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宁地区
地理区域
三宁地区为一个地理区域,历史上首府那楼镇。清康熙九年(1670年),沿袭明制,那楼、新江、百济镇大部分地区属于今灵山县管辖。于今邕宁区那楼镇那务村大坡置西乡巡检司,西乡领上宁都图、中宁都图、下宁都图,46个村落,统称三宁,始有三宁之称。狭义指明清时期灵山县上宁、中宁及下宁三个行政区域,泛指以邕宁区那楼镇为中心的那楼镇、新江镇、百济镇全境及以那楼话为通用方言的区域。该区域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解放后主要分属于那楼乡、百济乡、新江乡,因此这片地理区域也称为“三乡”。
建制沿革
清朝时期
清康熙九年(1670年),沿袭明制,那楼、新江、百济镇大部分地区属于今灵山县管辖,全县编户为22里,领一坊16都;乾隆年间,编户仍为22里,划分一坊15乡,乡领17都22图,339个村落。于今那楼镇那务村大坡置西乡巡检司,西乡领上宁都图、中宁都图、下宁都图,46个村落,统称三宁,始有三宁之称。当时三宁地区北、西接广西宣化县(即邕宁县前身),东邻广西永淳县(县治峦城镇),南连广东钦县(今钦北区),处二省三县交界之地;今蒲庙镇孟莲村——公曹村——良信村一线以南、那楼镇那盆村——那头村——那文村以西的那楼、新江、百济三镇全境几乎全是三宁地理区域范围,总面积约800平方千米。
嘉庆以后,沿用治安区域划分,县以下称为练。分置上宁、中宁、下宁三个练,小部分地区设下殳练。
三宁划分即是按西为上,中为中,东为下,即以蒲庙镇广良村、新江镇新乐村、百济镇屯宁村、南华村、屯林村一线以西划为上宁;以今蒲庙镇的联团村、那路村、华康村、广良村,新江镇的新乐村、力勒村,那楼镇的罗马村、中山村、屯了村、那旺村、那务村,百济镇的屯宁村为中宁;以今那楼镇的那楼社区、坛墩村、屯六村、坛垌村、屯良村、三江村那度坡、那利村、河浪村、华佳村、那他村和百济镇的南华村、屯林村、桥学村为下宁。此外,以今那楼镇的镇龙社区、棠梨村、那丰村、那良村,中和镇的方村那伍坡、新安村那透坡,太平镇的那璞村、池塘村、茂萱村、那隆村为下殳。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至民国15年(1912~1926年),灵山县仍沿用团练建制,全县共分18个练。三宁地区建制基本不变。
民国16年(1927年),开始废除团练建制,改设区乡,改制工作于民国20年结束。当时共设8个区,而区仅为区域划分,不设行政机构。民国23年,石塘、镇安、化龙、中秀等4个乡从第二区分出,增设第九区。全县区辖60个乡。三宁地区属于灵山县第七区,设那楼、百济、那路、光华、新江、那礼6个乡,区公署驻地那楼圩。那楼乡辖原下宁练地区,乡政府驻地那楼圩;百济乡辖今百济镇百济社区、平派村、华达村、屯茶村、八联村、南弼村、屯王村,乡政府驻地百济圩;那礼乡辖今百济镇红星村、新平村、华灵村,乡政府驻地那礼圩;那路乡辖今蒲庙镇那路村、华康村、联团村、广良村及那楼镇罗马村,乡政府驻地那路圩;光华乡辖今那楼镇那务村、那旺村、中山村、屯了村及新江镇的新乐村和百济镇的屯宁村,乡政府驻地那务村;新江乡辖今新江镇新江社区、团阳村、那云村、屯亮村、汉林村、华联村、力勒村及蒲庙镇的州同村。
民国30年(1941年)10月1日,实施新县制,全县设立4个区,调整合并部分乡,调整后,4个区辖60个乡(镇)632个保6382个甲。第四区(即那楼区)辖7个乡65个保656个甲:均安乡7个保64个甲;那楼乡12个保129个甲;那凤乡(原光华乡)10个保81个甲; 那路乡7个保74个甲;新江乡12个保111个甲;那礼乡6个保65个甲;百济乡11个保132个甲。区公所驻地那楼圩。其中均安乡系调整区划后划入那楼区,辖今那楼镇镇龙社区、棠梨村、那丰村、那良村及中和镇方村那伍坡、新安村那透坡和太平镇那璞村、池塘村、那隆村、茂萱村,乡政府驻地那丰村。
民国38年(1949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粤桂钦邕灵边区建立民主政府——粤桂边区钦邕灵人民政府在那楼圩成立,辖原灵山县那楼等7个乡镇、邕宁县蒲津等4各乡镇及原钦县南荣乡。那楼区此时称灵西特区,暂属钦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1月,撤销均安乡建制,将今太平镇所辖的那璞村、池塘村、那隆村、茂萱村划入宋太乡(今太平镇宋太圩),其余划给那楼乡。析置那礼乡,分设华灵乡。
