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of SMU),是我国涉海高校中第一个以海洋工程为主的综合性海洋科学与
工程学院,是
上海海事大学航运、物流、海洋三大学科群中的海洋类支柱学院。为“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培养高级海洋专业人才,提供海洋科技支撑。
学院简介
科研系列设1院4所2室21中心: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所、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航运环境保护研究所、港口航道与海洋工程研究所,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深海极端环境服役材料实验室”、宝钢股份“海洋极端环境钢铁材料制备与蚀损控制联合实验室”,以及
上海市海洋局深海装备材料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1个科研中心。
学位点系列设: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海洋运输工程材料与防护、海岸与海洋工程管理、交通运输安全与环境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水利工程”, 1个工程硕士点(水利工程领域);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海洋运输工程材料与防护,交通运输安全与环境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海岸与海洋工程管理。
学院现有教职工123人:专任教师96人(教授17人,副教授25人,博士学位94%),实验教师16人、思政教师7人、
行政管理人员4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曙光学者1人、晨光学者5人、交通青年科技英才2人、青年东方学者2人。学院现有在校生1548人(本科生1302人,各类研究生161人)。
学院主要研究领域有:海洋极端环境钢铁材料制备与蚀损控制、海洋材料微生物附着机制及防污技术、高技术船舶设计与制造、海洋结构物设计建造及性能评估、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水动力性能、海洋运输安全与公共安全工程、火灾爆炸和危化品安全、船舶及港口防污染技术、近海海域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海岸与深海水动力、港口与海岸工程技术等,其中深海材料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科研条件
学院现有147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与实验用房,近年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拥有环境工程原理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紫外线仪器实验室等;安全监测技术实验室、船舶火灾安全工程实验室、燃烧学实验室、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通风安全工程实验室、船舶清洁高效灭火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工程地质与水文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
透射电镜室、透射扫描水循环实验室、金相制样室、扫描电镜室、力学性能实验室、深海极端环境模拟实验室、海洋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室、海洋功能材料研究室、海洋生物与药物研究室、材料成型与加工研究室、材料表面工程与技术研究室、核磁共振室、微生物培养与分析室、热分析室、光谱分析室、
X射线衍射分析室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
机构领导
陈伟炯 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
范润华 副院长
史旦达 副院长
张宝吉 副院长
王威仪 党委副书记
历史沿革
2000年9月,管理学院管理系设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
2001年9月,管理学院管理系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2001年12月,交通运输学院成立,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隶属于管理系。
2005年12月,学校成立海洋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设环境工程专业。
2008年4月,交通运输学院港工、船舶海工专业并入,调整更名为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同年增设
安全工程专业。
2013年5月,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合并组建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系所
海洋材料系设有海洋材料教研室,承担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相关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和管理任务。2015年全系共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0人。
海洋环境系设有海洋环境教研室,承担环境工程专业,以及相关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和管理任务。2015年全系共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设有安全科学与工程教研室,承担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相关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和管理任务。2015年全系共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系设有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研室,承担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以及相关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和管理任务。2015年全系共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研室,承担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以及相关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和管理任务。2015年全系共有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2人、硕士生导师2人。
海洋文化研究所承担海洋文化相关工作。2015年全所共有教师3人,其中教授1人。
学科与专业
本科专业
环境工程(环境与安全类 理工 四年)
本专业立足保护海洋环境的宗旨,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掌握海洋及船舶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具备工程设计能力,熟悉有关国际和国内海洋、港口、船舶防污染公约和法律知识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海洋法规、船舶与港口防污染技术。
安全工程(环境与安全类 理工 四年)
培养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懂技术、会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安全法规、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经济学、安全人机工程学、船舶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工程、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安全监测技术、安全信息管理、事故调查与分析、现代消防技术、海运安全科学技术、海洋防污染技术等。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类 理工 四年)
