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是唐代诗人
李白的
组诗作品。这组诗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对成都的赞美,全方位展示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名胜古迹,隐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殷殷怀念和对
唐玄宗的深刻讽刺。全诗气势恢宏,情感复杂,内容丰富。其微言讽喻,以小见大的方式,继承了乐府精神;而次第叙事,首尾完整的结构,则开启了七绝联章的纪事之法。
作品原文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⑴
其一
胡尘轻拂建章台⑵,圣主西巡蜀道来。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其二
九天开出一成都⑶,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⑷。
其三
华阳春树号新丰⑸,行入新都若旧宫。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⑹。
其四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⑺。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⑻。
其五
万国同风共一时⑼,锦江何谢曲江池。石镜更明天上月⑽,后宫亲得照蛾眉。
其六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⑾。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⑿。
其七
锦水东流绕锦城⒀,星桥北挂象天星⒁。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下列仙庭。
其八
秦开蜀道置金牛⒂,汉水元通星汉流⒃。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其九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⒄。万国烟花随玉辇⒅,西来添作锦江春。
其十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⒆。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⒇。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上皇:指唐玄宗李隆基。南京:指成都。至德二载(757年),以蜀郡(治成都)为南京。
⑵建章台:汉代长安宫有建章宫,宫中有建章台。此代指唐代宫苑。
⑶成都:天宝十五载(756年),改蜀郡为成都府。
⑷秦川:即秦岭以北、渭水流域的关中平原。此指长安一带。
⑸华阳:蜀国的国号,此指成都。新丰,汉县名。
⑹上阳:唐宫名,高宗所建,在洛阳。
⑺六龙:皇帝之车驾龙,马之美称。
⑻天回:地名。
扬雄《蜀记》以杜宇自天而降,号曰“天隳”。及玄宗幸蜀返跸之后,土人呼曰“天回”。玉垒:山名。《杜诗详注》卷十三引《杜臆》:“玉垒山在灌县(今四川都江堰)西,唐贞观间设关于其下,乃吐蕃往来之冲。”
⑽石镜:成都古迹。《
华阳国志·蜀志》载:“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蜀王纳为妃;无几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做冢,盖地数亩,高七尺,上有石镜。”
⑾龙舸:皇帝的舟船。
⑿散花楼:一名锦江楼,在成都锦江边。《舆地纪胜》:“散花楼,隋开皇建,乃天女散花之处。”
⒀锦城:成都的别称。
⒁星桥:即七星桥。《
蜀中名胜记》引扬雄《蜀记》云:“星桥上应七星也,李冰所造。”
⒂金牛:即金牛道,是由秦入蜀的要道。《
史记》载:“秦欲伐蜀而不知道,乃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粪金,以遗蜀。蜀王负力而贪,使五丁开道引之。秦因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
⒃星汉:即河汉,银河。
⒄三秦:项羽灭秦后,将秦地三分,封给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谓之三秦。
⒅烟花:指春天的景物。玉辇:皇家所乘之车。
⒆云屯:集聚如云,形容人多。
⒇双悬日月:谓二日并耀,指唐玄宗和唐肃宗。日月,偏指复词,此单指日。日者君象。
白话译文
其一
胡兵的战尘使长安的宫殿受到了污染,圣上西巡来到了蜀道。剑门高耸,高达五千余尺,石壁像楼阁一样昂首九天。
其二
锦城成都如九天所开,万户千门像画图一样美丽。其地的草树云山如同锦绣,秦川长安的风光能比得上这里美丽吗?