1950年1月10日,上级又将原属灵山县暂时划给钦县(今钦州)管辖的灵西特区,包括那楼乡、那路乡、光华乡新江乡、那礼乡、百济乡和华灵乡划归灵山县管辖,并取消特区名称,改名为灵山县第七区。
1951年6月2日灵山县又将第七区即那楼区划给邕宁县管辖。自此,三宁地区一直属于广西邕宁管辖。
1951年,邕宁县行政区划作调整,排序如下:一区驻蒲庙,二区驻四塘,三区驻八塘,四区驻伶俐,五区驻刘圩,六区驻那楼,七区驻新江,八区驻百济,九区驻那陈,十区驻苏圩,十一区驻那马,十二区驻吴圩,十三区驻老口,十四区驻心圩,十五区驻坛洛,十六区驻那龙。
1958年2月,撤区并乡,成立五塘、那楼、老口、吴圩、南阳、伶俐6个办事处;同月,又改为5个办事处,即蒲庙、那楼、五塘、吴圩、老口,并将全县244个小乡并为59个大乡。同年5月,改置后那楼办事处所辖乡及高级社如下(以下简称“社”);那楼(14社)、汉林(10社)、南阳(22社)刘圩(12社)、中山(22社)、红星(13社)、中和(12社)、河浪(10社)、百济(10社)、方村(11社)、镇龙(16社)、屯林(8社)、那里(6社)。同年8月,实现人民公社化,撤销办事处,成立那楼、新江、百济人民公社。9月,那楼人民公社又改为跃进人民公社,辖原那楼乡、镇龙乡;新江人民公社并入蒲庙人民公社,改为星火人民公社;百济人民公社改为红星人民公社,辖原百济乡、红星乡。
1962年夏, 调整人民公社规模,将原来三宁地区所辖的3个公社划为25个小公社,调整后的公社相当于原来高级社(即生产大队)的规模。
1968年11月底全县设20个区,区下辖人民公社,三宁地区各区名称及辖人民公社个数:新江区(7社,1969年1月增设屯亮社),百济区(11社),那楼区(17社)。
1969年,各县辖区改为人民公社,其下辖的人民公社改为生产大队。新江公社辖新江、新乐、团阳、那云、屯亮、汉林、华联、那了8个生产大队。百济公社辖百济、屯茶、平派、八联、屯林、桥学、南华、红星、屯宁、新平、华灵11个生产大队。那楼公社辖那楼、屯六、坛墩、坛垌、中山、那马、那旺、那头、那盆、那文、河浪、那务、华佳、屯良、棠梨、那丰、那良17个生产大队。
1980年10月,三宁地区增设一些大队:百济公社增设华达、屯王、南弼大队;那楼公社增设屯了、三江、那利、那他、镇龙大队;新江公社增设力勒大队。
1982年12月27日,据地名普查结果,更改了重名大队的名称,重新命名的有:那楼公社那马大队改称罗马。
1984年,三宁地区的3个公社均改为乡建制,所下辖的生产大队均成立村公所。
1987年,那楼乡划出镇龙、屯良、那他、棠梨、那丰、那良6个行政村分设镇龙乡。
1994年3月,那楼乡撤乡建镇,那楼镇成立。同年,三宁地区所有村公所改为村民委员会。
2000年,新江乡撤乡建镇。
2005年3月18日,三宁地区的那楼镇、新江镇、镇龙乡、百济乡划属南宁市邕宁区。同年6月15日,撤销镇龙乡建置,整体并入那楼镇。
2013年5月30日,百济乡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
那楼镇总面积352平方千米,辖那楼、镇龙两个社区,坛墩、屯六、坛垌、那盆、中山、罗马、屯了、那文、那头、那旺、三江、那务、那利、河浪、华佳、屯良、那他、棠梨、那丰、那良20个村委会,有97个自然坡,719个村民小组
新江镇总面积165平方千米,辖新江社区,新江、新乐、团阳、那云、屯亮、汉林、华联、那了8个行政村,61个自然坡,220个村民小组。
百济镇总面积310平方千米,辖百济社区,屯茶、南弼、平派、华达、八联、屯王、屯林、桥学、南华、红星、屯宁、新平、华灵14个行政村,137个自然坡,408个村民小组。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明清时期三宁地区北、西接广西宣化县(即邕宁县前身),东邻广西永淳县(县治峦城镇),南连广东钦县(今钦北区),处二省三县交界之地;今蒲庙镇孟莲村——公曹村——良信村一线以南、那楼镇那盆村——那头村——那文村以西的那楼、新江、百济三镇全境几乎全是三宁地理区域范围,总面积约800平方千米。
解放后,三宁地区一直归属邕宁管辖。三宁地区地处邕宁区中南部,其东邻青秀区的刘圩镇、邕宁区的中和乡,南邻钦州市的灵山县太平镇及钦北区新棠镇,西邻良庆区的那马镇、大塘镇、南晓镇,北与邕宁区的蒲庙镇接壤。
地形地貌
