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的科研机构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 s Eco-Environment , Ministry of Education)位于重庆市三峡库区
实验室简介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 s Eco-Environment , Ministry of Education)
学科领域:生态学、环境科学( Ec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研究类别: 应用基础研究
建设承担单位:西南大学、重庆大学
2010年2月,科技部正式批准西南大学“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地点: 重庆市
根本任务
“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 的根本任务:
对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库区生态环境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库区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控理论与关键技术以及生态环境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开展系统、持续和深入的研究,为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实践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以保障三峡工程长期、安全、稳定地运行。
研究方向
“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 主要研究方向:
· 以三峡库区水环境、自然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
· 主要开展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库区陆生、水生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及建筑环境的研究。
研究方向一
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
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方向,主要在以下两个层次展开:一是水质演变规律及水质保障理论;二是在水环境承载力条件下、水质保障理论指导下的污染控制问题。研究内容如下:
· 水质演变机制理论
· 水环境安全保障调控理论
· 水环境安全保障技术
方向一主要研究内容:
1. 水质演变机制理论
三峡库区水质演变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
· 库区各类污染源(点源、面源、内源等)对水质的综合影响;
·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口、库湾富营养化发生发展机制及其水质的动态模拟;
· 水环境持续性污染物的新型检测技术研究。
· 消落区生态环境特征及时空动态、及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化调控。
方向一主要研究内容:
2. 水环境安全保障调控理论
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保障是本研究内容的核心。
· 水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研究、库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模式;
· 城镇降雨径流污染控制理论;面源污染控制理论
· 次级河流污染控制规划原理与方法;
· 水库水量与水质耦合的水资源优化调控理论等
方向一主要研究内容:
3. 水环境安全保障技术
三峡成库后,库区水文特征会发生重大变化,研究适合三峡库区特点的水环境安全保障技术非常重要和必要。
· 城市用水安全生产与水质保障技术;小城(村)镇高效、低耗水处理技术;
· 库区次级河流水质保障技术;
· 库区和消落区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
· 库区畜牧废水废物、人畜粪便处理处置技术和资源化途径。
研究方向二
三峡库区陆生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本方向主要研究三峡库区陆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系统演变与恢复重建、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特征和保护、岩溶石漠化机制及治理。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与恢复重建
· 陆生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
· 岩溶生态、石漠化机理与控制
方向二主要研究内容:
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与恢复重建
森林生态系统是三峡库区陆生生态系统的中枢。
·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特征、生物群落结构与生境、群落演替机制与过程;
· 三峡成库后,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对光照、温度和水分等条件变化的响应;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调控机制;
·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与其他陆生生态系统的关联与耦合;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示范。
方向二主要研究内容:
2. 陆生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
陆生生物与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方面。
· 三峡库区陆生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及其多样性;
· 物种生态位分化、种群生态分化;物种的生态适应与进化、环境胁迫与抗性;
·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影响及其特征、库区生物多样性信息库、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
·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物多样性;消落区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结构、生态机制及形成演变
方向二主要研究内容:
3. 岩溶生态、石漠化机理与控制
石漠化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区占三峡库区幅员面积约三分之一,生态环境脆弱。
· 各种岩溶形态与石漠化特征、类型、分布、形成机理;
· 岩溶生态系统结构与石漠化机制;
· 石漠化控制与生态重建。
研究方向三
三峡库区水生生物学与水生生态系统
本方向主要研究三峡库区水生生物适应特征、生态系统结构、物质能量转换传递、群落演变机制过程与调控以及水环境中污染物界面迁移转化及其生态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 淡水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的生态适应机理
· 渔业生物学相关理论及技术
· 水环境中污染物界面迁移转化及其生态效应
方向三主要研究内容:
1. 淡水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的生态适应机理
淡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是本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
· 水生生物的区系组成、特征、相互关系;水生生物群落演替机制、主要诱因、过程;种群结构、群落结构演替的优化调控;
· 主要生物类群特别是鱼类生态适应机理与能力;
· 以鱼类为中心的物质能量流动过程与动态量化模拟;
· 水生生物多样性特征,珍稀濒危物种及特有鱼类的保护。
方向三主要研究内容:
2. 渔业生物学相关理论及技术
渔业是三峡库区重要产业之一,渔业生物学的研究将为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 三峡库区渔业环境变迁规律及渔业环境的承载力;
· 渔业对象的组成变化及种群变化规律;重要渔业对象的基础生物学;鱼类病害的致病机理及防治技术;
· 水产养殖优化调控及无公害养殖新模式;制种新技术及新养殖品种开发;
方向三主要研究内容:
3. 水环境中污染物界面迁移转化及其生态效应
界面过程的研究在环境污染生态学中占有重要的前沿地位。
· 开发液 - 液界面光散射技术,模拟环境污染物跨越生物膜研究;
· 开发阿托分析化学技术监测环境污染物对细胞的影响;
· 研究污染物在三峡库区水体多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和水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技术。
研究方向四
三峡库区城镇生态系统及建筑环境研究
围绕三峡库区城镇生态环境的质量安全保障,从认识论、方法论、信息化与技术手段的角度,着重对以下内容展开研究:
· 城镇生态建设理论与规划
· 城镇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体系
· 城镇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方向四主要研究内容:
1. 城镇生态建设理论与规划
三峡库区大面积的城镇迁移、重建将会对三峡库区的原有城镇生态环境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城镇是影响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最为重要的结构单元。
三峡库区城镇生态系统演替;
