30A型,大幅度提高了原煤回采率和矿井生产效益;将综掘工作面的S75J型掘进机更新为EBZ160
悬臂式掘进机,进一步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掘进生产效率。该矿综采工作面机械化程度已达到100%,掘进工作面机械化程度达到80%。还加大了老旧杂、高耗能设备的淘汰力度,对矿井机电运输、“一通三防”、监测监控等系统、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第三套瓦斯抽放站、监测监控中心、地面装车系统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投资两千多万元建成的二号风井,年3月14日正式投入使用,使矿井的科技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能力得到了整体提高。同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全矿生产技术人员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积极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有关科研部门合作,研究和攻关矿井生产技术难题,使矿井的井巷支护、瓦斯抽放、综合防灭火等技术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建矿以来,累计生产原煤1740.27万吨,掘进进尺156258米,实现工业总产值133390.18万元,2000年至今为国家上缴税金5940.4万元。生产的“蛇山”牌优质环保长焰煤被省政府列为“环保型”用煤,被评为90SO环保型指标。矿井先后荣获省安全生产先进集体、部安全文明生产先进集体,质量标准化矿井,全煤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文明矿,省、市级先进基层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单位、全国双十佳煤矿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