其三
华阳国的春树绝似新丰,太上星所驾幸的新都如同长安的旧宫。柳色之青绿绝不下于秦地之柳,花光之红艳也不减于上阳之花。
其四
谁说君王行路难呢?皇帝的车驾西幸使得万众欢腾。好像是地将锦江转成了渭水,天将玉垒变回到了长安。
其五
天下一时,万国同风,锦江风光哪一点比不上长安的曲江?蜀国的石镜明宝可比天上之明月,后宫的殡妃亲自前去映照丽影。
其六
濯锦的清江水长流万里,龙舸挂上云帆,向东可以直下扬州。北方的长安虽有上林苑可供夸耀,南京成都也有散花楼可与之媲美。
其七
锦江水东流绕过锦城,江上七桥恰似北天上的北斗七星。天下士庶都云集此地来朝见圣主,峨眉山上有座座仙庭相连。
其八
秦惠王时置金牛以引诱蜀王开蜀道,所经之汉水仿佛与银河相通。天子西巡一道留下了许多圣迹,锦城成都从此可以长为帝王州矣。
其九
蜀中水绿天青,了无纤尘;风光和暖,气候宜人,远胜三秦。一路上烟水春花随伴玉辇,都一起西来为锦江增添春色。
其十
剑阁为蜀地北门的一座重关,上皇的车驾归回长安,随驾的车马如云。少帝在长安大开宫门迎接上皇的归来,二圣如同双日并耀,朗照天地。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
安史之乱中唐朝收复长安后的至德二载(757年)岁末。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
安禄山兵破潼关,唐玄宗西幸,是谓西巡。七月,太子
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尊玄宗为上皇天帝。至德二载(757年)十月,肃宗还长安,遣使迎玄宗。十二月丁未,玄宗还长安;戊午,以蜀都(成都)为南京,凤翔为西京,西京(长安)为中京。此时李白在寻阳被判为长流夜郎徒刑,他忍着悲痛写下这组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是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和诗人特定处境中的一组诗。诗的标题“上皇西巡南京歌”很醒目,指明唐玄宗幸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事件、诗歌体裁皆备。组诗体裁为“歌”,“歌”即是“放情长言,杂而无方”。全诗写玄宗避难蜀中事,其仓皇狼狈可想而知,却不着一字,只是铺陈成都之盛之美。诗人对成都的名胜古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整组诗极尽铺张之能事,将成都的富庶繁华写得花团锦簇。
组诗开篇第一首,写上皇西巡缘由和剑阁天险。安史叛军威胁都城长安,故有圣主西巡蜀道之事。“轻拂”二字表明了诗人的态度,对圣主玄宗弃京西巡不以为然。在展示剑阁的险要之后,接着第二首总写成都的建筑、风光之美。成都的房屋皆可入画,风光胜过长安。其三至其九,共七首,主要铺写玄宗西巡盛况,成都的便利交通,悠久的历史及石镜、散花楼、星桥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七首诗对成都的自然人文之美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绘,第八首诗中所云“天子一行遗圣迹”亦不为虚,玄宗西巡确为成都留下了不少新的遗迹。玄宗在成都前后居留约四百五十天,游成都南郊老君山、修觉山,并经蜀州游青城,留下很多遗迹。最后一首,写上皇去蜀东归。“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兼及政治形势。
唐玄宗幸蜀是一次颇为狼狈而沉痛的奔亡。或许李白当时并未随驾,不能亲历,想象不到实际情况的惨淡。第四首诗说“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是李白想象中玄宗入蜀的景象,字里行间充满着荣幸感。这首诗还说:“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入蜀即得到压惊与安抚,李白似乎急切地想将一种安全感传达给玄宗。第八首诗的“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则概括出蜀人对玄宗巡蜀、成都升京的荣幸感。如果说在诗人对故乡的自矜中,安全感油然而生,那么,在玄宗巡幸的想象性在场中,荣幸感则相伴始终。
整组诗气势恢宏,情感复杂,内容丰富。诗人对成都的赞美直截了当,全方位展示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名胜古迹,隐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殷殷怀念和对玄宗的深刻讽刺。李白因被玄宗赏识,“仰天大笑出门去”,放言“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而最终夙愿未伸,失望离京,所以对玄宗有着复杂微妙的情感。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次第叙事,首尾完整,实际上开启了宋代七绝联章的纪事之法。其微言讽喻,以小见大的方式,继承了乐府精神,对
王建名家点评
总评
宋代
严羽《
沧浪诗话》:十首皆于萧条奔寄中作壮丽语,是为得体;举秦蜀形势不忘故都,是为用意。
宋代
刘克庄《
后村诗话》:《上皇西巡歌》云:“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台。”又云:“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末云:“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口月照乾坤。”时上皇播迁于蜀,非欲留蜀者。今盛称锦江、玉垒无异渭水、长安,又谓“双悬日月照乾坤”,若为少帝讳不力请回銮者,此所以上皇有“乞我剑南一道”之叹欤!
其四
明代
凌宏宪《
唐诗广选》:善变化题意(“谁道君王”句下)。蒋仲舒曰:只拈好处,有体,回护题意。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末句结出两意,有感,有喜。
清代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太白“地转锦江成谓水,天回玉垒作长安”、子美“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乃是铺张明皇幸蜀微意,似宋人”直把杭州作汴州”语意。
清代王尧衢《
古唐诗合解》:明皇幸蜀,行路之难极矣。今反曰“谁道”,似不信人说者,盖欲留馀地于第二句也。三、四非一句转,一句合者,乃紧顶第二句而以一气为转合者。
清代
翁方纲《
石洲诗话》:苏长公“横翠蛾嵋”一联,前人比于杜陵《峡中览物》之句。然太白作《上皇西巡南京歌》云:“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则更大不可及矣。
其十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蒋仲舒曰:末句结上皇、少帝两意,妙。
明末清初
王夫之《
姜斋诗话》:“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语似排偶,而下三语与上一语相匹。李白“剑阁重关蜀北门……”,窃取此法而逆用之,盖从无截然四方八段之风雅也。
清代
李因培《
唐诗观澜集》:幸蜀非好事,易涉悲凉。看其笔力斡旋,反作壮语,而微文隐意自见,最得诗人之体。
清高宗敕编《
唐宋诗醇》:述当时事何等明白,可作诗史。
日本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以中一句对上二句,以下一句收三句是一法。谢云:末句结上皇、少帝二意,高妙。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