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村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下辖村
下沙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位于沙头街道西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3千米,南濒深圳湾,西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香港隔河相望。本地村民均为黄姓,旅居海外的下沙村籍黄氏后裔约有2200人。始建于南宋时期,由下沙黄氏一世祖黄默堂开基立村,黄默堂将村子建在靠海的沙滩上,取名东涌乡。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先后形成了东涌、大围、围仔、村仔、新村、东头等六个自然村。这片沙滩被外人笼统称为沙头,在靠海的一侧,黄默堂的后裔所建的六个村被称为下沙村。其墓在今深圳市莲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祐八年(1248)。今存九世祖“黄思铭公世祠”始建于明代
简介
下沙村内绿树成荫,风景宜人,星级酒店、服装品牌特色街、特色文化广场、体育场、游泳池、购物中心等一应俱全。有着下沙浓郁的民俗风情文化,优美的商业、旅游、居住环境,成为深圳市农村城市化的典范,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农村变迁的一个缩影。
行政区划
下沙村包括的街坊 下沙村 有下沙一坊 下沙二坊 下沙三坊 下沙四坊 下沙五坊 下沙六坊 下沙七坊 下沙八坊。
本地民系
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地方特产
下沙村的特产是盆菜,属于粤菜,一般也称为大盆菜大盆菜的出现由来以久,环珠江口的广府民系流行闹元宵吃大盆菜的习俗,大盆菜原称新安盆菜,由十二道菜层层相叠于大盆之中,供族人围坐享用。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宋健康节度使张世杰、吏部士郎陆秀夫奉幼王赵昰赵昺仓皇难逃至官福场(今香港九龙一带)九龙村。村民匆忙凑集各家的剩菜剩饭煮热,盛在大盆里招呼君臣官兵。后来,八岁的赵昺被立为帝。宋亡后,沿海一带的南宋遗民为纪念少帝赵昺,慢慢形成了吃盆菜的习俗,后世又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凝聚宗族、维系感情的风俗活动。深圳市福田区下沙村的大盆菜尤为著名。
人口情况
下沙村非户籍外来人口8万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220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80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家,归侨200人。
公共设施
滨河大道从村北经过,广深高速公路、福荣路从村南经过,福强路、新洲路也在村附近。1966年通电,20世纪70年代通电话,1982年通自来水1994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6年通互联网村里有下沙幼儿园、下沙小学、下沙社康中心。建有文化广场、下沙博物馆、大型文化体育中心和下沙社区图书馆(藏书3万多册)。还有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室、健身室、游泳池、老人活动中心侨务活动中心、健身长廊、综合文化楼、科普活动中心、道德讲堂等。
历史文化
历史建筑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已全部拆除。存有黄思铭公世祠、侯王庙2座古建筑。
黄思铭公世祠始建于明代晚期,为三开间三进二天井布局,占地面积565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清水砖外墙,正脊为五彩琉璃脊;大门石匾上书“黄思铭公世祠”六个金色大字,两边对联为“泽传参里;声讫程乡”“泽传参里”讲的是东晋孝子黄舒的故事,“声讫程乡”说的是下沙黄姓三世祖黄石教子之事。据下沙《念恭堂黄氏家乘》记载,黄思铭乃下沙村九世祖,生于明洪武年间,为黄姓家族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黄思铭建起黄思铭公世祠,1993年重修。1998年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侯王庙位于黄思铭公世祠北侧,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庙内供奉陈侯、杨侯、天后、土地,故称侯王庙。1994年、2010年两次重修占地面积480平方米,三开间二进一天井布局,砖木石结构。庙顶黑瓦覆面,青瓦剪边。正门上方有“侯王庙”三个金色大字,两侧对联“恩涵西海波光远;威振南山地势尊”。殿外有2根蟠龙柱,殿内有4根龙凤柱。
传统习俗
该村黄姓祭祖习俗始于黄默堂到下沙立村之时。最初的祭祀礼仪较为简单。明朝中期从九世祖黄思铭开始,趋于仪式化,并代代一直延续。下沙村祭祖仪式庄重、肃穆,尤其是祠堂祭祖,保留了中国许多濒于失传的古代传统礼仪。
经济
传统经济以农耕和捕鱼、养蝇为主。1978年村里成立下沙村企业公司,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办起了电子厂、制衣厂、玩具厂、皮革厂等“三来一补”企业。1992年12月,在下沙村企业公司的基础上成立深圳市沙头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以第三产业为先导,房地产、工业、商业等多业并举的多元化经营格局。2015年底,下沙股份公司的总资产比成立之初上涨近 10倍,股东人均分红增长20多倍。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房屋租金、集体股份公司分红、商业经营等。
特色景区
下沙公园,下沙牌坊、下沙博物馆、下沙街市、下沙小学、下沙幼儿园。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祭祖习俗(下沙祭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盆菜.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6 14:10
目录
概述
简介
行政区划
本地民系
地方特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