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歌精选
2014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上海老歌精选》是2014年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图书引序
1927年,黎锦晖创作了《毛毛雨》,于是开启了华语流行乐坛的历史。如今,上海老歌已经成为了一段关于老上海的集体记忆,再也抹不去。然而很有意思的是,写上海老歌,唱上海老歌,制作上海老歌的,却有不少并非是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他们从外埠迁居上海,在吴侬软语的语境中,却采用普通话,结合中国各地民谣与欧美流行音乐特征,开创了那个时代,这无疑是又一个海派文化的成功案例。我一直以为,海派文化是一种混搭文化,大部分元素不一定是首创,关键是搭配,看谁搭得好,搭得妙,搭出特色。
从2000年到2008年,我整理了中国唱片厂上海公司库房中的近万张上海老歌的铜质母版唱片,然后精选了400首,并配上了歌词、介绍文字等计四十余万字,出版了《上海老歌1931-1949》,当时就有些许感慨,这些尘封已久的宝贝终于在我的手上“出土”,也算对得起那些前辈,但是这些老歌还有多强的生命力?
天随人愿,上海老歌复兴的潮流终又兴起,有意思的是许多新上海人成为了积极的推动者与参与者,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再现的一种巧合。杨学进就是其中重要一员。杨学进出生云南,一位少数民族的百灵鸟,豆蔻年华,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她深知求学的不易,因而总是加倍努力。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小有名气,颇让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仰视。毕业之后,更是大展宏图,90年起数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很快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歌唱家。
2012年初秋,杨学进拿着几首新灌录的小样来找我,开门见山的说,我思考了很久,也纠结了很久,我决定要唱上海老歌,希望你多提意见!我能够理解她有过的纠结,一位已经颇有成就的民族声乐歌唱家,要改换歌路,探索另一类歌曲,这种挑战无疑有着很大的风险性。然而作为一名老歌的研究者,一种心动也油然而生,这是一位当代音乐家向老上海前辈音乐人的致敬,更是海派文化精神的一种延续。让老歌不变成化石,而是在传唱中继续流行下去,创出新意,我想,这更有意义。于是,我们开始了一连串的合作。
杨学进是好学的。无论是对前辈郑德仁、屠巴海先生,还是像孙红和我这样的同辈,乃至出道晚她许多的彭程、汤迎,她都认真的聆听每一条意见,然后回家逐一琢磨。今年4月在台北,因为我与指挥瞿春泉先生相熟,所以她希望合乐排练我在场,可以更好的与乐队指挥沟通,保证最佳效果,结果排练过程中,对于配器,确实有不少更改。最终我受到了台北市立国乐团的“表扬”,说大陆来的策划人全程跟排练,还帮着改谱子,真敬业。殊不知,这都是杨学进要求的结果。
杨学进做事是高效的。别看她一副甜美的长相,可做起事情来真是风风火火,执行力极强。唱片一张接一张,演出一场接一场,而且每场演出,她都要“搞搞新意思”,舞台的设计,大屏幕的配合,内容的制作,几乎场场都有创新,从一开始的上海老歌拼盘式演出,唱到老上海电影歌曲,再到上海老歌进校园,现在又在策划着海外巡演,那种连轴转的劲头,有时让我都自愧不如。
这本《爱侬上海——上海老歌精选》的出版亦是如此。记得一次聊天时提起,如果带着学生唱老歌,这才是传承,然而现在连教材都没有,让学生学唱确实很难。真是言者无心,听着有意,杨学进便动手编辑这册歌本,她邀请杨霖希配制了钢琴伴奏,这就为上课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帮助理解,她又请杨赛博士撰写歌曲说明,于是一本可以作为教材的上海老歌歌谱集便这样问世了。它的重要性远不是重新编纂35首老歌所可以涵盖的,它是把上海老歌作为声乐教学学科内容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我不敢断言,承载着海派文化重要内涵的上海老歌,是否终有一天真的能够“登堂入室”的进入音乐学院的学科列表中,但杨学进所做的这一尝试,无疑是开拓性的。
爱上海,爱老歌。我希望读者和我一样,手捧《爱侬上海》时,心中有着一份欣喜。
图书前言
初听上海老歌,是多年前一个初冬的夜晚,我独自听李香兰演唱的《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首歌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讲述了“我”无意间碰到婚前男友“你”,产生了浓浓的眷念。歌中唱到:
歌词意境优美,感情真切朴实,旋律缓慢抒情,带着淡淡的忧伤。歌词是著名作曲家陈歌辛为好友李兰香创作的。我反反复复听李香兰的录音,发现她无论是吐词还是气息都很有功底。我去查了李兰香的资料。李兰香(1920-)是日本人,出生于沈阳,从学生时代起,她就跟随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波多雷索夫夫人学习花腔女高音,后来到广播电台担任歌手。1938年进入“满映”演电影、唱插曲,她的代表歌曲有《再见吧,上海!》、《忘忧草》、《花香为情郎》、《夜半歌声》、《海燕》、《夜来香》等。当时为了唱好这些歌曲,李兰香还专门高价聘请俄罗斯教授给她授课。
