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简称:上海交大机电分校、交大分校),位于中国
上海,由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上海市造船工业局、上海市交通运输局、华东电业管理局和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联合创办,设有
机械工程系、电子电气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七个专业,本科学制四年,是当时上海教学质量最好的大学分校之一,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周志宏为交大分校首任校长,参与了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筹建并担任名誉校长。
办学历史
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1978年10月创办,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第二机电工业局、上海市造船工业局、上海市交通运输局、华东电业管理局和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联合创办,委托第一机电工业局主管;1984年,学校划归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主管。交大机电分校设有
机械工程系、
电子电气工程系、
管理工程系(1978年成立时称为技术管理系)三个系和基础教学部及化学教研室、热加工教研室、马列教研室等教研部门,共有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管理工程(企业管理)、热加工、热能工程、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七个本科专业。早年是以培养电厂热能系统及设备工程师为主的热能工程专业,专业方向主要为“内燃机”、“汽轮机”和“锅炉”。
建校初期,校长
周志宏通过向上海交大借调专任教师、从外地院校引进教师等多种方式来充实师资队伍。在周校长和校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交大机电分校办出优势和特色,成为当时上海教学质量最好的大学分校之一。
1985年初,由
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合并成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分仙霞路85号、350号和新村路401号、435号四个校区,
仙霞路85号原校部机关,1990年迁至仙霞路350号校区,仙霞路85号改为分部,供化学系、应用摄影美术系等系使用。在原上海交大机电分校技术管理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前身)基础上,工程大工商管理学科1978年即开始本科教育,是上海高校首批设置的管理类学科之一。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由机械工程学院和汽车工程学院于2018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前身是始建于197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机械工程系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校机电工程系,
机械工程学科创始人为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首任校长周志宏院士(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曾任机械系主任)。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作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最大的二级学院,机械工程、
车辆工程专业先后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
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先后与爱尔兰
沃特福德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美国
普渡大学、德国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2+2”硕士双学位、本科双学位等项目;与英国
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共同参加“英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国际竞赛。
华东化工学院分院于1978年10月由上海市化学工业局、华东化工学院、卢湾区政府共同创办,分别负责党政、教学及后勤,是一所培养化学工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大学。学制4年,招收走读生。1983年贯彻市政府“关于调整院校”的精神停办。该院在斜土路716号,院址原是建业初级中学。建校时化工局副局长
安汉奎、王成文先后兼任党委书记,华东化工学院副院长
苏元复兼任院长。学校有教职工236人,教师107人,其中讲师58人,工程师16人。设化学工程、化工机械及自动化2个系和基础部。下设化工机械、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学工程、石油化工、高分子(橡塑工程)、染料及中间体等6个专业。还有数、理、化、分析、有机、物化、外语、体育等8个教研组和马列教研室。该院办了2届,共有毕业生681人。有58%的学生分配在上海化工系统,其余的分配在上海其他工业系统。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华东化工学院分院编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该院108名教职工调整至上海交大机电分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于2001年,前身为1978年成立的华东化工学院分院的化学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橡塑工程)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化学教研室以及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的纺织化学专业。
办学条件
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筹建于1978年9月,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机电一局、机电二局、造船工业局等7家单位合办,以机电一局为主,交大分校筹备处原址在交通大学校内,校址在交大附近遵义中学(长宁区
遵义路2号/仙霞路85号,今上海
尚嘉中心原址),始于走读,招生1000余名,学制四年。1978年10月,为了加速发展当时的教育事业,更好地培养人才,上海市委同意扩大高校招生名额,办学形式采用高校、有关局和区结合办学,由各区让出一、两所中学作为校舍,在1978年11月15日前腾出全部校舍,各区的房修水电安装部门在11月底以前将校园整修完毕。此后遵义中学让出34间教室兴办上海交通大学分校。到12月,此时还在担任上海交大副校长的周志宏被聘请为首任校长,交大机电分校有了长宁区提供的占地12亩的遵义中学校舍,接收了5400平方米的教学楼(34间中、小教室),新建了8间可容纳200名学生听课的大教室,有184名教职员工(含长宁区支援的17人)。
建校初期,校舍面积仅有13余亩,且是边基建边教学,承担起1200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1980年12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确定古北路以西、
虹古路以北、仙霞路以南、
芙蓉江路以东征地110亩为交通大学机电分校新校址。1981年,在
古北路仙霞路南征地20.95亩,1984年又向西南扩大67亩。至此交大分校占地100亩。1984年5月,市经委、计委、教卫办、规划局、高教局原则批准交大机电分校总体规划设计。学校总体规划的总建筑面积129,500平方米,土建总投资2,530.5万元;同年10月,市建设委员会批复,同意调拨位于分校西南侧(北至仙霞路、西至芙蓉江路、南至虹古路、东至市档案馆征地线),建设交大分校新校区。
