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前声若雷②,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③;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④。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⑤,
黑旗死仗难生还⑥!夷兵所恃惟枪炮⑦,人心合处
天心到⑧。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⑨,高者冈阜愁颠挤⑩。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11)。—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
郅支首(12)。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13)。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14)。
魏绛和戎且解忧(15),风人慷慨赋同仇(16)。如何全盛
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17)?
①这首诗写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是年5月27日,《
广州和约》签订,激起了广东人民的义愤。英军经过三元里时,又抢劫行凶,调戏妇女,三元里人民忍无可忍,联合附近一百零三乡群众对英军进行反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三元里抗英斗争。这首诗歌颂三元里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精神和爱国热情。
三元里,村名,在广州城北,距广州约五里。
④“妇女”二句:“逆夷由三元里过牛栏岗抢劫,予闻锣声不绝……不转眼间,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军威。”(
李福祥《三元里打仗日记》)
⑤夷:古代用以泛指西方的少数民族,也用以称外国人。这里指
英国侵略军。
⑩“高者”句:在高处的人又提心吊胆地怕掉下来。
冈阜,
山脊,
山坡。
颠挤,应作“颠□”。《尚书·微子》:“今尔无指告予,颠□,若之何其。”颠,头顶,引申为最高处;□,坠落。
(12)“一戈”二句:英军少校
毕霞等被刺死,悬首数日。《左传·文公十一年》:“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椿其喉以戈,杀之。”椿(chōng充),通“椿”,撞击。长狄,古代北狄的一种。悬郅支首,汉元帝时,
西城都护甘延寿及副校尉
陈汤等人,杀匈奴
郅支骨都侯单于,悬其首于蛮夷邸门。
车骑将军许嘉、右将军
王商以为“宜悬十日”(见《汉书·陈汤传》)。(13)歼厥渠魁:语出《尚书·胤征》。渠魁,首领。
(14)“不解”二句:英军龟缩
四方炮台,数万群众团团围住,正待全歼敌人时,英军派汉奸混出重围,带信恐吓清廷派往
广东的靖逆将军
奕山,奕山派广州知府
余保纯,用各种欺骗手段将村民驱散,英军得以解围。诗写此事。枯鱼,语出《庄子·外物》,困于涸辙中的鱼,此指英军。这句诗以枯鱼很快游入水的深处,喻敌人得以解围逃脱。
(15)“魏绛”句:指清政府投降派与敌人议和事。魏绛,即
魏庄子,春秋时
晋国大夫,力主与戎族和好,认为和戎有五利;意见为
晋悼公所采纳,与诸戎族订盟,从而保证了晋国国势的强盛。(事见《左传·襄公四年》)诗人这里是反用其事,谓与英议和只顾解眼前之忧,无益于国事,故才有下文“赋同仇”云云。
(16)风人:诗人。古代太史
陈诗以观民风,故称诗人为“风人”。同仇:《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里指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
(17)“如何”二句:斥责投降派在国家强盛的情况下,像北宋对待辽、金一样,每年输纳大量钱物,屈膝求和。金瓯,喻国家疆土完固。《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金缯,金银丝绢。岁币,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银两。按,1841年5月17日的《广州和约》议定:七日之内,向英国侵略军缴“广州赎城费”六百万元,赔偿英国商馆损失三十万元,清军退出广州城六十英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