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综合指数
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的指数
上海证券综合指数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符合条件的股票与存托凭证组成样本,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
发展历史
静安证券业务部
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营业部开设交易柜台,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部就此成立,改革开放后第一次股票交易在这里诞生,开创了新中国股票交易的先河。当年上海老八股中7只股票都在静安证券业务部交易和清算交割,剩下一只城隍庙股票(即豫园商城股票前身)在公司的虹口证券业务部交易。
上海静安指数
1986年,那时内地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交易的股票数量也有限,投资者对股票指数的需要也并不是很迫切,但静安证券业务部想填补股票指数这一空白。阚治东参考“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指数”等编制方法,做出了静安指数编制方法及说明一文,交给静安证券业务部胡瑞荃、边晓敌等,让他们根据这一编制方法修正他们的编制数据。静安股票指数的编制方法后来在编制的内地第一份股票年报上发表。1987年11月2日,上海静安指数由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于开始编制。
静安指数全称静安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是A股的第一个股票指数,可能只有少数早年证券市场参与者知道这一股票指数。静安指数由静安证券业务部1989年初编制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被上证指数取代。静安指数发布时间不长,而且受当年证券市场规模局限,其社会影响面也有限。静安指数是以在静安证券业务部、虹口证券业务部挂牌交易的上海八种股票为样本,采用加权平均法和基数修正法进行综合计算出来的,这反映当年上海全部上市股票的价格指数。静安指数基期为1986年9月26日,也就是静安证券业务部第一批股票挂牌交易日,基期指数值为100点。静安指数正式对外发布后,受到了投资者和媒体的关注,一些媒体认为,静安股票指数的推出,再创证券市场一个第一,从此A股市场有了一个晴雨表,投资者也用不着为当天股市涨跌而费脑筋,只需看看指数即可。
上证指数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前,静安证券业务部和虹口证券业务部都已成为当时的申银证券公司下属的营业部,静安指数也成为申银证券公司对外发布的股票指数。为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运营需要,申银证券公司将所有交易中的股票以及清算交割资料移交上海证券交易所。此后,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当年我们移交的八只股票为样本,以1989年12月19日为基期编制了上证指数,并于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在上证指数正式发布前,申银证券仍然每天发布静安指数。上证指数基期值为100,以全部的上市股票为样本,以股票发行量为权数进行编制,于1991年7月15日公开发布。刚开始发布的上证指数,最初采用的股票样本、编制和修正方法与静安指数基本相同。
新增指数
1992年2月21日,上证指数增设上证A股指数与上证B股指数,1993年6月1日,又增设了上证分类指数,即工业类指数、商业类指数、地产业类指数、公用事业类指数、综合业类指数、以反映不同行业股票的各自走势。
上证30指数