从此,我对上海老歌分外关注。2007年,王维倩与广州涂鸦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中国骄傲——上海老歌”系列唱片,先后出版了《摩登上海》、《上海往事Ⅰ》、《上海往事Ⅱ》等CD。2009年,《上海往事Ⅰ》获得“最佳唱片奖”,王维倩个人获得“经典歌曲最佳演唱奖”。我认真听了王维倩录制的上海老歌专辑,她用那纯厚的女中音演绎出上海老歌的别样滋味。
2011年11月,我在家无意间看到中央电视台四套国际频道的《中华情》上海老歌系列,播放了26首由新老歌手演唱的上海老歌。曲目丰富,歌手风格各异,表现形式多样,更增添了我对上海老歌的喜爱。
2012年,上海轻音乐团先后举办了几场有不同表演嘉宾的老歌音乐会,反响也非常的好。
大陆的歌唱家先后有方琼、王维倩、周冰倩以及上海轻音乐团的歌唱家们。方琼较早以以“海上新梦”为主题,以管弦乐伴奏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了两场音乐会,当时因为吴莺音还健在,便邀请到她和梁波罗担任嘉宾。2012年以来,她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举办了三场上海老歌音乐会,听众反响也都很不错。
听多了各种版本的上海老歌,就开始喜欢上了上海老歌,就想自己唱一唱上海老歌。2012年初,我准备录制两张个人演唱CD,选题时,自然而然就落到上海老歌上。
听上海老歌跟唱上海老歌,毕竟不是同一回事情。我要把上海老歌的味道、海派文化的味道和我自己的演唱风格结合起来,不得不花一番工夫,做一些功课。上海老歌产生于20世纪20、30、40年代,创作歌曲现存近10000首,是中国流行歌曲的第一个高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上海的都市生活与审美意识,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体现出一种别样的人文精神。我感觉,我唱上海老歌,就像是建一座艺术大厦,必须打牢基础,认真研究上海老歌的艺术规律,否则这座大厦随时都会坍塌。`
我把过去自己收藏的6张上海老歌CD找出来,一首一首仔细听。先看哪些歌曲比较好听。我觉得选曲目录制CD,好听是最重要的,歌曲本身不好听,词和曲写得不好,再怎么唱也无济于事。然后看哪些首歌曲较为适合自己演唱。我和两个助理边听边选,做了几天功课,拿出一个初步的曲目来。后来,我在上海音乐出版社的书架上,发现了王勇主编的《海上留声——上海老歌金曲100首》。我买了回来,又从这些曲目中挑出一些来。
我请著名音乐制作人孙红先生到我家,把我们选好的曲目给他看,请他提些意见。他又帮我推荐了几首,这样,曲目范围就更宽泛了。孙红老师认为我的嗓音甜美,唱周旋的歌更为适合。我还喜欢李香兰、白光、张露、张伊文等人的作品。我们一首一首精挑细选,最终选定了12首曲目:《上海小姐》、《三轮车上的小姐》、《拷红》、《夜上海》、《恨不相逢未嫁时》、《玫瑰玫瑰我爱你》、《永远的微笑》、《天涯歌女》、《疯狂的世界》、《我有一段情》、《香格里拉》、《好时光》。
曲目选好了,下一个工作就是编曲。词和曲都好听,如果编曲不好听,也是不行的。编曲就是要把把音乐本身的律动、线条、节奏、色彩配合得更好,既突出旋律,又衬托演唱,使器声与人声、旋律与歌词更具有表现力。
20、30、40年代的上海老歌,引领了亚洲流行歌曲的潮流,有的甚至还进入欧美流行乐坛。当年的上海老歌,是前卫、时尚的象征,当年的录制技术虽不能跟今天相提并论,但录制的态度却是十分认真的。“金嗓子”周璇(1920-1957)被誉为“华人唱片第一人”,1932年,她灌制了第一张唱片《特别快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演唱了200多首原唱歌曲,灌制了196张唱片,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录制唱片最多的歌星。她当年在百代录音棚灌制唱片的时候,为了突出她特有的声线,她一个人对着话筒唱,有意远离乐队。
周璇对艺术严肃认真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不必像周璇那样录唱片了。我专门请来音乐家彭程先生。他是上海、乃至中国承上启下的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娴熟掌握许多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我之前听过他为昆剧、京剧所做的编曲,十分喜欢。他还十分熟悉当今的流行走向,经常在作品中融入诸多时尚元素。我把曲目给他后,他主动打电话跟我沟通,请我到录影棚去听小样,而不是等他编好曲,我只管去张嘴录音。他这样的工作态度让我敬佩,使我对工作也不能松懈。我到录音棚里听过小样,为了一个曲调我们一再商量,为了速度的快慢而各执己见,最终达成共识。有时为了适应他那新颖时尚的编配风格,我的节奏把握不准,不得不反复练习。
经过一年的编配、修改、练习、合伴奏, 2012年10月底,我们终于录制出《爱浓上海——杨学进上海老歌》12首。
起初,我对于这张上海老歌CD的风格认识并不是很明确,这对于我只是初体验。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我们尽量做到将时尚、个性和文化韵味融合在一起。作品完成后,大家都很满意。
