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成立于2002年,2007年美国
廖凯原基金会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资建设法学院,2008年法学院同时冠名为“凯原法学院”。2012年,廖凯原法学楼在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落成。
历史沿革
联合国国际法院首位中国籍法官徐谟以及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黄炎培、邵力子等一批优秀法政人才,均为南洋公学特班的学生。此外,为助长变法改制与社会进步,南洋公学在译介国外法律与法学著作方面亦领风气之先,在商务印书馆创始人、时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的张元济先生的主持才,首次成系列地翻译了一批国外重要的法律和法学文献,其中,曾在特班研习法律的近代中国著名文化大师李叔同先生所翻译的《法学门径书》和《国际私法》亦在其列。
上海交通大学于设立了法学教研室,逐步恢复交大的法学教育事业。1992年开办法学本科专业,1993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正式开始了法学专业教育的历史。1996年成立法律系,1998年取得法学硕士
学位授予权。这期间,
法学教育处在探索阶段,逐步在师资、科研、教学、学生培养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根据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需要,上海交通大学于2002年6月成立法学院,并投资2500万元进行一期建设,开启了上海交通大学法学教育发展的
新阶段。从这一年,法学院的发展进入了
快车道,一跃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法学院之一。在坚持
本科教育这个中心的同时,法学院在最短的时间内,先后取得了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法学一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宪法行政法
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7月,
廖凯原基金会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捐赠协议,将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总额不少于30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建设法学院,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法学教育发展开创了全新的机遇。2008年,法学院同时冠名“凯原法学院”。
2012年,廖凯原法学楼在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落成,为学院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2人,青年学者项目2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人才计划近10人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上海市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29人次。教师中45岁以下占41%,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7%,海外学位师资占39.1%,具有海外经历的占89.6%。
学术期刊
学院共创办和合作创办期刊六本,其中《交大法学》从2017年起连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与剑桥大学出版社合作创办的学术杂志《AS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是亚洲第一本英文法社会学期刊,在学界获得广泛赞誉,已被世界最重要的引文数据库之一SCOPUS收录。
科研基地
2013年,国家海洋战略与权益研究基地获批上海高校智库。2015年,国家海洋战略与权益研究基地获批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
国家海洋战略与权益研究基地获批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正式成为国际海底管理局观察员,实现了我国在此席位“零”的突破。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教育部认定的重要国别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等平台,立足自身学科优势,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紧密对接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成效显著。30余件重大决策咨询成果被采纳。
办学成果
学术成果
近五年以来共发表CSSCI论文400余篇,SSCI论文近60篇;出版专著共70余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项,人均到账科研经费数位居全国前列;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奖10项,以及钱端升法学成果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等其他多项重要奖项。
学科建设
2010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批准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教高函〔2010〕15号),上海交大法学专业在此次
国家特色专业遴选中脱颖而出,被批准为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2年起连续十年进入QS世界大学法学学科百强。
2017年,凯原法学院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法学
学科评估中获得A-,排名稳居国内法学院前列。同年凯原捐赠项目二期顺利签约。
2020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最新的2020法学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位列第30位,成为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法学院。QS世界大学法学学科排名榜连贯第九年位列全球法学院百强。
2020、2021连续两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法学排名中跻身世界50强(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一),被誉为全国发展最快的法学院之一。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学院以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目标,扎实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深植学生法律信仰,集中优势师资力量,打造精品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形成了“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生成果
近九年来共有8位本科生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异学士学位论文(TOP1%),研究生获评上海市优博论文和全国法硕毕业论文一等奖;学生综合发展,素质全面,其中20%成为各类学生组织、社团的核心成员,学生代表队先后获得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一等奖、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一等奖、亚太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最佳书状奖、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亚军等国内外学科竞赛佳绩。
毕业就业
毕业生发展空间广阔,一次性就业率接近100%,部分同学进入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京都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部分同学奔赴祖国边疆,赴西藏、青海、贵州、云南等地为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国际交流
学院始终坚持将国际化元素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与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院、
美国埃默里大学法学院等高校共同创办联合学位项目,与
美国纽约大学、
美国西北大学等境外65所高校法学院进行常态化学生互派。以参与全球法律治理为导向,为毕业生赴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从事法务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2020年,与
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合作,正式设立“凯原-斯坦福奖学金”,助力凯原学子到斯坦福大学攻读LL.M学位。在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高端涉外法律人才的同时,成功培养了一批“能够担当国际法律使者”的外国杰出法律人才。
文化传统
院训
班固在《汉书》里记叙董仲舒的仁人标准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在庐山创办白鹿洞书院,以这句至理名言作为学生守则的“处事之要”。稍后有人进一步概括为“知正义、通明道”。
1901年7月底盛宣怀强调南洋特班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器识以正谊明道为宗”。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重新标榜“正谊明道”,旨在弘扬维护正义、不计功利的现代法律职业信念和伦理。
另外,早在周代的《尚书》就有“佑贤辅德,邦乃其昌”的布告记载,后世亦不乏“惟天辅德”、“众圣辅德”的表述。
由此推而论之,当今中国崇尚法治以及法学的理想境界也应该是辅佐德行,且有利于敦风厉俗的规则和制度设计亦可谓至尚之法——这就是“尚法辅德”的双重含意。以上就是在2012年正式宣布八字院训、以振浩然之气的精义所在。
院徽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的标志以简洁的设计将传统法学院的古典形态与中国文化特色相结合,亦将交通大学的标识特征融入其中。
盾形图象的设计给人高贵、庄重、讲究礼节的感受,也是国际著名法学院的象征元素。底色由红白两色构成,深色和白色象征阴阳动态的转换与平衡。红色也是交通大学校内建筑和
廖凯原法学楼的主色调。盾牌图案代表交通大学的齿轮形象围绕着天秤表示这是一所为法律公正而设立的学院。守护者两只獬豸神兽守卫着公正,而它们背部的鬃毛恰好与交通大学的齿轮形象吻合。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彭诚信: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商法学科带头人,数据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交大法学》主编等。
谢 玮: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关汉男: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党委副书记。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彭诚信.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0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