1996年,沪深两地资本市场竞争激烈,曾出现“深强沪弱”局面,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规模和活跃程度一度大幅度落后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拟上市公司、投资者和市场资金都明显流向深圳。上海相关部门为此多次召开内部小型会议研究竞争对策,会上有人认为上证指数存在不足,削弱了上海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当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负责人为此提出编制新的成份股指数,以弥补上证指数的不足,提高投资者对上海股票的关注度。此后不久,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上证30成份股指数。上证30指数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已上市A股股票中抽取最具市场代表性的30种股票为样本股而编制发布的股票指数,目的是以这些股票的良好表现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上证30指数1996年7月1日起正式发布。
新上证综指
新上证综指发布以2005年12月30日为基日,以当日所有样本股票的市价总值为基期,基点为1000点。新上证综指简称“新综指”,指数代码为000017。“新综指”当前由沪市所有G股组成。此后,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股票在方案实施后的第二个交易日纳入指数。指数以总股本加权计算。以2005年12月15日收盘价计算,“新综指”市价总值为3927亿元,流通市值为1425亿元,占市场的比重分别为18%及22%。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综指”占市场比重将逐渐增大。2005年12月15日,“新综指”市盈率为12.14倍,比上证综指低23.47%。新上证综指是中国证券市场由权威机构发布的反映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后公司概况的指数,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推进,将不断有新的样本股加入新上证综指;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市场大部分上市公司完成股改,新上证综指将逐渐成为主导市场的核心指数。
指数发展
2013年7月12日,沪深股市在银行、地产、证券、稀土、有色等板块股票大幅上涨的带动下,延续昨天大幅上涨的行情,并出现今年最大单日涨幅。上证综合指数上涨3.23%,收于2072.99点,成交量大幅放大到1310.5亿元,928只股票上涨,28只股票下跌。
2014年12月5日,两市成交量再度放量,开盘一小时,两市成交超5000亿,半日成交高达逾7000亿。截至收盘,沪市成交达6300亿,深市成交高达4300亿。成交总额创纪录超万亿。2015年5月19日,A股市场结束“二八分化”格局,迎来大小盘普涨行情,两市超过200只个股涨停。沪指小幅高开后持续上扬,受金融、地产等权重股发力,一路拉升重回4400点。截至收盘,沪指报4417.55点,涨3.13%,成交6938亿元;深成指报15127.38点,大涨424.74点,涨幅3.10%,成交7302亿元;创业板指报3322.77点,涨1.35%。2015年5月22日,两市大幅高开后强势上扬,沪指站上4600点。午后,两市继续上行,沪指最高触及4658.27点,创87个月新高,创业板表现疲软。值得注意的是,两市大幅放量,成交额均近2万亿。截至收盘,沪指涨2.83%,报4657.60点,成交10072亿元;深成指涨1.09%,报16045.8点,成交9877亿元。至此,沪指本周涨8.1%,深成指本周涨9.19。2015年6月30日,沪指暴跌近4%逼近3900,逾800股跌停。
修订编制方案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包括代表委员在内的市场专业人士再次提议对上证综合指数编制方法进行完善。为充分响应市场呼声,进一步提高指数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加准确表征上海市场整体表现,上交所、中证指数公司在充分听取市场意见、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变化、借鉴指数编制国际经验基础上,持续研究并慎重启动了上证综合指数编制方案修订工作。上交所建立指数编制专家咨询机制,积极征询基金公司、保险资管、境内外指数公司等机构及高校、研究所等专家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上证综合指数编制修订方案。