在这批歌曲中,我最喜欢的是《香格里拉》、《天涯歌女》、《上海小姐》。香格里拉就是我家乡云南省的一个县,我把对故乡的感情深深地蕴藏在这首作品中。《香格里拉》录制于1946年,由陈蝶衣作词,黎锦光作曲,欧阳飞莺首唱,旋律性很强。我尤其喜欢田汉作词、贺绿汀作曲、周璇首唱的《天涯歌女》,它的音乐元素来自于苏南民间小调《知心客》,是一首经典中的经典,社会认知度很高。彭程先生的编配很有律动,乐器的运用也很巧妙,充满江南民歌意蕴,将歌曲衬托得十分饱满。
在录制 CD过程中,我学习上海老歌、研究上海老歌、唱上海老歌。CD录好后,我与上海老歌从相识到相熟,碰出了火花,对上海老歌有了情感,放不下上海老歌,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程度。我开始动脑筋,希望以音乐会的形式更加立体地呈现上海老歌。这正应验了《在那东山顶上》那句:“如果不曾相见便不会相识,如果不曾相识便不会相知,如果不曾相知便不会相恋”。如果我没有听过这么多上海老歌音乐会,没看到央视的上海老歌演唱会,我不会选择录制演唱一张CD。我录制好这张CD后,我对上海老歌已是有一定的认知,从中也能分清一二,更是因为工作、学习、生活在上海,对上海的城市品格有了一定的认识。要是早几年,我的认识还没达到这个程度。
我选择与上海锦辉艺术文化传播公司合作,这是一家每年有几百场舞台剧上演的文化公司,很有经验,也愿意创新。然而,音乐会毕竟是一个比录制CD大得多的系统工程,用什么主题、乐队、板块来呈现上海老歌音乐会?这是导演、出品人、制作人、研究上海老歌的专家团队碰到的难题。
我请一些朋友为上海老歌演唱会确定主题。孙徐春老师说,主题就用“爱侬上海”。我当时就拍手叫绝!“爱侬上海”,这个主题有体验,有地方特色,有很强的包容性,让我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与创造空间。
我是一名新上海女人,彝族,生于云南,打小爱唱歌。1986年,我怀里揣着父亲一个月的工资70元,只身从云南来到上海音乐学院,拜胡靖舫先生为师。胡老师像慈母一样教我,带我,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地引领我这个从大山里来的小姑娘一步一步迈向艺术的高峰。1987年,我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由国家民委、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音协艺术表演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艺术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青年声乐比赛,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及中直文艺团体和解放军文艺单位18个民族81名歌手经过三轮角逐,我与其他六名选手获得头奖——金凤奖。1998年,我主演并主唱的音乐专题片《家在云之南》荣获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举办的民族音乐电视艺术节“骏马奖”一等奖及电视“金鹰奖”;1999年中央台春节晚会,我演唱了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2001年,我演唱的《新世纪艳阳天》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
我只是千千万万个新上海人中的一份子,我们都乘着上海改革开放的东风取得了小小的成绩。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召开,上海四个中心、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金名片,受到社会各界与海内外民众的广泛关注。上海老歌成为人民重温上海历史、品味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载体。“爱侬上海”,寄寓了上海人民、社会各届对上海、对祖国的期待与期许。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海,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海老歌。
确定要举办“爱侬上海”经典歌曲重现演唱会,倒计时也就开始了。我有多年的演唱教学生涯,演唱过许多民族的歌曲、中国歌剧和新创作的歌曲,有一些经验,比较容易找到它们的感觉。但是要开上海老歌音乐会,心里还是很忐忑的。既然定下了目标,就得每天多多练习。
2013年的春节期间,我回到云南昆明过年,假期20多天都在唱上海老歌。我把自己录的CD拿出来听,边听伴奏带边看歌谱反复练习。等我唱得比较熟了,对上海老歌也有了新的认识,再回过头去听CD,就觉得有几首歌曲的吐字比较生硬。歌唱表演有什么窍门吗?有什么深奥的理论吗?其实它的诀窍、理论虽有,但一定要在实践中反复体会,要走一条“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漫漫路。练与不练是不一样,通过不断琢磨,不断推敲,深入钻研,我们的演唱水平自然就会有提高。我们在某类题材上提高了演唱水平,我们整个演唱的水平都会提高。通过唱上海老歌,我对民族歌曲的演唱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想,若不能与好的乐队合作,我就是以伴奏带的形式开演唱会。
我曾经开过许多音乐会,有钢琴伴奏的、有民族乐队伴奏的、有伴奏带伴奏的、有管弦乐队伴奏,也有大型交响乐伴奏的。可是“爱侬上海——上海老歌音乐会”用什么样的伴奏才好呢?
