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寺碑,又名狼山古碑,
金朝文物,位于辽宁省
朝阳市北郊狼山东麓
三学寺内。石碑为砂岩质,由
螭首、碑身、鳌座三部分组成,通高3.42米。螭首呈长方形,上雕四龙,龙首向下,张嘴吐须。阳面碑额篆书“特改建三学之寺碑记”三行九字,下刻碑铭并序。阴面碑额篆书“供给三学道粮千人邑”三行九字,下刻施钱粮之邑人姓名。碑身部分高2.17米。鳌座长2.58米、高0.29米,龟伸长颈,口微张,造型生动逼真。
三学寺碑系金
大定七年(1167年)为
兴中府尹
高思廉改建
三学寺而立,里人韩长嗣撰碑文:《兴中府尹银青改建三学寺其供给道粮千人邑碑铭并序》。据碑文内容知,辽朝时期在
兴中府西有三学寺,兵兴以来
廊庑俱无,
高思廉于金大定五年(1165年)出任兴中府尹,出游狼山,见有
辽代祥峦院已废为荆榛,于是将三学寺改建于狼山。同时,招募信徒民众千人成立寺邑,约定每年十月一日捐纳钱粮,供给寺院僧徒日用。
《朝阳县志》记载:“碑在县
三学寺院内,距县五六里,碑面东而立。当年有人已将庙东碑移至
关帝庙,然后又移此碑,挖有三日未见根底,一日之间,龟皆向东,不敢再挖。又碑帽上生石花绿黄两色,明月一照,时常放光。尤奇者,碑身高丈余,风吹便动,若人撼之则不动矣。”所记虽俚间传说,也可看出此碑之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