2020年6月19日,上交所披露,其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决定自7月22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案。其一,指数样本被实施风险警示的,从被实施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被撤销风险警示措施的证券,从被撤销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计入指数;其二,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3个月后计入指数,其他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1年后计入指数;其三,上交所上市的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上市证券将依据修订后的编制方案计入上证综合指数。在上证综合指数修订编制方法的同时,为及时反映科创板上市证券的表现,为市场提供投资标的和业绩基准,上交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将于7月22日收盘后发布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历史行情,7月23日正式发布实时行情。
2023年10月20日,上证指数低开0.33%,竞价跌破3000点,刷新2022年11月以来新低。2024年2月2日,A股三大指数探底回升,沪指一度跌破2700点关口,临近尾盘,大金融板块拉升护盘,带动沪指重回2700点;9月30日,沪指涨8.06%,沪深成交额突破2.59万亿创历史新高,沪深两市超700股涨停,超2700股涨超10%;10月8日,创业板指续创历史单日最大涨幅。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3.45万亿元,历史首次突破3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放量8589亿;11月27日,上证指数突破3300关口,最新报3300.19,日内涨1.24%。
2024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公告,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国证券指数有限公司决定调整上海证券综合指数180指数样本,并将于2024年12月16日正式实施。
2025年4月7日,三大指数早盘大幅下挫,沪指盘中失守3100点,跌7.24%,深证成指跌9%,创业板指跌11.07%。截至午盘,上证指数跌6.34%。
指数概念
指数简介
上海证券综合指数是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的指数,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符合条件的股票与存托凭证组成样本,包括上交所全部上市的A股和B股股票,并按照上交所上市股票的总市值计算股票。
覆盖范围
自1991年发布上证综合指数以来,上证指数体系不断发展完善,至今已覆盖股票、债券、基金等资产类别。其中,上证综合指数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具影响力的指数之一,上证50、上证180、上证380指数构建起反映沪市龙头企业、大盘蓝筹企业、新兴蓝筹企业的规模指数体系,上证ESG系列指数、上证红利指数、上证中央企业50指数等提供多样化的市场观测维度和投资标的。同时,上交所已建立起以科创50指数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芯片、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科创成长指数为代表的科创板指数体系,具备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吸引力,精准有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指数意义
上交所将持续探索指数业务发展壮大之路,加大指数研究和开发,不断丰富和完善上证指数体系,持续提高上证指数体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引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理念,促进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编制团队