伴奏乐队是音乐会品质的重要因素。中央电视台的那场群星音乐会,乐队的效果没有体现出来,就像是合成的。我又找王勇教授等人询问了解。在这之前,上海有许多艺术家在上海开过演唱会。方琼用的管弦乐队,林宝用的爵士乐队。2012年4月,周冰倩在上海举办音乐会,曲目中的四分之一是上海老歌。2012年11月,上海轻音乐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办一场上海老歌音乐会。我特意去观摩,受到许多启发。
有人建议我先组个四大件“吉他、架子鼓、键盘、贝斯(或萨克斯)”,等合作得比较默契后,再添加其他乐器。但要把这些人抽出来去练习,成本也相当的高,而且排练的时间、地点都不能保证,是行不通的。如果用交响乐队伴奏,已经有人用过,体现不出新意来,而目前交响乐的伴奏、配器费用都特别昂贵,排练的日程和时间都不一定能保证,只能放弃。
坊间有句俗话,叫做玩音乐,需要我们将音乐像玩耍一样在不经意间演唱、演奏出来。这其实是需要功力的,是需要练习的,歌手与乐手之间要相互碰撞,相互磨合,产生创作灵感与思想火花。
我们反复考虑,最后选定了上海轻音乐团。上海轻音乐团正式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国唯一国家级的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轻音乐团。乐团的演出足迹遍及五大洲。首任团长兼艺术总监是享有盛誉的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现任团长为褚保杰。乐团自成立以来,涌现出诸多享誉国内外的著名音乐家,他们包括:乐团创始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乐团创始人,著名作曲家屠巴海;著名歌星沈小岑;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演员孙青等。上海轻音乐团已演出过几场上海老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爱侬上海”的制作人就与乐团联系,询问是否有演出档期,正巧乐团的日程还未有其他演出安排,也就与上海轻音乐团敲定了合作专场。禇保杰团长满口答应:“一定保证杨老师排练时间,并排练到杨老师满意为止”。
上海轻音乐团著名指挥家屠巴海老师跟我有过合作,得知我要与他们团合作搞上海老歌音乐会,抓起电话就给我打过来:“上海老歌毕竟是上个世纪的作品,节奏都比较慢,如果一首首这样唱下去,观众会坐不住,要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做几首联唱,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串烧”。
屠老师这个建议真是太棒了,他使我们的音乐会水平又向上提升了一个档次。我自己在音乐会中设计了两组串烧,一组放在音乐会的开场,包括《夜上海》、《如果没有你》、《花样年华》、《蔷薇处处开》。一组放在音乐会的结尾,包括《采槟榔》、《疯狂的世界》、《永远的微笑》、《玫瑰玫瑰我爱你》。后来的事实证明,两组串烧也非常的给力,前后呼应,信息量丰富,表现力强,形式上回应了时代的审美期待,手法上也灵活多样。我们把几首歌连接在一起,把慢歌变快,快歌变慢,快慢结合,配器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表演上也能创新。音乐会的节奏就能变化,整场音乐会的表现力和张力也会得到提升。有了这两个组合,这台上海老歌音乐会立起来了,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和亮点。
上海轻音乐团工作方式很轻松,很开放,褚保洁团长对我说“杨老师您自己听 ,给您最满意的编曲者”。最后,我们请乐团里年轻的一位编配汤迎先生。我们采用了新的传媒方式进行沟通。他用微信给我发了几个制作好的小样,我掌握了这些曲目的调性、节奏后,再通过微信唱给他听,一收一发,一发一收,方便快捷,而且不走样。我们利用双休日,微信来,微信去,充分利用微信59秒钟的语音功能,反复磨合。
回到上海后,我就与王勇博士商定选择曲目,他给了几首反映上海小姐、上海风情爵士风格的曲目。我们又把曲目拿给音乐会导演赵蕾看。赵蕾过去与不同类型的歌手合作过,担任过多个大型晚会的导演。她对音乐会曲目之间的节奏的把握很有经验。赵蕾看后,觉得板块蛮好的,可是这样的连接, 将不熟的曲目放在一起,整个音乐会的氛围会越唱越冷,最后可能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赵蕾与王勇商量,重新组合曲目,让音乐会每一个板块都有不少于一首听众耳熟能详的、自己唱得比较好的、比较有把握的、有彩头的歌曲。
为了反应上海老歌的韵味,我还特地去出席了上海祺袍展,请设计师根据当时上海祺的款式,设计了4套演出服装。在音乐会正式开场前,我们还在上海和平饭店举办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寻找老上海的感觉。
自2013年6月6日首演以来,《爱侬上海——上海老歌音乐会》先后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地举办了10多场不同规模的音乐会,受到听众的热评。
2014年4月12日,“情浓上海——经典老歌重现台北”音乐会在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厅举行。本次音乐会由瞿春泉指挥,王勇主持,杨学进、苏霈演唱,台北市立国乐团演奏。举办方说,音乐会的门票一个多月前就被卖光。一千多名观众早早执票排队,有序入场。观众中既有坐着轮椅来的老人,也有牵着父母手来的小孩子,还有结伴而来的青年人。一位音乐爱好者评价说:“我唱的上海老歌音色甜润,音域宽广,感情十分细腻,与乐队配合十分融洽,很有艺术感染力。”年轻的听众则说:“杨学进的上海老歌不但不老,还很清新,她把上海老歌唱新了。”
我原本只打算为一张专辑寻找歌曲素材,没想到就此为海内外听众打开了一片新的听觉领域。
我很关注上海老歌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在音乐会中精心安排了一个“上海女人”的板块,选取的3首关于上海女人们的歌曲《上海小姐》、《三轮车上的小姐》、《梅娘曲》。《上海小姐》是1945年是上海选美比赛亚军张伊文小姐度身定做的,一开始挑选它是因为歌词吸引了我。
谱例2:《上海小姐》片段
歌词优雅、清新,充满青春的活力,今天听起来依然魅力十足。我的学生们听过后说:“老师这首歌曲不是在唱您吗”。我说“也算是吧,《上海小姐》也是唱和我一样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工作在上海的女性们”。尽管《上海小姐》创作于70年前,但它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时尚、健康和自信!
