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中的三通指唐朝
杜佑的《
通典》、宋朝
郑樵的《通志》、元朝
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通典、通志、文献
通考的合称。又与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合称为「
十通」。
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
政书,“
十通”之一。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编成,历时三十馀年。本书记录上起黄虞时代,下迄
唐玄宗天宝末年
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
州郡、边防等8门。
杜佑着《通典》确立了
典制体政书的体例,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对後代政书的编撰影响极大,接下来的“三通”、“
续三通”、“
清三通”,乃至于“十通”完全仿照了《通典》的体例,而且制度史的另一个写法——“会要”,也是受了通典的影响。
《
通典》的体例仿效正史
纪传体中的志、书,将
断代体改为
通史体,专门记载历代政经等制度沿革变迁的
典志体史书。杜佑在篇首加上序言,篇中遇有需要进一步解释或申明的地方,特标出“说曰”、“议曰”、“评曰”。马端临对《通典》评价极高,他认为《通典》“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固无以议为也”,“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宝,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通典》:“每事以类相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
实学,非徒资记问者之可比。”
《
通志》二百卷,
南宋郑樵撰,是上古到隋唐的
纪传体通史,包括帝纪、
后妃传、年谱、略、列传五部分。多抄录前史和《
通典》,惟氏族、六书、七音、都邑、
昆虫草本五略系首创。纪、传所据的旧史书有已经失传的,可据以
校勘流行的本子。二十略是本书的精华。
《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
宋末元初
马端临撰,记载自上古至
宋宁宗时期历代典制沿革,分田赋、钱币、户口、
职役、征榷、市籴、
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经籍、
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二十四门。《文献通考》
简称《通考》,除因袭《通典》外,并采取经史、会要、传记、
奏疏、当时人的论议和其他文献等,内容比《通典》丰富,所记宋朝制度更加详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