上海证券交易所指数专家委员会由国内外经济、金融、统计、公司治理界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就指数管理办法、指数编制方法、指数业务发展规划、指数维护重大事项、国内外指数发展动态等重要议题向本所提供咨询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指数专家委员会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定期会议,也可以根据需要召开临时会议,或由本所就特定事项进行专项咨询。本所或者本所授权机构可参考委员会有关意见形成最终决定。上海证券交易所指数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于2001年11月即开始运作,是国内成立的首个指数专家委员会,确保了指数决策的权威、独立、透明。
计算修正
指数计算
1. 上证指数系列均采用派氏加权综合价格指数公式计算。
上证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其中,总市值 =∑(证券价格×发行股本数)。除数修正方法参见指数计算与维护细则。
2.上证180指数上证50指数等以成份股的调整股本数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指数=(报告期样本股的调整市值/基期)×1000 其中,调整市值=Σ(股价×调整股本数)。 上证180金融股指数、上证180基建指数等采用派式加权综合价格指数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报告期指数=(报告期样本股的调整市值/基期)×1000  其中,调整市值= Σ(股价×调整股本数×权重上限因子),权重上限因子介于0和1之间,以使样本股权重不超过15%(对上证180风格指数系列,样本股权重上限为10%)。 调整股本数采用分级靠档的方法对成份股股本进行调整。根据国际惯例和专家委员会意见,上证成份指数的分级靠档方法如下表所示。比如,某股票流通股比例(流通股本/总股本)为7%,低于10%,则采用流通股本为权数;某股票流通比例为35%,落在区间(30,40)内,对应的加权比例为40%,则将总股本的40%作为权数。 流通比例(%) ≤10 (10,20) (20,30)(30,40) (40,50) (50,60)(60,70)(70,80) >80  加权比例(%) 流通比例 20,30,40,50,60,70,80,100。
3. 上证综合指数等以样本股的发行股本数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指数=(报告期成份股的总市值/基期)×基期指数
其中,总市值= Σ(股价×发行股数)。成份股中的B股在计算上证B股指数时,价格采用美元计算。成份股中的B股在计算其他指数时,价格按适用汇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周最后一个交易日的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折算成人民币。
4.上证基金指数以基金发行份额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指数=(报告期基金的总市值/基期)× 1000
其中,总市值= Σ(市价×发行份额)。
5.上证国债指数以样该国债在证券交易所的发行量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指数=(报告期成份国债的总市值+报告期国债利息再投资收益)/基期×100  其中,总市值= Σ(全价×发行量);全价=净价+应计利息 报告期国债利息及再投资收益表示将当月样该国债利息收入再投资于债券指数本身所得收益。
6.上证企债指数采用派许加权综合价格指数公式计算。以样该企业债的发行量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指数= [(报告期成份企业债的总市值+ 报告期企业债利息及再投资收益)/基期]×100
其中,总市值 = Σ(全价×发行量),报告期企业债利息及再投资收益表示将当月样该企业债利息收入再投资于债券指数本身所得收益。
7.上证公司债指数采用派许加权综合价格指数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报告期指数= [(报告期指数样本总市值+ 报告期公司债利息及再投资收益)/基期]×基值
其中,总市值= Σ(全价×发行量) 报告期公司债利息及再投资收益表示将当月付息指数样本利息收入再投资于债券指数本身所得收益。
8.上证分离债指数采用派许加权综合价格指数方法计算,公式如下:报告期指数= [(报告期指数样本总市值 + 报告期分离债利息及再投资收益)/基期]×基值  
其中,总市值 = Σ(全价×发行量) 报告期分离债利息及再投资收益表示将当月付息指数样本利息收入再投资于债券指数本身所得收益。
上证指数系列均为实时计算。在每一交易日集合竞价结束后,用集合竞价产生的股票开盘价(无成交者取昨收盘价)计算开盘指数,以后每大约2秒重新计算一次指数,直至收盘,每大约6秒实时向外发布。其中各成份股的计算价位(X)根据以下原则确定: 