第二首是带讽刺意味的歌曲《三轮车上的小姐》。歌曲描述坐在三轮车上的小姐很漂亮,而在她身边的那个男人是个有血腥气的老男人,身体肥胖满脸胡子……可你为什么要对他嗲声嗲气,让大家看了心里很不舒服。因为在大都市里什么人有,这个“美丽”的小姐可能是个寄生虫,也可能是交际花,依附着一个庸俗的老男人还在招摇过市,是被世人唾弃看不惯的。
第三首是《你真美丽》。歌曲演绎了一个清新的爱情故事,词、曲都很活泼、明朗。由当时上海歌手张露首唱,她的演唱风格很独特。
谱例3:《你真美丽》片段
歌曲中的8个“你”,8个“我”,4个“看”,要连着唱出来,要做到字明,音清,有弹,有顿,有连,这是需要较强的演唱技术的,跳得太生硬了可不行。她唱得很清楚,很有弹性、有断有连,跳得巧,连得顺。这首歌我也特别的喜欢,一定要把它唱得跳跃而有弹性,灵巧而不做作,不能唱得一团胡。尤其是最后一句“叫我怎不欢喜你”,这句歌词海派味道很浓。上海人说“我喜欢你”一定是说“我欢喜你”。我觉得《你真美丽》是一个小品,在整场音乐会中,它起着穿针引线的特殊作用。
《恨不相逢未嫁时》深沉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女性崇高的节操与绵密的情思。她年轻时深爱着一个男人,结婚后她好不容易快要忘记他,把他从心中抹掉,但有一天突然又碰到他,五味杂陈,牵动过去的回忆。作为一个东方大都市的独立女性,她不像农村的妇女,生活中只有一条线,脑子里只有一根筋。她一定有多样的生活,丰富的交往,多重的价值取向,多重的性格,多重思想,多重命运,多重人生。尽管她的思想可以飞跃,但她的节操却没有轻易放弃。
海派艺术有很强的性别意识。近代中国女性意识的发源地在上海。随着上海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进入社会,或是从社会走进家庭,与此同时,女校和女学受到推广和普及,女性冲破传统社会的束缚,独立平等意识很强,女报大量发行,女权受到重视。我们今天演唱这些表现上海女性的歌曲,也就是要进一步扩展女性的生存空间,展示丰富的生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老歌精选
1. 渔光曲
2. 梅娘曲
《梅娘曲》表现了从南洋赶回大陆的梅娘对着因伤昏迷的男友回忆起幸福的南洋往事,体现了对男友病情的忧虑,希望帮助男友恢复健康。歌曲三段歌词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在每段的结尾处,旋律略有变化。第一段,从弱拍起, “我”贴近昏迷在床的“哥哥”的耳边轻声呼唤一声“哥哥”,要唱得情真意切,希望能把“哥哥”唤醒。“你别忘了我呀”要唱得小心翼翼、忧心忡忡。“我是你亲爱的梅娘”,“梅娘”二字各占二拍,要唱得温馨甜蜜。此后的四句,要唱出画面感,回味我俩在南洋的幸福生活。“你曾坐在我们家的窗上,嚼着那鲜红的槟榔”,表现“哥哥”阳光、爽朗、随和的形象。“我曾经弹着吉他,为你曼声儿歌唱”,展示“我”热情、浪漫、温柔、知性的形象。“当我们在遥远的南洋”,后半拍起,要利用半拍的休止,把时空转换到过去,尽量表现隔离感,为下面词境的转换作准备。第二段,“我们祖宗流血的地方”,要用回忆的方式唱出,要唱得悲壮、骄傲。“送我们的勇士还乡”,要唱得豪迈、英勇。“我不能和你同来”,要唱得充满遗憾。第三段,“我预备用我的眼泪,擦干你的忧伤”,要唱得坚决,充满信心。“但是,但是,你已经不认识我了”,要带着绝望无助的情绪唱出。整首歌曲如倾如述,要用声线细腻、婉转、贴切地表现歌曲中的不断变化的情感和时空,但又不要过分夸张。
钢琴伴奏第一、二段,在前奏引出“哥哥”的呼唤后,细腻委婉的旋律奏出,整首歌曲也以此音调为动机加以展开。前段唱出了梅娘和哥哥在南洋时浪漫的爱情生活,但旋律音调中也透着一丝惆怅、隐痛。第三段,在表现梅娘此时此地现实心情时,在歌曲结束前连续运用了两个八分休止符,梅娘唱出欲言又止的“但是,但是”,似在抽泣,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整首歌曲的音域不宽,但是连接平稳、流畅,伴奏始终跟随着歌曲的旋律展开,简洁但不失流畅,如泣如诉的曲调,很好地表达了梅娘对哥哥深厚的感情和忧伤的心情。
《梅娘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王人美首唱,原系话剧《回春之曲》插曲,1934年出品。《梅娘曲》后被很多歌手翻唱。
田汉(1898-1968),字寿昌,出生于湖南长沙县农民家庭。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1916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24年,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此后,任教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夏大学等。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任上海艺术大学任文学科主任、校长,创作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同年秋成立南国社,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主编《南国月刊》。1930年,参与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入7人执行委员会,此后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夏衍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等进步电影剧本。