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洞窟492),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
彩塑2415尊,近代以来又发现了
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
敦煌学。但在近代,
莫高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
石窟艺术。其中的
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
龙门石窟始凿于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密布于
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1万余尊。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
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