1. 若当日没有成交,则 X = 前日收盘价。
2. 若当日有成交,则 X = 最新成交价
指数修正
上证指数系列均采用“除数修正法”修正。 当成份股名单发生变化或成份股的股本结构发生变化或成份股的市值出现非交易因素的变动时,采用“除数修正法”修正原固定除数,以保证指数的连续性。修正公式为:修正前的市值/原除数=修正后的市值/新除数 。 
其中,修正后的市值 = 修正前的市值+ 新增(减)市值; 由此公式得出新除数(即修正后的除数,又称新基期),并据此计算以后的指数。
1. 新上市。对综合指数(上证综指新上证综指)和分类指数(A股指数B股指数行业分类指数),凡有成份证券新上市,上市后第十一个交易日计入指数。
2.除息。凡有成份股除息(分红派息),指数不予修正,任其自然回落。
3.除权。凡有成份股送股或配股,在成份股的除权基准日前修正指数。修正后市值 =除权报价×除权后的股本数+修正前市值(不含除权股票)。
4.汇率变动。每一交易周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该日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修正指数。
5.停牌。当某一成份股处于停牌期间,取其正常的最后成交价计算指数。
6.摘牌。凡有成份股摘牌(终止交易),在其摘牌日前进行指数修正。
7.股本变动。凡有成份股发生其他股本变动(如增发新股上市引起的流通股本增加等),在成份股的股本变动日前修正指数。修正后市值 =收盘价×调整后的股本数+修正前市值(不含变动股票)。
8.停市。A股或B股部分停市时,指数照常计算;A股与B股全部停市时,指数停止计算。
样本选取
计算方法
计算股票指数,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抽样,即在众多股票中抽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成份股;二是加权,按单价或总值加权平均,或不加权平均;三是计算程序,计算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或兼顾价格与总值。由于上市股票种类繁多,计算全部上市股票的价格平均数或指数的工作是艰巨而复杂的,因此人们常常从上市股票中选择若干种富有代表性的样本股票,并计算这些样本股票的价格平均数或指数。用以表示整个市场的股票价格总趋势及涨跌幅度。计算股价平均数或指数时经常考虑以下四点:
指数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
重点指数
参考资料来源(数据统计时间:2025年4月14日)
十大权重
参考资料来源
成份列表
参考资料来源
样本列表
参考资料来源(统计时间:2025年4月15日)
重要事件
2015年
2015年6月19日,大盘表现疲弱,午后跳水,跌幅一度逾6%,相继失守4600、4500点位,考验60日均线支撑,两市近千只股票跌停。各板块全线飘绿。盘面上看,西藏、民航机场、高速公路、中韩自贸、彩票、交运物流等板块跌幅领先。全天有近50只非ST股涨停,近千只非ST股跌停。沪股通北向抄底成交明显放大,截止14点左右,沪股通余额80.29亿元,占每日额度61%,即资金净流入近50亿元。一场屠杀式的暴跌不幸在本周五意外上演。沪指全天遭遇了逾300点的断崖式暴跌,指数连破4700、4600和4500点三大整数关口,个股表现惨不忍睹,千只股票封上跌停。就全周来看,沪指一周暴跌近700点,跌幅逾13%,创七年来最大周跌幅。
2015年6月26日,沪深指数及创业板指全线大幅低开,随后直接开启无反弹杀跌模式,沪指是不断的创出盘中新低,盘中一度冲击跌停,创业板指更是一度大跌逾9%,被抛压重重的砸在3000点之下,不得翻身,个股更是逾两千只跌停,溃不成军。截止收盘,沪指报4192.87点,跌334.91点,跌幅7.40%。板块方面,黄金概念、智能家居、职业教育、互联网金融、卫星导航、基因测序、智能穿戴、智能机器、电商概念、运输设备、医疗保健等板块全线跌停。2015年7月4日,21家券商公司召集会议,一致表示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充满信心,坚决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发展。会议决定21家公司共筹集1200亿元,投资蓝筹股ETF。同时,上证综指在4500点以下,在2015年7月3日余额基础上,证券公司自营股票盘不减持,并择机增持。此外,上市证券公司还将积极推动回购本公司股票,并推进本公司大股东增持本公司股票。