1934年,创作三幕话剧《回春之曲》及电影故事《风云儿女》。还创作了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剧本。1937年“七七”事变后,创作了五幕话剧《芦沟桥》,并举行慰问军队演出。1938年,与马彦祥等编辑出版了《抗战戏剧》半月刊,在长沙筹办了《抗战日报》。1940年,与欧阳予倩等人在重庆创办《戏剧春秋》。1949年后,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1968年,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出生于云南昆明。1927年,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0年,来到上海。后进入明月社,随黎锦晖学习作曲,随王人艺学习小提琴。1932年,在田汉的帮助下进入联华电影公司,在任光的介绍下进入百代唱片公司,开始了他的专职作曲生涯。参与百代国乐队和左翼文艺活动。1933年,在田汉的介绍下加入 中国共产党。任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导演和主演,并创作了《打砖歌》、《打桩歌》、《码头工人歌》、《前进歌》等。为电影《桃李劫》创作歌曲《毕业歌》。为电影《大路》创作歌曲《大路歌》、《开路先锋》。为电影《新女性》创作同名主题歌。为电影《飞花村》创作歌曲《飞花歌》。创作儿童歌曲《卖报歌》。为话剧《回春之曲》创作歌曲《梅娘曲》、《再会吧,南洋》。为电影《逃亡》创作歌曲《逃亡曲》、《塞外村女》。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还创作了《采菱歌》、《打长江》等歌曲。
3. 铁蹄下的歌女
4. 四季歌
《四季歌》唱漂泊异乡的“大姑娘”对“情郎”的担心和对家乡的思念。歌曲简洁质朴,清新动人。全曲共四段,各段旋律相同,但歌词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原作是由民乐队伴奏的中国传统民族的老八板曲调。第一段,“春季到来绿满窗”,要唱出一派生机的春天景象。“大姑娘窗下绣鸳鸯”,要表现宁静的、充满憧憬的“大姑娘”的形象。“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要唱得充满委屈、无奈、幽怨。第二段,“夏季到来柳丝长”,要唱出柳条随风飘舞的动态。“江南江北”空间要唱得丰盈。“怎及青纱起高粱”,要唱出对家乡的思念。第三段,唱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第四段,“寒衣做好送情郎”,要唱得温情脉脉。“血肉筑出长城长”,要唱出对“情郎”的担心。
钢琴伴奏保留了原作品的独特韵味,而把编配手法和和声进行了比较大的革新,前奏的旋律依然是原曲的旋律,但是使用了降七级的和弦,结尾用增三和弦为歌曲引入增添了不同以往的色彩。清丽的小调用不规则节奏的分解琶音更加委婉悠长。
《四季歌》由田汉作词,贺绿汀编曲,周璇首唱。原系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插曲,1937年出品。
贺绿汀(1903-1999),湖南邵阳人,人民音乐家、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1931年,入上海音国立音专,师从黄自、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学习理论作曲与钢琴。1934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在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评选中分获头奖与三等奖。从国立音专毕业后,进入明星电影公司任作曲股长,参与左翼电影事业,为《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古塔奇案》等20多部电影配乐作曲,代表歌曲有:《春天里》、《天涯歌女》、《秋水伊人》等。1949年至1984年,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周璇(1920-1957),江苏常州人,本名苏璞,6岁因家贫被寄送到上海周姓人家寄养,改名周小红。12岁,进入明月社,改名周啸红,主演歌舞剧《特别快车》。1933年,改名后的周璇,转入严华组织的歌剧社。1935年,加入艺华影业公司,开始电影事业,先后主演了《三星伴月》、《天涯歌女》、《渔家女》、《鸾凤和鸣》、《凤凰于飞》、《长相思》、《歌女之歌》、《花外流莺》等40多部电影,主唱过100多首电影插曲,被称为“金噪子”。她演唱了200多首原唱歌曲,灌制了196张唱片,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录制唱片最多的歌星。被誉为“华人唱片第一人”。
5. 何日君再来
6. 玫瑰玫瑰我爱你
7. 秋水伊人
8. 月圆花好
9. 五月的风
10. 恨不相逢未嫁时
11. 采槟榔
12. 天涯歌女
13. 永远的微笑
14. 蔷薇处处开
15. 梦中人
16. 疯狂的世界
17. 莫忘今宵
18. 我有一段情
19. 是梦是真
20. 海燕
21. 夜来香
22. 凤凰于飞
23. 郎是春日风
24. 香格里拉
25. 好时光
26. 苏州河边
27. 三轮车上的小姐
28. 上海小姐