本专业是从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其服务方向是为交通、水利、海岸开发等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培养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特别是为了满足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对航道的整治和深水港的规划建设所提出的人才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与建造的基本理论,以及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接受现代船舶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船舶与海洋工程产品设计、制造及生产组织管理基本能力的人才。尤其侧重为各大造船企业和地方船厂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泛、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船舶流体力学、船舶原理、船舶结构与制图、船舶制造基础、船舶建造工艺、先进建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船舶制造、船舶设计原理、船舶生产设计、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设计等。
本专业依托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优良的师资力量,旨在培养能系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先进技术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在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研究、材料制备与工艺、材料的腐蚀与防护、表面工程与技术、涂料的生产及应用、材料质量控制、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备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海洋工程材料学、材料化学、电化学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材料性能及测试、表面工程基础、腐蚀理论与防护技术、涂料与涂装工艺学、仪器分析与波谱解析、高聚物研究方法等。
学科建设
根据上海海事大学《学科群建设现状与目标》报告中的5大学科群规划,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与商船学院(轮机工程专业)被归划为“海洋工程与材料学科群”。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及学院发展需求,学院学科建设现状与目标具体包括5大类:教学水平与专业建设、学位点和重点学科建设、研究基地建设、科研水平与质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一、 教学水平与专业建设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有国家级卓越工程计划1个,教育部实践教育中心2个(沪东造船厂、三航局),上海市实践教育中心1个、上海市教学团队1个、上海市精品课程1个。学院将建设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2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实践教育中心3-4个、教育部教学团队1个、上海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实践教育中心2个,上海市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视频公开课1-2门,教育部视频共享课1-2门,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3项,上海市精品课程2-4门。
二、 学位点和重点学科建设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3个二级博士点:海岸与海洋工程管理、交通运输安全与环境工程、航海运输工程材料与防护,1个硕士点水利工程,2个二级硕士点: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工结构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院将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与商船学院共建),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与商船学院共建),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海洋工程类”工程博士点(与商船学院共建),1个一级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二级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1个工程硕士点(材料工程领域),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A类)(与商船学院共建)。
三、 研究基地建设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目标是建成“海洋环境工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海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工程”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洋材料”国家海洋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 科研水平与质量建设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SCI期刊论文61篇,省部级科技奖项1项(尹衍升),国家级一级项目27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4项,申请发明专利47项。学院在2015年之前的科研水平和质量建设目标为发表6篇ESI高被引论文,115篇SCI期刊论文,获1项国家级科技奖项(第一、第二完成单位),获7个省部级奖项(第一、第二完成单位,其中一等奖3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第一承担单位)3项(其中国家级重大专项(含子课题)1项),国家级一级项目(第一承担单位)45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6项(第一承担单位),申请发明专利110项。
五、 师资队伍建设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曙光学者2人(董丽华、李文戈),上海市十百千人才工程1人(董丽华),晨光学者5人(刘兴坡、汪金辉、刘伯洋、安燕、常雪婷),教授12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国家级人才1人,国家级创新团队2个,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千人等2人,各级十百千、东方学者、曙光学者等2人,浦江学者、晨光学者、启明星等2人,省部级创新团队2个,教授总数达到13个。
研究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测试中心建立于2008年,是一个培养高层次人才,完成高水平科研项目的重要实验基地和公共服务体系。中心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大型仪器的资源共享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 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益。它的任务是为全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 同时面向社会 , 为上海市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已投入了约2400万元购买大型精密设备,实验室面积约1400 m2。中心现有High-Multi 10000 多功能烧结炉、JEM 2100F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JSM 7500F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Dimension ICON型扫描探针显微镜、AVANCE 400MHz 核磁共振波谱仪、FLS920 荧光光谱仪、Bruke傅利叶变换红外/拉曼光谱仪、VARIN原子吸收光谱仪、Agilent 7890A-5975C气质连用仪、VARIN气相色谱仪、Agilent 1200液相色谱仪、Lambda 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NIKON/Ti-E 倒置荧光显微镜、Vario EL CUBE 元素分析仪、TOC 碳氮有机分析仪、Optima8000 DV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X'Pert PRO X射线衍射仪、Xcalibur S X射线单晶衍射仪、Microtrac S3500 激光粒度仪、DSC 204F1 差示扫描量热仪、DMA Q800 动态机械热分析仪、DIL 402C 热膨胀仪、PGSTAT 302N
电化学工作站等精密仪器。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分析测试技术队伍,可为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材料学、药物学等众多学科的科学研究研提供高质量的分析测试服务。
参考资料
学院现任领导.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官方网站.20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