2015年7月27日,早盘,沪指低开,早盘维持在5日线与10日线之间窄幅震荡;深成指低开后则一路震荡走高,上探至13579.64点后遇阻有所回落;创业板以2822.37点低开,上探至30日线后遇阻有所回落。午后,股指期货快速跳水带动股指下跌,三个股指齐跳水,沪指连续跌破3900点,3800点关口,跌幅近8%,创业板指则跌破2700点,跌幅近7%。各大板块全线下跌,无一板块上涨。其中水域改革,天津自贸区等板块跌停。两市合计成交超过1.3万亿元,逾1800股跌停。截至收盘,沪指报3725.56点,跌8.48%,成交额7212.98亿元,深成指报12493.05点,跌7.59%,成交额6676.95亿元,创业板指报2683.45点,跌7.40%,成交额767.84亿元。
2015年8月24日,沪深两市大幅低开,沪指开盘报3373点,直接跌破3500、3400两个关口。开盘后股指大幅下挫,板块全线暴跌。午后大盘几近跌停,最低见3191.88点。见底后曾小幅上冲,跌幅收窄至6%后乏力,再次下探。创业板最低见2152.6点。盘面上,两市板块全线暴跌,仅15股上涨,近2200股跌停。截至收盘,沪指报3209.91点,跌8.49%;深成指报10970.29点,跌7.83%;创业板指报2152.61点,跌8.08%。创2007年以来8年最大单日跌幅。
2015年8月24日,全球股市风声鹤唳:日本东京股市早盘24日大幅下滑,失守19000点关口;印尼股市盘中跌势扩大至5%,创2013年12月以来低位;韩国首尔综指盘中跌幅扩大至4%,创2011年以来最大跌幅;台湾股市盘中跌幅逼近7.5%,也创下有史以来跌幅、跌点最大纪录;香港恒生指数收盘跌5.17%,报21251.57点。此外,澳大利亚S&P/ASX 200指数开盘重挫,收盘报5031.800,跌3.69%。英国FTSE 100指数下跌3.6%,跌破6000点。欧洲STOXX 600指数下跌5.3%,创2011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2015年8月25日,沪深两市延续跌势,大幅跳空低开,早盘沪指一度跌幅收窄,午后两市杀跌不止,沪指快步跌破3000点,坠入“2”时代,创年内新低,创业板跌破2000点。
板块方面,行业板块全线下跌,银行、饮料制造、家用轻工等板块跌幅较小,煤炭开采、券商、公交、视听器材等板块跌停。两市不足30股上涨,逾2000股跌停。个股方面,两市仅高新发展、伟明环保、星徽精密三只个股涨停,樊钢钒钛、海南航空、华菱钢铁、天房发展、北辰实业等个股跌停。截至收盘,沪指报2964.97点,跌7.63%,成交3587亿元;深成指报10197.94点,跌幅7.04%,成交2880亿元;创业板报1990.71点,跌幅7.52%,成交591.4亿元。从8月18日的4006点到8月25日的2965点,短短5日,沪指暴跌1040点,跌幅约26%。自6月15日的5178点跌幅为42.7%。
2015年11月27日,沪深两市低开,券商股弱势。午后开盘,券商股跌幅加大,沪指迅速走低。券商股大跌引发恐慌情绪,两市板块全线下跌,沪指加速下挫,连续跌破3600、3500关口,盘中最低见3412点。创业板跌幅超过沪指,一度跌超7%,低见2629点。盘面上,证监会调查三大券商的消息震荡市场,券商板块重挫逾9%,东吴证券、国元证券、中信证券、东兴证券等19股封死跌停。截至收盘,沪指跌5.48%,跌199.25点,报3436.30点,创8月24日以来最大跌幅(当天跌幅8.49%);深成指跌6.31%,跌805.80点,报11961.70点;创业板跌6.48%,跌183.65点,报2649.55点。
2016年
2016年1月4日,A股遇到史上首次“熔断”。早盘,两市双双低开,随后沪指一度跳水大跌,跌破3500点与3400点,各大板块纷纷下挫。午后,沪深300指数在开盘之后继续下跌,并与13点13分超过5%,引发熔断,两市暂停交易15分钟。恢复交易之后,沪深300指数继续下跌,并与13点34分触及7%的关口,将暂停交易至收市。
盘面上,各大板块无一上涨。两市涨停个股仅仅31只,跌停个股1400余只。
截至收盘,沪指报3296.66点,跌6.85%,成交额2409.29亿元,深成指报11630.94点,跌8.16%,成交额3552.84亿元。创业板指报2491.27点,跌8.21%,成交额346.91亿元。
2016年1月7日,早盘9点42分,沪深300指数跌幅扩大至5%,再度触发熔断线,两市将在9点57分恢复交易。开盘后,沪深300指数再度向下,最大跌幅7.21%,二度熔断触及阈值。自9时42分开始实施指数熔断,自9时57分起结束本次指数熔断,当日不再恢复交易。这是2016年以来的第二次提前收盘。
盘面上看,板块全线走弱,银行板块整体跌幅相对较小达4.46%;公交、仪器仪表、新材料、其他电子等行业板块整体跌停。个股方面,两市仅27只个股逆势涨停,逾1784只个股跌停。跌幅达9%个股超过2100余家。截至收盘,沪指报3115.89点,跌7.32%,深成指报10745.47点,跌8.35%,创业板指报2254.52点,跌8.66%。
