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雝
蜀国中期行中典军、讨虏将军
上官雝,先仕魏,后仕蜀。蜀国中期大臣,官至行中典军、讨虏将军。
历史记载
《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亮公文上尚书曰:“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情狭志狂,若无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闻军临至,西乡讬疾还沮、漳,军临至沮,复还江阳,平参军狐忠勤谏乃止。今篡贼未灭,社稷多难,国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业。辄与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行前监军征南将军臣刘巴、行中护军偏将军臣费祎、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臣许允、行左护军笃信中郎将臣丁咸、行右护军偏将军臣刘敏、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臣姜维、行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雝、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臣胡济、行参军建义将军臣阎晏、行参军偏将军臣爨习、行参军裨将军臣杜义、行参军武略中郎将臣杜祺、行参军绥戎都尉盛勃、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臣樊岐等议,辄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
后世质疑
据魏略记载,诸葛亮虏获姜维时又虏得上官子修。於是有人认为史书中未载其字的上官雝就是上官子修,因三国人名鲜有双名。类似的说法还有黄祖字承彦。
反对此说者持论据如下:
一,若上官雝为降臣,蜀汉必赐爵以笼络人心,如姜维初降就封当阳亭侯。或曰其才干不及维,但既官至讨虏将军,则至少封为关内侯,而非无爵。
二,上官子修是否入蜀以及其存在性尚存疑。陈寿所作三国志未有提及上官子修,与姜维同入蜀者为功曹梁绪、主簿尹赏及主记梁虔,无上官子修,而现存古文献记载上官子修者仅有魏略。若上官子修真有入蜀,而未有为陈寿记载,则其入蜀前后皆仕途不畅,在魏位不至主记,在蜀不至执金吾,则其非上官雝明矣。
人物评价
后人正面评价
上官雝其人才干过人,才兼文武,对于领兵、谋略无一不精,其才干名声在魏国时应与姜维相当,所以当诸葛亮北伐获得他和姜维时,高兴不已。归蜀后,上官雝由于是三国中期魏国降臣,在蜀国地位尊隆,从建兴九年诸葛亮的上书可以看出,上官雝与姜维地位相当,犹在蜀汉中期大臣胡济、阎晏、爨习、杜义、杜祺、盛勃、樊岐之上。
后人驳上述评价
评价一人,应建基於可靠资料而非一己之猜测,故在有可靠证据前,不宜以上官子修之事迹评上官雝。当然,作为一员将领,评其“才干过人,才兼文武,对于领兵、谋略无一不精”是合理的。至於言其“才干名声······高兴不已”,则立足于未确认观点,余以为此论不当。又“归蜀后,······之上”,同样立足於未确认观点,而将上官雝得以官至行中典军讨虏将军理解为对降臣的优待,无疑是没杀了上官雝的才干与努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1:06
目录
概述
历史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