三宁地区海拔低,地面起伏较小,海拔在50~434米之间,全境绝大部分属丘陵地带。其中中部和北部为低丘地区,海拔100~200米;西南部为十万大山余脉的高丘地区,海拔200~400米。全境最高峰为茶山药兰岭海拔434.5米。地质方面,境内平原均由粘土、亚粘土组成,中低山丘主要由砾石、砾质砂岩、砂岩、泥岩组成。邕宁区属构造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形,山头多呈浑圆形,沟谷较为狭窄,冲沟发育区。域属弱震环境,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城区内断裂活动性偏弱,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
气候特征
三宁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衡,干湿季节非常明显,湿热同季,夏季高温多雨,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春季和秋冬季雨量较少,经常出现干旱。其中那楼镇年平均日照为1629.3小时,平均气温为22.3℃;年最热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8.5℃;最冷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3.2℃;年无霜期为360-365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270.4毫米。降雨量最少的年份是1989年717毫米,最多是2001年1872.6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523.3毫米。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由于农业的开发和利用,区域内用地类型以农业用地为主,为典型的城郊农业生态系统,受人类多年耕植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均为次生性植被。境内植物种类主要有蕨类、裸子类和被子类植物,种类繁多。乔木树有松、桉、樟等,以马尾松、湿地松和桉树居多。地带植被为常绿灌木丛,森林植被为马尾松、湿地松、桉树等人工林。经济果木林有荔枝、龙眼、柑橙、芒果等。珍稀植物有金花茶、苏木等。三宁地区森林覆盖率可达到40%以上,植被主要分布于境内西南部和东南部。
动物资源
三宁地区境内发现的野生动物有100多种。动物多为适生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各种常见两栖、爬行类、鸟类及小型兽类等动物,其中与人类活动密切的啮齿类动物在该区域内最为常见,能出现的保护动物有广西壮族自治区保护物种黑眶蟾蜍、沼蛙等,现存数量不多,偶尔可见。较大的野生动物有野猪,比较罕见。
矿藏资源
境内的矿产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主要有水晶石、磨刀石、重晶石等,储量较为可观,有铀、铜矿分布。此外还有用于生产红砖所需的页岩、粘土。
人口民族
三宁地区是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壮族约占总人口的95%,其次是汉族,约占3%,其余主要少数民族是瑶族、苗族等。
2017年底,三宁地区的那楼、新江、百济3个镇户籍总人口179427;常住人口150465。其中,那楼镇户籍人口96026,常住人口79607;新江镇户籍人口34043,常住人口30603;百济镇户籍人口49358,常住人口40255。
政治
三宁地区有3个建制镇,下辖4个社区,41个村委会,295个自然坡,1347个村民小组。其中,那楼镇和百济镇为大乡镇,新江镇为中等乡镇。
经济
三宁地区经济产业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其农业生产总值占邕宁区生产总值的二分之一以上。淮山、甘蔗、种桑养蚕为该地区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自古以来,那楼为三宁地区(那楼、百济、新江)的经济中心、原邕宁县东南部重要的农贸集市和南宁市区东南部区域中心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经济总量一直居于邕宁区第二位,仅次于城区政府所在地——蒲庙镇。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据《灵山县志》载:“三宁书院 ,在那楼圩(今邕宁县管辖)旁,清光绪十四年麻厚光等捐建。”这是境内已知最早的学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书院停办。又载:“光绪三十二年创建那楼两等小学堂,设在那楼圩旁,由三宁书院改建”。这是境内已知最早的小学。