2016年1月11日,早盘沪深两市大幅低开,沪指开盘后低位震荡,随后在1%处震荡整理。临近午盘,沪指再次大幅下挫跌逾3%,一度失守3100点关口。午后开盘,沪指延续上午低位震荡趋势,在3100点位反复争夺,盘中沪指大跌逾5%,再现千股跌停局面,考验3000点支撑;创业板盘中跌逾6%,盘面上,题材股重挫,板块集体沦陷,两市逾1300余只股票跌停。
截止收盘,沪指报3016.70点,跌5.33%,点位创3个月来新低;深成指报10212.46点,跌6.21%;创业板报2106.36点,跌6.34%。创业板指重挫逾6%,军工板块逼近跌停,纺织服装、计算机、电力设备亦大幅下挫。期指“黑周一”重演,再度集体走低。
2016年1月26日,A股市场遇“寒流”,三大股指大跌,沪指跌破婴儿底2850点后再创调整新低。早盘,在原油价格再度大跌,外围股市大幅收低的影响下,沪深两市再度低开,盘中虽在国资改革等板块的活跃带动下两市跌幅有所收窄,但成交量始终维持低迷态势显示出市场资金追涨欲望不强,临近中午收盘,指数再度有所回落。从盘面上看,早盘两市总体呈现出弱势震荡走势,热点较为匮乏。午后开盘,两市持续震荡下挫,盘中虽有券商股拉升护盘,但依然难挡跌势,沪指跌幅再度扩大,跌破2850点婴儿底后又跌破2800点,创13个月以来新低。同时,创业板盘中暴跌8%。盘面上,所有板块皆墨。早盘仅有猪肉、机场航运板块等稍显活跃。个股较惨烈,仅9只股涨停,1100余只股跌停。截至收盘,沪指报2749.79点,跌6.42%,成交额2126.08亿元,深成指报9483.55点,跌6.96%,成交额3104.67亿元,创业板指报1994.05点,跌7.63%,成交额289.33亿元。
2016年2月25日,大盘小幅低开后,一路震荡走弱,无丝毫回头之意,早盘便大跌逾百点,击穿2900点关卡,5日均线10日均线30日均线相继失守。午后沪指跌幅继续扩大,并击穿2800点关口直逼2700点,沪指跌幅超6%,创业板指跌幅近8%。盘面上,两市所有板块全部下跌,不到50股上涨。截至收盘,沪指暴跌6.41%,两市跌停及跌超9.9%的个股达1475家。创2016年来第4大单日跌幅,跌187.65点,报2741.25点;深成指跌7.34%,跌756.55点,报9551.08点;创业板跌7.56%,跌166.6点,报2037.14点。
2020年
2020年2月3日,农历鼠年首个交易日,A股三大股指大幅下挫。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报2746.61点,下跌7.72%;深证成指报9779.67点,下跌8.45%;创业板指报1795.77点,下跌6.85%。疫情冲击下,A股市场大幅低开,逾3000股开盘直接跌停,助推市场人气的券商板块更是全面跌停。行业板块全面大跌,医药生物板块相对抗跌,但整体波动幅度较大,钢铁、建筑装饰、电子、轻工制造、机械设备、房地产、汽车、国防军工等多个行业板块跌逾9%。
2025年
2025年4月7日,三大指数早盘大幅下挫,沪指盘中失守3100点,创业板指一度跌超10%。截至午盘,上证指数跌6.34%,深证成指跌8.01%,创业板指涨9.74%。盘面上,题材概念全线下行,市场仅农业、养殖等少数热点活跃,统一大市场概念局部回暖,稀土永磁概念股部分活跃,消费电子、AI眼镜板块延续跌势,机器人概念股大幅调整,AI应用概念震荡下挫,智谱AI、Sora、多模态AI等方向表现不佳,铜缆高速连接、PCB概念等走势低迷,光模块、华为盘古、固态电池等表现不佳。全市下跌个股超5200只,半日成交1.07万亿元,较上一日放量成交3379亿元,内资主力资金净卖出1033亿元。
行业分布
上证指数是基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交易日内可自由买卖的所有股票的加权平均价格计算而成,包括了各个行业,如金融、工业、主要消费、信息技术、原材料、能源、可选消费、医药卫生、公用事业、通信服务和房地产,涵盖了中国股市的大部分来自内地的股票。截至2025年4月14日,金融业占比25.59%,工业占比18.44%,主要消费占比7.73%,信息技术占比11.01%,原材料占比8.26%,能源占比6.91%,可选消费占比6.34%,医药卫生占比5.69%,公用事业占比4.9%,通信服务占比3.79%,房地产占比1.29%。
数据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
系列指数
参考资料来源
社会评论
上证指数推出的,历经跌宕起伏,它的每个高点、低点和拐点都成为内地证券市场参与者谈论A股牛市、熊市或牛熊市转换的时间点。时至今日,上证指数已成为A股市场使用最为广泛的指数,中间曾有不少新的股票指数推出,但都难以撼动上证指数在内地资本市场地位。(《第一财经日报》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8 08:55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