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于2011年10月9日宣告成立,是上海大学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为探索本科教育基础教学改革的新路,上海大学自1997年开设基础教学强化班。2007年,基础教学强化班 升格为自强学院(取义校训“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011年10月9日宣告成立钱伟长学院。钱伟长学院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全面展,并着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进行指导和培养。在前两年内,强化英语、数、理、化、生、文、史、哲、经和计算机教学,注重成才素养培养。两年后,自强学院学生成绩基本合格则可以选择进入上海大学除艺术类专业、悉尼工商学院、中欧工程技术学院以外的任何学院任何专业继续学习。自强学院的教学计划单列,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指导,由学校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和有关专家给予指导和培养,有四位院士、近四十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开设了专题讲座。钱伟长学院由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师任教。对于有志攻读
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学校提前配备导师。基础教学强化班自1997年创建以来,历届学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
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深受社会欢迎。或者在
通信与信息系统、
电路与系统、 微波技术、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材料物理与化学、
生命科学、国际贸易等专业方向攻读硕士学位。有关学院为他们配备了包括博士生导师在内的指导教师,钱伟长学院学生在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已显出很大优势。
2018年10月26日,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之一。
师资办学
办学特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践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上海大学原校长——
钱伟长“培养全面发展,愿为天下兴亡,祖国强盛而自强不息的人”和“拆除四堵墙”的办学理念,坚持把以专业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转变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为办学宗旨。
钱伟长学院秉承 “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由钱伟长校长倡办,学校直接领导,是上海大学探索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学院。钱伟长学院在二年基础教学强化的基础上,实行2+2自主选择专业培养模式、2+2国外深造和2+4六年制本硕连读联合培养模式。
招生奖励
钱伟长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在考取上海大学的各省市高考成绩前5%的理科学生中,由校招生办选取200余名学生参加综合面试,择优录取90名学生进入两年强化班。凡是进入钱伟长学院学习的学生,在第一学年享受特等奖学金。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则分别根据上一学年学习成绩评定。凡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均可享受特等奖学金,没有比例限制。
主要课程
开设课程有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现代生物学引论、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哲学、社会学、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快乐英语、计算机文化与应用技术、C语言及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创新实践、科学研讨课、体育等。
特色平台
学院以《科学研讨课》为平台,建立学生课余活动导师制,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学会做事和做人。以《创新实践》课为抓手,培养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师资队伍
钱伟长学院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现由
上海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叶志明教授担任院长,博士生导师顾传青教授担任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聘请
清华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范钦珊教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
由学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和有关专家给予指导,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师任教。
培养模式
强化班
学生进校后经过选拔进入学院学习两年,不分专业,在知识结构上实施全面发展,着重对学生自学能 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进行指导和培养。在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和夏季短学期,对将进入各学院的学生安排适量专业接口课。学生成绩合格则可自主选择进入校内除艺术类专业、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悉尼工商学院以外的任何学院专业继续学习两年;或者到与上海大学合作的海外大学进行深造。
综合班
从2007级开始引入本硕连读机制:钱伟长学院2年+研究所4年。学生一、二年级在强化班完成172学分。根据本硕连读名额,选拔优秀学生进入上海大学各研究所,由钱伟长学院继续管理。在进入研究所的第一年,学生完成若干本科课程。从第二年到第四年,执行研究生课程培养方案,毕业时同时获取相关专业本科和硕士文凭。合作研究所:
上海大学特种光纤实验室
上海大学新型显示实验室
上海大学微电子研究与开发中心
上海大学纳米中心
上海大学电站自动化实验室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能源作物实验室
上海大学高性能计算机中心
上海大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
国外深造
从2010年开始招生,在强化班中选拔部分全面发展、能力突出的学生,由学校选送国外大学继续深造,由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跟踪管理。
学院领导
院长:汪小帆
书记:吴蔚
常务副院长:张阿方
副书记:沈青松
副院长:李颖洁、姜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