库区区域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区域生态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库区城镇生态系统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耦合关系辩识;
库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调控理论。
方向四主要研究内容:
2. 城镇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体系
结合三峡库区的地域特征,综合分析城镇生态、人居环境、资源消耗、建筑节能等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 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影响理论及人居环境质量影响机理;
· 人居环境质量调控理论与技术(人居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控制技术);
· 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方向四主要研究内容:
3. 库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研究减少和处置固体废弃物及其资源化将是保证库区城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
· 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途径与迁移转化过程模拟及生态环境效应;
· 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的相关微生物基础研究和关键工艺技术研究;
· 库区区域循环经济理论与废弃物管理研究。
工作目标
建设期( 1~2 年)预期达到的工作目标
· 预期标志性成果 3~6 项;申报专利 5~8 项;
· 申报成功国家级项目 4~8 项,省部级项目 10~17 项;
· 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80~100 篇,其中 SCI 、 EI 收录 12~20 篇。出版专著及教材 2~4 部;
· 邀请 10~15 名国外同行来华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实验室规模和队伍结构的总体规划
按照实验室规划,实验室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
· 实验室固定人员拟定编 50~52 人,每个研究方向有固定人员 12~13 人 。
· 经过 1~2 年建设,实验室固定人员达到 56~60 人,每个研究方向 14~15 人;
其中教授 21 人(博士生导师 12 人),副教授 28~30 人;年龄在 45 岁以下的 42 人,占研究人员总数的 70% ,具有博士学位的 25 人,占中青年研究人员总数的 59.5% .实验室流动人员
· 实验室根据研究方向及需要,设立开放基金引入流动研究人员开展课题研究,并加强国际国内合作,通过合作研究形式加强人员流动,开展研究。
· 努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聘请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科技人员进入实验室进行客座研究。
科研队伍现状
该实验室已形成以各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每个主要研究方向有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该实验室拥有:
中科院院士 1 人(西南大学袁道先院士),博士生导师 23 人,教授 30 人,副教授 25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 33 人,在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中, 35 岁以下的 7 人, 36~45 岁 30 人。
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培养
· 把中青年教师推上科研第一线
· 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 认真贯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开放、竞争、流动、联合 “ 的运行方针,实验室的队伍建设既注重向所在的学校开放,也注重向校外开放
· 通过对研究人员的业绩考评引入竞争机制
实验室现有科研条件情况
实验室现有科研条件情况
· 在该实验室涉及的研究领域,由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组成的联合体有着雄厚的科研基础与学科支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生态学
博士学位授权点——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城市环境与生态工程、城镇建设安全工程、分析化学、水生生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技术、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保障体系与工程技术;
重庆市重点学科——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分析化学、水生生物学、应用化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污染防治与废物资源化实验室、现代分析化学实验室、应用化学实验室、水产科学技术实验室、三峡库区植物生态与资源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研究中心、建筑技术实验室。
· 该联合体是我国三峡库区生态和环境领域历史悠久、规模大、实力强、成果丰硕的学术团队,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近五年主要科研项目: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4 项,专利 8 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370 篇,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 44 项,省部级课题 80 项,横向课题 35 项,科研项目经费达 5690 多万元。
仪器设备、科研用房、配套设施情况
· 仪器设备
该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总值逾 2500 万元。
· 科研用房与实验基地
该实验室拥有科研用房逾 5000m2 ,重点实验室科研用房相对集中
· 配套设施
与该实验室配套的网络中心已投资 100 万元,并通过中国教育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拥有相关学科中外文藏书合计 59.83 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 538 种。
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人员聘任及流动
实验室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开放共用的管理体制
· 学术委员会:实验室的学术决策机构和评审机构 · 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 · 专业研究室:基层研究单元 · 办公室: 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和科研项目管理 · 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
制定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
实验室开放合作设想
实验室实行开放共用的管理体制,贯彻 “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 ” 的运行机制, “ 边建设、边研究、边运行 ” ,促进学术思想和人才交流,使其成为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中心、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基地。
· 实验室实行开放基金课题申请制度
· 实验室主任基金
· 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国际国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
· 实验室实行访问学者制度
· 实验室对外开放的形式主要有:根据指南申请全额或部分资助;自带课题、资金,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工作;进行科研合作等
· 实验室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
实验室主任招聘计划
· 实验室主任由学校提名,报国家教育部聘任,并决定其任期。建议实验室主任任期采取 “ 2+3 ” 模式,受聘工作 2 年后经教育部考核通过可以继续聘任 3 年。
· 聘李百战教授为实验室第一任主任。为进一步探索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拟海内外公开招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以吸引广大海内外优秀专家学者积极应聘。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提名
按照 “ 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 的要求,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教育部聘任,拟推荐国内外学术造诣高、在一线工作、年龄不超过 70 岁的知名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由依托单位聘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年龄不超过 70 岁,任期为 5 年。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7 23:52
目录
概述
实验室简介
根本任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