民国八年(1919年),在新江图书馆创办新江小学堂。此后,三宁地区(即灵山县那楼区)内各乡纷纷建立乡中心校。
1950年初灵西区人民政府在那楼圩北三凝书院旧址上创办第一所中学—灵西中学(隶属灵山县)。是年秋,灵西中学改名为“那楼中学”。
1951年,灵山县于1951年6月2日将第七区即那楼区划给邕宁县管辖,从此,那楼地区属于广西邕宁县,所属的学校也归邕宁县管辖。那楼中学更名为“邕宁县第二初级中学”。
1969年9月,邕宁二中招收高中新生,成为完全中学,遂更名为“邕宁县那楼中学”。同年创办邕宁县新江公社农业中学(新江中学的前身)和邕宁县百济中学。
1976年创办百济公社五七中学(百济镇初级中学的前身)。
1987年创办镇龙中学。
1988年创办那楼乡第一初级中学(那楼镇第一初级中学前身)。
1998年创办那楼镇第二初级中学。
截止至2017年末,三宁地区共有那楼中学、那楼镇第一初级中学、新江中学、百济中学、百济镇初级中学5所中学,3所中心小学,39所村完全小学。
医疗卫生
截止至2017年末,三宁地区共有那楼中心卫生院、那楼镇镇龙卫生院、新江镇卫生院、百济镇中心卫生院4所卫生院,均为一级甲等医院;1所卫生分院,即百济镇中心卫生院红星分院;45所村级卫生所。
历史文化
语言
三宁地区城乡通用三乡话(又称那楼话),大多数少数民族能使用汉语普通话。
那楼话(邕东南僚语),属壮语南部方言邕南土语区,有雅依(Yai 或Yae)、布安(Mbuan)、匀蒌(Yein Laeu)、下南(Yua Nuam)、三乡(Slam Yiang)等多种自称或他称。那楼话区域以原邕宁县那楼镇(Nua Lou)为中心,包括原邕宁县那楼镇、镇龙乡、百济乡、新江镇刘圩镇中和乡的全部和蒲庙镇那马镇南阳镇的大部,以及邻近的灵山县太平镇和钦州市那香镇新棠镇的一小部分地区,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人。
该区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分属钦州灵山县、横州永淳县邕州宣化县(州县名以宋代为例)三个州县,三个州县的交汇点即在那楼圩附近,这可能是那楼壮话被称为“三乡话”的一个来源。那楼壮话被称为“三乡话”的另一个可能是,原属灵山县的那楼、新江、百济三个乡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于是这三个乡的人被称为“三乡人”,他们所操语言被称为“三乡话”。总之,这一地区与“三”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这样的“三管”和“三不管”造就了这一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景观。
那楼话有着比较独特的声韵调系统,明显区别于邻近的壮语、粤语及平话,而且,那楼话有着一套较为完备的常用汉字读音系统,使得该区域引进汉语词汇不需要借助汉语西南官话、粤方言、平话方言、客家方言的发音,当地人民可以轻松地使用汉字本地读音阅读汉文报刊、书籍、文件以及各种汉文作品。
那楼话在声韵调方面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有着大量的前置喉塞音声母和唇化声母,其中的喉塞音成分、唇化成分属于区别特征,有辨义功能。而该语言音节中的喉塞音成分不仅作用于声母及介音,还作用于主元音和声调,应可视为类似于声调的超音段音位。那楼话中,元音a、e、o都有比较整齐的长短对立,这也是跟其他方言不太一样的。
风俗
地区风俗与广西汉族聚居地区相似,已基本上汉化,但也保留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
服饰:已基本汉化,与外界无异。唯有少部分老年妇女包壮族头巾,着改良过的民族服饰。