《上海小姐》歌颂在东方都会中的上海小姐,可以看作是新上海女性的时代宣言,是一首典型的城市风格歌曲。歌曲为ABA曲式结构。第一段,上海是东方的都分,上海小姐娇媚、上进、健美、活泼、智慧。第二段,勉励上海小姐努力改造新的时代,为女性们争取荣誉与光辉。这是一首轻快的都市歌曲,探戈舞风,旋律动听,略带迂回,要演唱得轻松自如,平稳优雅,细腻干净。第三段,突出上海小姐的典型特点:娇媚。
钢琴伴奏时非常注重体现出歌曲的风格,用钢琴描绘出华丽的舞会场面。开头的音型用节奏感很强的附点和切分节奏,在B段 “愿你们改变这新的时代,为女性们争取荣誉的光辉”处,钢琴伴奏织体一改鲜明的节奏,而且用柔和的分解和弦。几种不同风格的织体结合,使得歌曲起伏有致,可听性很强。
《上海小姐》署名徐朗作词,维克作曲,实由黎锦光一人创作,张伊雯首唱,1947年出品。
张伊雯(1927-1995),原名王宝珠,上海人。 1946年,参加“上海小姐”竞选、荣获歌星亚军,一夜成名。创作者因此为她度身订做了这首歌曲,成为当时唱片界的明星。代表作品有:《上海小姐》、《遥远寄相思》、《故乡》、《悔恨》、《碧兰村的姑娘》、《初恋》等。新中国成立后,移居香港,加入香港百代唱片公司。
29. 夜上海
第一段,起先两句“夜上海”,万般感慨都蕴含其中。“你是个不夜城”,以轻盈迷蒙的旋律勾勒出上海一派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第二段,描写舞女生活的无奈和辛酸。“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要唱出醉晕晕的感觉。第三段,舞女过是健康的新生活。要唱得清新,活泼。
钢琴伴奏运用了很多双音来模仿老上海的铜管乐队,节奏以附点为主。有一种摇摆的风韵,伴随歌者在演唱歌曲时充满风情的扭动身躯。整体的速度是沉稳中带点律动。歌曲的旋律有一些口语化的滑音。编配者在间奏时对主旋律进行了变奏,一方面有自然的衔接,另一方面也有SOLO的新元素。
《夜上海》由范烟桥作词,署名林枚作曲,实由陈歌辛作曲。由周璇首唱。原系音乐故事片《长相思》插曲。该片由范烟桥编剧,贾兆璋导演,周璇、舒适主演,香港华星影片公司出品,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1947年发行。
30. 花样的年华
31. 恨不钟情在当年
32. 如果没有你
33. 明月千里寄相思
34. 你真美丽
35. 给我一个吻
图书后记
屠巴海老师说:如此成规模地编撰五线谱上海老歌声乐专业教材,录制用钢琴伴奏的上海老歌CD,是一个创举。
我们到外滩,到上海的老弄堂里体验老上海的风情。那些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就像就凝固的老上海。我们不由得不感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竟然能结合得如此优雅,让这座屹立在江海之间的东方大都会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上海老歌就像是流动的老上海。它不可见,不可触,却可听,却可感。我经常想,要是能让这些上海老歌在上海的老建筑间流动起来,丰盈起来,那该有多好呀。我起先是看上海老电影,听上海老歌,听首唱者唱,也听翻唱者唱。买CD来听,也买票去音乐会上听。上海老歌,每听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些歌曲,都是时唱时新,各唱各味。
于是乎,自己也想唱。一首一首地学着唱。一首歌要上百成千遍地唱,每唱五遍,就在歌名的后面打一个正字,一直唱到气顺、嗓顺、音顺、字顺、情顺才罢休。学着学着,就攒下了十来首,够刻满一张CD牒。就有非要把它们录制出来不可的冲动。于是,我找来上海最好的编曲专家,编出来,录出来,送朋友,也在市面上发行,让更多的人听听由我演绎的上海老歌。我还开了几十场上海老歌音乐会,在音乐厅开,在剧院开,在闹市开,也在乡镇开,在学校开。每次开上海老歌音乐会,都有不同的听众,都有不同的反应,都有新的收获,都很快乐。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在五月花开满圆山的时节,我们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合作,到中山纪念堂唱上海老歌。台下坐了一千多名台湾观众,我一首一首地唱,带着乐队、带着观众,去体味老上海的风情。原来,纵使飘洋过海,也能拥有这份共同的感动。听众不舍得散场,我也不舍得离场。于是,大家约定,来年五月花开的季节,我再来台北,再来唱上海老歌。文化的力量,是多么柔软、多么纤细、多么绵长呀。它能润浸到每个人最敏感的、最温暖的神经末捎。那是一个连海水、风尘都到达不了的地方。那是一份连山脉和海洋都阻隔不断情谊。
学生们跟我说:老师,我们也要学唱上海老歌。我很高兴,对她们说:好的,我的学生,都要学唱上海老歌,不止学一首,至少得学一组,学全一张CD、一场音乐会的曲目。上海老歌不是什么黄色歌曲,也不是什么靡靡之音。大多数上海老歌歌唱的是人性,表现的是真情。上海老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里长出来了枝与叶,是江与海相恋时结出的果与花,是暖流与冰流交汇时碰撞出的潮与浪,是东方大都市上海永恒的声音形象。我们学民族声乐的人,实在没有理由不去传唱。
要教学,就得有教材。我们不能让学生们拿着简谱唱。于是,我想到写一本上海老歌的专业教材,把上海老歌当成艺术歌曲来做。这个工作,单靠我一个人做不了。我得搭一个班子,组建一个团队。艺术需要玩味、需要磨练。艺术创新的团队需要信任、需要磨合。这个团队的成员,光看专业还不行。得热爱上海、热爱上海老歌、热爱艺术,这样才能做出精品。
