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值指不同
弧度(或角度)在三角函数中对应的函数值。常用的三角函数值有
正弦函数值、
余弦函数值、
正切函数值等。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已经引入了一种类似角的余切的概念。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
托勒密在《至大论》一书中绘制了弦表。公元四至五世纪左右,印度数学家对三角函数值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存最早的正弦关系表便出自《悉昙多》和
《阿利耶毗陀论》。三角函数值应用广泛,早在函数的概念出现之前,就已经被用于解决建筑学与天文学中的问题。
早期的希腊人曾对一个圆里的角 (或弧)与其所对应弦长的关系做过系统研究。弦的属性,作为圆的中心角或内接角的度量,已经被希波克拉底时代的希腊人所熟悉。在
欧几里得的作品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三角学,而只有相当于某些特定三角学法则或公式的定理。
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
托勒密所做的《至大论》一书对于三角学有着更为透彻的阐释。该书的第一卷记载了托勒密编制的弦表,从至180°,每隔一项,精确到秒。这实际上就是从到90°、以的幅度递进的正弦表。
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印度数学家编写的《悉昙多》和
《阿利耶毗陀论》中记载了现存最早的正弦关系表。这些表给出了直至90°角的正弦,每隔一项,共24项。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为直角。对∠A定义:对边(opposite)BC=a、斜边(hypotenuse)AB=c、邻边(adjacent)AC=b,则存在以下关系:
借助
复变函数的
欧拉公式()和
棣莫弗定理(若,,则),能有效地把三角函数转化为有理函数,并且把三角函数的求和、求不等式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转化为有理函数的对应问题,从而实现问题的简化和统一。因为有理函数的问题已经被研究得比较全面,解决问题的工具也非常丰富,所以复变函数课程提供的这种解题思路,能很好地解决三角函数的复杂问题。
三角学已经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最初主要作为天文学中的测量工具。直至今日,三角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仍有使用,如最基本的测量坡度或楼高、在天文学中测量距离,又如描述圆周运动、物理中的简谐振动等。三角学以数学作为基础,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学、天文学等各学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