节日:除了过汉族传统节日外。境内的那楼镇的那盆、佃马、那思3个自然坡及新江镇的部分村坡过壮族“三月三”。大部分村坡在春节过后有“开年节”,时间由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七。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与重阳节等节日并不局限于当日,部分村坡选择在前后几日过节,时间跨度较大。农历九月十六至九月十七为那楼“十家村节”。三江村告祥坡与那务村以国庆定为本村“开年节”。每当节日,主人家要杀鸡宰鸭,采购食材,祭祀土地与先祖,邀请亲朋好友至家中赴宴,正餐多定于中午。当地过节喜饮米酒,多用本地生榨米粉招待客人,不少村庄还通过举办抢花炮、采茶戏等特色民俗来活跃“年味”。
采茶戏:采茶戏的发展一波三折。解放初期,采茶戏一度盛行,邕宁县各乡镇、各村坡,大街小巷都有采茶戏上演。滕思队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采茶戏兴盛的情景:邕宁的采茶戏表演队不仅跑遍了整个邕宁县,就连附近县镇有红白喜事,也会把表演队请去。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采茶戏遭到禁止,但每逢欢庆节日,一些热爱采茶戏的群众仍偷偷演出。上世纪8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采茶戏又逐渐复兴,但已不复当年之盛,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演出人员不断失散,采茶戏只有在春节期间偶尔上演。采茶戏已被列入邕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哭嫁歌:旧时三宁女子出嫁,婚嫁有钱的坐轿,请壮族八音,搭台唱戏演通宵,闹他个三天三夜。女孩出嫁前用三个月学习礼貌做家务,最后一个月轮番到最亲的亲戚家吃告别饭,出嫁时要哭嫁:头天亲戚来吃酒时躲在厅堂房后哭别歌,内容有离别的,感恩的,责骂的(如媒人),告诫弟妹等;正酒日:离别歌,骂男家伴郎 ,骂情郎等。离别歌让亲人很是依依不舍。一般家庭请不起八音,戏班的,就用十姐妹陪伴送行;十姐妹梳妆打扮后撑伞列队由媒人及亲戚步行前往男家,挑抬陪嫁品的跟后陪行。
地方特产
生榨米粉:这种小吃风味浓厚,鲜滑爽口,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那楼生榨米粉制作有六道工艺,即选米、发酵、打浆、压团、打团、榨粉。米浆提前磨好,滴干水份,用布包起来,放进火膛中,用草木灰埋上两三天的时间,让米浆微微地发酵,带一点点酸味,吃米粉时,随吃随榨。将弄好的粉团放在一个穿有几十个小孔的圆铁罐中,用一个削成圆形刚好能放进铁罐的木头,使劲压塞进罐中的粉团,使粉团从小孔被挤出一条条圆形的米粉线,下面是一大锅的骨头汤,从小孔出来的细粉条直接掉入汤里里,不一会就熟了,捞上来盛入碗内就成为生榨米粉了。再把半肥瘦的猪肉剁碎,加上切成末的头菜,一起炒香的头菜肉末,浇上一大勺,撒上葱花,加点油豆腐,浇上一勺汤,美味可口的生榨就做好了。
生榨米粉有两种吃法:
1.是把米粉放入大碗中,浇上一大勺头菜肉末,撒上葱花,加点油豆腐,加进高级酱油、盐、熟豆芽、咸菜、生葱各适量,倒入滚热的骨头汤即成,这种叫汤榨粉
2.是干捞,不加入骨头汤,用由酱油、酸醋、盐、味精等多种调味料熬成的卤汁淋入粉内,加上叉烧肉片、豆芽、酸菜、熟韭菜一起拌匀,就成为清凉爽口,适宜夏季食用的叉烧干捞榨米粉。
该小吃堪风味浓厚,鲜滑爽口,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称一绝。
铁锅芝麻饼:起源于蒲庙、那楼、刘圩、中和等乡镇,原是邕宁人过年过节的喜庆小吃,只有少数老年人会做这种小吃,是一种将近失传的小吃。米面做的饼皮,黄糖加上若干种粟米加工成的馅料,把做馅用饼皮包好、压成饼,撒上芝麻在烧红的铁锅上烙干。其貌不扬的圆饼,香脆的饼面咬在嘴里咔吱而化,渗出清甜的饼馅和芝麻的香味,在口中慢慢散开。冬日的那楼街等地常有老人架着平底大铁锅的蜂窝煤炉旁烙芝麻饼叫卖。
