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
亦称“泥塑”,雕塑艺术之一。
亦称“泥塑”。雕塑艺术之一。在黏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阴干后,先上粉底,再施彩绘而成。中国的著名泥塑有敦煌莫高窟菩萨像和太原晋祠圣母殿侍女像等。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所塑泥人也各具特色。
彩塑的起源与发展
从考古资料看,先民用泥土塑造各种形象的历史由来已久。彩塑起源于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风俗通义》)。女娲抟土造人,这大概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有影响的泥塑创造活动。我国彩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装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这些出土的文物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彩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这些陶制品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彩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彩塑偶像的需求和彩塑艺术的发展。
至唐宋时代,彩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彩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祠的宫女等。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彩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彩塑玩具也发展起来。做泥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彩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现开封)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彩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彩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至清代,彩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随着彩塑的发展,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等。不同地域的彩塑形成了各自迥异的艺术风格。
彩塑的制作和分类
(一)制作
彩塑的制作首先从泥塑开始。泥塑制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作品最后的艺术效果。许许多多的彩塑大师往往都是泥塑制作的高手。泥塑的制作方法大致分两种:一种是近代从西欧传入的雕塑制作方法;另一种是我国传统泥塑制作方法。它的制作程序大体是:
第一步,根据神佛的题材、大小、动态,先搭好木制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麦秸以增大体积,再用谷壳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压紧、糊牢;
第二步,等粗泥干到七成的时候再加细泥(细泥由黏土、沙子、棉花等混合而成),把人物的神态充分刻画出来;
第三步,等泥塑全干透后产生大小许多裂缝,再加以修补;
第四步,等泥巴干透后,把表面打磨光洁,然后用胶水裱上一层棉纸,并加以压磨,使表面一层更平正、细致、坚固,再涂上一层加胶水的白粉;
第五步,在白色的形体上,根据人物的需要上各种颜色,待全部颜色上好后,再涂上一层油,以保护彩色的鲜艳,到此才完成全部作品。
除了大型彩塑外,民间常见的多是小型泥塑赋彩,其中小型泥塑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手捏成型,第二种是模印成型,第三种是半捏半印成型。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模印成型。不管用何种方法,所用泥巴的泥质要细腻,韧性要好,不能存有大的沙砾。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所用的泥巴须经捣捻加工,以增强韧性。有的地方还要加人棉絮或棉纸,与泥巴打透布匀,不可使棉絮或棉纸在泥内成团聚集。
泥塑施彩后称为彩塑。由于泥塑易断易裂,不能有突出的分支,因此泥塑的泥模应圆浑,特别是压模泥塑,形体起伏不能过大,这就得靠彩绘来分割弥补,故泥塑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泥塑多数要上白色底色,较小的泥模不用毛笔涂底,而是将泥模在调好的白颜料中蘸一下,白颜料即挂满泥模。河南一带的泥塑也有上黑底色的,给人一种深沉浑厚的感觉。泥塑彩绘一般用水粉颜料,因为水粉颜料掩盖力强,色彩鲜明,装饰味浓。在施色时,根据人们的欣赏习惯来彩绘,泥人的正面,色彩往往敷得精到细致,泥人的背面则相对粗犷简略。同时,色彩的重点放在泥塑的上半部,特别是泥塑的头部和前胸,而下半部则相对简洁粗犷。从而形成“重前略后,重上简下”的艺术特色。
(二)彩塑类别
按照彩塑的雕刻工艺,可以分为:
1.圆雕彩塑
圆雕彩塑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全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彩塑。手法与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是静物。
2.浮雕彩塑
浮雕彩塑是彩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虽然传统艺人不懂得什么是透视,但在形体掩映把握方面达到了令人称奇的地步。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传统彩塑的浮雕主要有神盒式、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镂空式等几种形式。
按照彩塑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等四类。
民间彩塑的主要流派
中国民间泥塑的重要产地主要有“三大彩塑”“七大泥塑”之说。三大泥塑是指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大吴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七大泥塑则指的是吴村的“大吴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陕西“凤翔泥塑”、河南“浚县泥塑”(咕咕哨)、河南“淮阳泥塑”(泥泥狗)以及山东“高密泥塑”等
(一)大吴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是一种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美术品 。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有783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
潮州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其中贴、印、彩的有机结合而形成了强烈的中华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它雕塑和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潮剧、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的人物造型,以及人们生活中谐趣的人物情景造型,分为戏曲故事人物,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肖像,神、佛像,儿童玩具(也称“杂锦”)等五大门类。
(二)天津“泥人张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三)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粗货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产;细货手捏而成,制作精细。题材多为戏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寿星等。惠山泥人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着重刻画表情。匠人特别重视彩绘,有所谓“三个坯子七分画”之说。
凤翔彩绘泥塑是我国彩塑工艺代表之一,当地人称“泥货”。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相传明代曾在此驻扎六营军队,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五)浚县泥塑
河南浚县地方民间泥塑艺术。其产地集中在城关镇杨屯。传说始于北宋。泥塑与地方风俗也有关,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庙会上,“泥沽沽”(中间圆,两头细尖,可吹出海螺号声的泥玩具)是农村大娘媳妇爱购的玩具。她们赶会后坐船回家,岸上的孩子唱道:“给个沽沽鸡儿,生子又生孙儿”。妇女们便在笑声中把泥玩具撒上岸去给孩子们玩耍。这种活动意寓添子添孙的瑞祥吉兆。浚县泥塑以小件为主,有战马、骑马武士、独角兽、辟邪、狮子、鸡、鸭、羊、猪等,还有孙悟空、猪八戒、兔二妞。雕造工具仅一根竹筷子,方的一端刻眼睛模子,另一头削尖,用来修饰雕花。施彩以锅烟黑或深综色做底,上描玫红、鲜黄、粉绿、白色花纹,对比十分强烈。
(六)淮阳泥塑
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为陈国传说是上古伏羲女娲结合,及女娲用泥造人的地方。至今淮阴泥塑中仍有形如“人祖”猴的作品。淮阳城北有座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民间举行太昊陵庙会。淮阳泥塑是庙会上引人注目的艺术品。人们将之作为辟凶、纳吉、求子的吉祥物。泥泥狗是淮阳泥塑中有特色的一种,其他的“草帽老虎”、“猴头燕尾”、“四不象”、“歪嘴斑鸠”、“甩尾连鱼”“猴骑猫”等,其造型多古拙神奇。现在淮阳县城东北的金庄、盛庄、陈楼等村庄,仍有许多艺人在做泥塑。
(七)高密泥塑
山东高密的民间泥塑玩具主要集中在姜庄镇东西的聂家庄和高家庄,因为大多数泥塑艺人姓聂,所以高密泥塑也叫做“聂家庄泥塑”或“聂家庄泥人”。到今天为止,高密聂家庄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明朝隆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土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然后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等到焰火放过以后,再当做玩具或装饰品摆设在家中。后来当地艺人们为了顺应民俗,开始制作泥娃娃、泥老虎。有民谣说道:“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这里泥塑的品种也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海戏金蟾”、“八仙”等传奇故事,并且把泥塑涂上各种颜色,显得生动活泼,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5 18:30
目录
概述
彩塑的起源与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