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图书馆创建于1978年12月。建校初期,图书馆只有交大图书馆调拨的3600册图书。1979年10月,图书增加到11000册,正式向师生提供服务。以后,每年平均以26000册的数量进书。1985年9月,图书馆新馆舍落成,馆址仙霞路350号,面积3100平方米,书库占1540平方米,可藏书50万册。
1985年初,教育部批准在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两校合并后设有机电学院和纺织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仍为副局级单位,直至1998年3月正式挂牌“新村路校区”),1989年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联合建立汽车工程学院,至此学校下设三个学院、4个直属系、3个教学部、20个本科专业和5个专科专业。 学校于1983年4月首次开考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营管理”专业(后更名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于1985年3月设立夜大学办公室。举办干部专修科、夜大学和自学考试等多学制、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成人教育。 学校是中国教育部授权招收来华国际学生的大学之一,从1985年开始接收与培养来华国际学生。1986—1991年,学校先后与美国、前苏联、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荷兰、瑞士等国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活动。1991年底,学校通过了国家教委对新建高等学校进行的本科教育合格评估。
1985—1991年,共毕业本科生5652人(至1992年本科毕业生9138人),专科生576人。至1992年,学校有教职员工180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2人,在校学生达3300人,共有13个系、20个本科专业和7个专科专业。该校探索“产学合作教学”的办学模式,特色是依托工业办学、工学紧密结合、主动为企业服务,即依托、结合、服务六个字,按上海工业的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实行按系招生,分段(二二分段或三一分段)教学。1985年,学校从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引进了合作教育模式,成为全国第一所开展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的高等院校。为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1.“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纺织学院一学年分三个学期,两学期理论教学学生在校上课,一学期到工厂实践。2.与产业集团“联合办学”,由
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的领导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兼课,实行广泛联合。3.“协作办学”,机电学院与工业部门、企业共同协作办学。这三种合作教学培养受企业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科研开发坚持面向生产,促进教学。邀请工业界人士参加校务委员会和院务委员会,作办学决策的咨询和指导。
建校之初,
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今
东华大学)两所国家重点大学的一批优秀师资来到学校,市政府、区政府和产业界的一批管理人员和科技骨干加盟学校。高等院校、工业局、地区三结合的联合办学模式,使学校传承了国家
重点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依托工业企业办学的优良传统。
1986年7月5日,时任上海市市长的
江泽民同志出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立大会,寄语工程大成为“上海工业的台柱”,并题词“为上海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学校领导
1978年12月—1986年7月,交大分校校长周志宏。
地理位置
长宁校区(原称仙霞路校区)地处上海虹桥商务区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55068平方米(82.6亩),建筑面积5.22万平方米,主要作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部,为入驻科技园的创业企业孵化、高新企业研发、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空间和卓越服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被国家
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为“
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被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首批“上海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已被纳入张江高新区长宁园,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扶持政策,获批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上海市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上海市版权示范园区,园区内成立了上海市大学生科创基金工程大分基金会。长宁校区还承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创意设计学院(中韩合作办学机构)、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MBA教育中心、
上海开放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工程大教学点等的运行和各类教学项目,包括服装设计与工程课程非学历高等教育项目(与法国巴黎国际时装学院合作办学)、中瑞联合培养博士项目(与瑞典
哈姆斯塔德大学合作办学)、工商管理硕士(
MBA)、公共管理硕士(
MPA)、中韩合作办学项目(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专业和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非脱产本科、专科)、留学生汉语培训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多语种高中项目(西班牙语、日语方向)等。
“十四五”期间长宁校区以优化现有校园形态为主,重点考虑既有建筑大修及拆旧改新,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提升校园整体数字化能级。“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长宁校区功能定位以时尚创意、国际教育、继续教育为三大主要功能,积极对接长宁区着力打造“新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力争将长宁校区打造成具备服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设计之都”的“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
长宁校区地址: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350号
参考资料
学校章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官网.201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