屠巴海老师是著名的指挥家和演奏家,在这个团队里担当了艺术总监的角色。他担当过许多不同级别音乐盛事的艺术总监,也不知指挥过多次上海老歌演唱会,对上海老歌的风格了如指掌。大多数时候,他一件短袖衫,一条西装短裤,斜挎一个包,风风火火,风雨无阻地赶来。他剪短发,头发有点小花白,声如洪钟,快言快语,精神抖擞。他说,世界上优秀的艺术歌曲CD都是用钢琴伴奏的,我们把作为流行歌曲的上海老歌艺术歌曲化了,这很好。他还找来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加利娜的歌曲,跟我们一起听罗斯托小组维奇的钢琴伴奏。又找来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莎拉·布莱曼的钢琴伴奏CD听,我们都从中得到很多体会。钢琴伴奏应该更能体现演唱者的实力,钢琴与伴奏要相互配合,但一定要以声乐为主。他手里那根指挥棒,有时候,像把大剪刀,把略显繁琐,不足以表现上海老歌风格的伴奏砍去一大半。有时候,又像节拍器,稳住歌曲伴奏者和演奏者的节奏。他说,杨学进的声音很甜、很脆,很有特点,这个特点不能让伴奏给消解了。钢琴伴奏一定要简单,一定要柔和,突出人声,恰如其分地衬托起整个歌曲,不要干扰演唱。
杨霖希老师勤奋、聪颖。她负责编配伴奏。从2006年起,她就为许多歌曲编配了伴奏,编成了4本《中国声乐曲选》教材出版,并为不少作曲家的艺术歌曲编配钢琴伴奏,给声乐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便利,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尽管如此,为上海老歌编配钢琴伴奏,对她来说,不吝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创作。我们选入的上海老歌旋律优美,风格多样,有爵士、流行、民谣、民歌、艺术歌曲等不同曲风。比如《蔷薇处处开》、《给我一个吻》、《玫瑰玫瑰我爱你》、《月圆花好》、《凤凰于飞》是爵士风格。《天涯歌女》、《四季歌》、《五月的风》是民谣风格。《花样年华》、《秋水伊人》、《渔光曲》、《恨不相逢未嫁时》、《明月千里寄相思》是艺术歌曲风格。她搜集了大量上海老歌的CD,下载了各种各样的上海老歌的版本,听了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歌唱家对于上海老歌演绎。她运用了当代编曲技法和新颖的和声,在前奏、间奏、结尾上花很多心思,都有自己的体会。她热爱上海老歌,热爱这个团队,进步很快,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一遍一遍地改写曲谱,不厌其烦,精益求精。《明月千里寄相思》、《渔光曲》、《五月的风》、《蔷薇处处开》、《梦中人》等歌曲的编配尤其令人满意。
陈迪星老师是一个十分苛刻的录音师,他对每一个音都要求很高。他说,要录杨学进范的上海老歌,每首歌都要唱出味道,唱出杨学进的风格。这不只是录上海的老歌了,而是录杨学进的新歌。我在台北演出时,台北观众听了我唱的上海老歌,说我把上海老歌唱得很清新。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舞台唱上海老歌。
杨赛老师是一位资深的音乐文学专家。他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又做过音乐美学、文艺学、艺术哲学三个专业方向的博士后,知识渊博,文字功底很深。他对歌词的分析与把握都十分精准,细腻,给钢琴伴奏编写者、指挥者、演唱者提供了许多创造性的启示。他把我们团队成员的想法用贴切而通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我是这个团队的召集人。团队聚会的主题只有上海老歌,聚会的地点先是在我家,然后是在录音室里。我既当演唱者,又当招待员。钢琴一响我就开唱,钢琴不响我就跑跑腿,倒倒茶水。我们这个团队没有特别的权威,我们围坐在钢琴旁边,人手一本谱子,有人弹,有人唱,有人读谱,有人读词。随时可以停下来,随时可以开始。谁都可以发表意见,任何意见都会受到尊重。只要大家觉得意见是对的,就会被采纳。等到钢琴伴奏谱和我的声音形象都受到大家的肯定了,团队再移师录音室。
我下午三点后状态最好,团队成员按时赶到录音地点。我们占据三间房。两间用来录音,一间用来讨论。杨霖希坐在钢琴边,我站在话筒边,屠巴海老师站在钢琴和话筒中间做指挥。为了减少相到干扰,我们在伴奏与演唱者之间搭了块布帘。不像乐队那么喧嚣,场面十分静谧。琴声与人声,温情脉脉地对语。就像春风拂过窗台上的蔷薇,就像海水托起飘荡的渔舟,细腻而又灵动,充盈而又光辉。录一段,听一段,讨论一段。每个字,每个音,每个转折,都要琢磨透,磨得像老上海的旧家具,发着淡淡的哑光。
我们很想把所有作品都做成精品。可惜我们的实力、精力都远远不够,有些作品还有点拿不出手。好在屠巴海老师鼓励我们说,这些作品中,能有几首大家满意,就算不错了。艺术总是在前进的。我们开个头,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沿着这条小路攀上更高的境界。
一路走,一路歌,一路感动。感谢上海,感谢上海老歌,感谢词作者、曲作者、导演,感谢那些唱过上海老歌、听过上海老歌的人。感谢孙徐春先生、胡雪桦先生、王勇先生、褚保杰先生、贺乐先生、冯佳音老师、刘継斌先生、费维耀先生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帮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4 13:02
目录
概述
图书引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