那楼淮山:邕宁那楼淮山历史悠久,名扬区内外,淮山产地环境优越,技术生产管理规范,发展前景广阔,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深厚疏松含钾量高的红土壤,铸就了高品质的那楼淮山。那楼淮山富含锌、钾、铁、硒、氨基酸,皮薄肉嫩,须根少,缺口粘液多,口感清香,那楼淮山荣获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对提高那楼淮山知名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干榨米粉:采用那楼生榨米粉传统手工工艺精制而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榨米粉鲜、香、柔、滑、酸的特点,食用方便,便于保存。
蜜本南瓜:种植面积0.7万亩,年总产量1.5万吨,主要产地是新江、那楼、伶俐、那马等乡镇。该品种为粮菜两用瓜,瓜型美观,肉质细腻硬实,营养丰富,风味颇佳,一般单果重1.5-2.5公斤,耐贮运,常温贮藏期5个月以上。以新江镇出产的著名。
百济芝麻鸭:芝麻鸭在百济有悠久的饲养历史,鸭子长成后,棕色的羽毛上会有黑黄色的小点,酷似芝麻,故得名芝麻鸭。雄性芝麻鸭成年之后,头部的羽毛呈青绿色,所以公鸭也称“青头鸭”。百济人很早就认识到芝麻鸭的食补价值。百济有传统的“捞鸭”做法,芝麻鸭白切,以腌制的酸梅、柠檬调味,佐以香菜、紫苏、香葱、油炸花生米等作料,与鸭肉拌匀,鸭肉的鲜香配合着酸梅柠檬的清新酸爽,滋润味蕾,回味无穷。
风景名胜
雷婆岭摩崖石刻:雷婆庙摩崖石刻位于那良村那蒙坡东面的海拔209米的雷婆岭上,周围山岭叠嶂,石刻主要在岭顶北面的大裂缝的两侧崖壁上。裂缝长约50米,高约7米,石刻周围郁郁葱葱,树木丛生。据《雷庙碑记》载: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群贤毕至,少长成集,乘兴而游乐。同时,进行有关道教礼事活动,事后便在摩崖上刻字留念,这种活动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一直延续到至今,石刻所反映的多数是赞誉风景,亦有歌功颂德等内容。如“胜似桃源”、“名山仙洞”、“德著明峰”、“道大德宏”、“坪岭围歼塞敌胆,汉林鏖战破妖园”等等。雷婆岭石刻面积约有350平方米,共计43幅,最早的是清嘉庆已卯年间(公元1819年)刻的,形式不一有横幅、直幅、圆幅、扇形、对联式等。其中横幅最多,占90%,最大一幅长3.18米,宽1.24米;最小一幅是圆形,直径长0.46米。字体有正楷、行书、魏书、隶书等字体,最大字体是53×49cm。2017年,雷婆岭摩崖石刻定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徐汉林烈士陵园: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代。位于邕宁区新江镇汉林村西南约400米的盘古山顶。现为邕宁区文物管理所管理,隶属邕宁区文体局。徐汉林墓位于新江镇汉林树的盘古山顶座面向北,这是原县民政局于1957年拨款,把原葬在企沙山的汉林墓搬到盘古山顶的。该墓于1965年改用钢筋水泥结构,成土圆形,底部周长10.25米,高难度1.8米,墓碑高难度2.2米,宽1.2米,厚37cm,碑文为楷书;写徐汉林……等23位烈士之墓,墓北20米是徐汉林六角纪念亭(水泥结构),再顺台阶往下半山腰(即台阶左右)是两面间徐汉林纪念亭(砖林结构)。
那蒙坡百年老民居:与雷婆岭摩崖石刻隔山相望,遥相呼应,有一处古民居。古民居位于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坡,有数百年历史。依山而建,古朴庄重,民风淳朴,村中遗留许多历史文物,有较好的历史文化研究和农家乐旅游开发价值。2018年12月,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坡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茶山:茶山坐落在邕宁区百济乡东南面,西起雷公岩,东至仙女岭,山势巍巍,雄伟壮观,东西相距约20多公里,一共有5座主峰,最高山峰药兰岭海拔434.5米。茶山有山有水有洞又有人家,加上历史遗迹不少,可游玩景点很多,山势也非常独特,登上任何一座山峰都有一览众山小的景观,是很好的休闲旅游胜地。
参考资料
第一节 明清时期.广西地情网.
邕宁区百济乡.行政区划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1 10:34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