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观
建筑年代无考。原址上曾建有九鼎龙王庙。乾隆时,“久废,址存”。后村民在废址上建三圣宫。《光绪丽江府志》载:“三圣宫,在城西束河里”。调查中,有村民说三圣宫建于清光绪时期(1875-1908)。
九鼎龙潭,水从文寿山脚隙罅中溢出,积水成渊。潭水清澈晶莹,水草曼舞,游鱼逍遥;两岸樛木翳日,垂柳蓬茸;雪山倒映水中,清姿傲岸,意境无穷,是著名束河八景之一。
三圣宫由凉亭和一个精巧的四合院落组成。凉亭实为横跨于龙潭之上的一座风雨桥,东西而向,将龙潭一分为二,既是入宫通道,又是观景纳凉之所。四合院,在凉亭北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由正殿、两厢和水楼等建筑组成。
正殿坐西向东,单檐悬山顶,高约6米,穿斗式梁架。平面长方形,面阔3间,9.4米;进深4间,6.54米。前檐呈穹顶,无斗拱,彩绘斑斓。明间置六合门,中间两扇雕云龙纹,其余4扇雕梅花,工艺精湛细腻。
左右两厢建在水岸台地上,第二层与天井同处一个平面,院内一层,院外两层,皆悬山顶,面阔3间,7.10米;进深3间,5.95米;四合门,雕“四蝠闹寿”图。
水楼临池,平面长方形,歇山顶,面阔5间,13.4米;进深3间,5.62米,通高约10米。水楼上层西面下槛与天井平,三面回廊相通;地楼畔水,水环潭绕;凭栏俯仰,远可看郊野阡陌,近可戏水底游鱼。地楼北端,有12级垂带踏跺,通往正殿。
正殿塑有三像,左
孙膑,右
龙王,中为
观音,系1988年修葺时所塑。
三圣之中,祭拜孙膑,最有特色。行祭者,大多是
皮匠。皮匠平时路过庙门,都要进来叩拜祈福;最隆重的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三,这天是孙膑的诞辰日,束河、
大研古城及附近的皮匠,都要云集宫中,燃香祭拜;邻近经营皮具的商贾,也会前来烧香叩拜,借此机会,与同行聚在一起,谈论生意,香火一直很旺。
孙膑,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有《孙膑兵法》30卷遗世。两千多年来,“孙庞斗智”的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门下,两人学成后,效力于魏国,庞涓嫉贤妒能,设计怂恿魏王对孙膑施行了膑刑,割去了他的膝盖骨。后来孙膑历尽曲折,来到齐国,成为齐威王的军师。马陵之役,孙膑万箭齐发,庞涓身负重伤,拔剑自刎。
传说孙膑受刑后,为护伤腿,用兽皮制成了皮靴,成为中国制靴之第一人;孙膑还发明了使坚硬的兽皮变得柔软舒适的方法,开创了中国制革业的先河。他被尊为制靴业和制皮业的鼻祖,倍受皮匠们的尊从,纷纷为他立祠建庙。
束河皮革业由来已久,素有“皮革之乡”称誉。相传在明代开国之初的一次元霄节上,朱元璋御用的皮匠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靴形灯笼,被人诬告匠人借此隐喻马皇后大脚之丑。朱元璋大怒,将皮匠流放云南,其中部分匠人被木氏土司延纳,安置于束河,从此皮革业在束河落地生根,并日益兴旺起来。清民时期,束河从事皮革业的有300多户,日产皮鞋500余双,各种皮货行销西藏、四川、青海等地,有的商人甚至将束河的皮具销到了印度、尼泊尔等地。民间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民国三十一年(1942),束河皮匠村与
顾彼得的国际工合组织合作,通过贷款、集股合资开办过皮革合作社。
束河制皮业的兴盛,百姓不忘祭祀“祖师爷”孙膑。清光绪时,皮匠们在九鼎龙潭庙原址上,集资修建了三圣宫,内塑孙膑像,将孙膑的地位视与观音、龙王同样神圣。百年来香火不断,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民俗。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圣宫曾有修葺。水楼大梁上有“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三月三日 榖旦绅庶重修”字样。1952年后,香火逐渐冷清。1958年前后,曾办束河竹木加工厂于宫中,诸像被毁,祭拜孙膑之俗,渐渐淡出于世。“文革”后,又遭破坏。1983年重修。1985年11月28日,被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县政府投资修葺,重塑佛像,并设专人管理,香火重燃。2012年1月7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近景点
旅游信息
交通
束河古镇内步行即可到达。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