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红军、
东北军、第十七路军联合抗日的
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建立起来了。三方互相信任,密切合作。当时许多人把这大好局面称为“三位一体”。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带动着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意愿和强烈的要求,也成为检验一个政党、集团、个人的试金石。在风云激荡之中,中国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人民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利益,坚决主张抗击日本帝国主义。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著名的《
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12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 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1月25日,
毛泽东、
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发出《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申明中共政治主张,表示愿意同正在陕北“围剿”红军的东北军首先停止作战,共同抗日。5月5日,在结束东征的回师通电中,中国共产党直接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主张。8月25日,中共中央又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提议组织国共两党共同反日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以 民族利益为重的光明磊落的行为,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很快成为一切爱国人士的共同主张,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 也使蒋介石及其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日益孤立,进而促进了国民党营垒内部的进一步分化。
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对当时在陕北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第十七路军做了大量的工作。
是国民党新军阀营垒中的地方实力派,为蒋介石所驱使“围剿”红军。
1935年9月,张学良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理总司令蒋介石的职务。从此开始,东北军以10万之众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红军的沉重打击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东北军就损失近三个师的兵力,两名师长阵亡,七名团长或阵亡或被俘,使张学良及其东北军官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杨虎城是陕西地方实力派的首脑,1930年后任第十七路军总指挥、
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并一度兼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0年至1933年)。杨虎城和第十 七路军在追随蒋介石打内战的过程中,也受到红军的沉重打击。1935年1月,他奉蒋介石之命,阻击红军北上。在短短半年之内,所属部队三个旅被击溃,实力 受到相当大的损失,他本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
蒋介石对待嫡系以外的杂牌军队总是伺机打击吞并。
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在陕甘“剿共”中打头阵,就包含着这种险恶用心。在张、杨部队遭到红军沉重打击后,蒋介石不仅毫无关切之意,反而乘机削弱他们。东北军一些部队番号被撤销,军饷减发,张学良大受奚落,杨虎城备受申斥。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张学良、杨虎城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张学良原本就与日本帝国主义有杀父之仇、夺地之恨,现又蒙受不抵抗之耻。他曾把抗日的希望寄托在蒋 介石身上,信奉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的说教,带着东北军“围剿”红军,结果损兵折将。在国事日非、民众抗日怒潮遍起的情况下,在红军的严厉打击下,在中 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召唤下,张学良认识到,如再继续攻打红军,实力势必消耗殆尽,更谈不上抗日,乃至打回东北去。
杨虎城出身贫寒,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他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具有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曾同共产党有过某些合作,共产党人魏野畴、 南汉宸等曾在杨部任过要职。九一八事变后,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杨虎城的爱国思想,1933年,当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热河省,华北危急、平津危急时,他曾向蒋介石要求将十七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当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察哈尔组织抗日同盟军时,杨虎城不仅声援,而且资助大批弹药。1936年绥东抗战,杨虎城又多次请缨杀敌。一次再次的爱国要求都被当局拒绝,引起了他极大的不满,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他也一直是反对的。尤其是进攻红军受到严重挫折 后,他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从保存自己的实力考虑,还是从抵御外侮着想,都不能再跟着蒋介石打内战了。
张学良和杨虎城从个人的坎坷经历中认识到,红军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有坚强的战斗力,是“围剿”不了的。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联共抗日,他们个人和他们的部队才会有新的出路,中华民族才有希望。于是,他们积极寻找中共地下党的关系,要求与共产党建立联系。
中共中央分析了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的处境和现状,认为争取两军共同抗日是完全可能的。争取东北军的工作,首先开始于教育释放东北军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高福源被红军俘虏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自愿担负起促成红军与东北军合作的重大使命,从1936年1月起,沟通了红军与东北军的联系。二三月间,中共中央派李克农两次到洛川,先后同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和张学良会谈,达成了局部停战协定。3月下旬,上海地下党委派刘鼎到西安,出任中共驻东北军代表。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肤施(延安)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在互不侵犯、互相帮助、共同抗日等问题上,达成初步协定。张学良还提出要争取蒋介石参加抗日的建议。这次会谈对张学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肤施会谈,使张学良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促成了红军与东北军化干戈为玉帛,为西北抗日大联合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肤施会谈后,中共中央为继续推动张学良走向抗日做了大量工作。10月 5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致书张学良,再次申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请他将这一主张转告蒋介石。这使张学良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 意,更加坚定了他联共抗日的信心。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对杨虎城和第十七路军也进行了积极的统战工作。争取杨虎城的工作是通过三方面进行的:一是中共北方局委派南汉宸负责,派
申伯纯、王世英 等去第十七路军;二是陕北中共中央直接派人,如汪锋于1935年12月持毛泽东的亲笔信前往西安,与杨会谈合作抗日;三是1936年4月,中共中央调当时在德国的、与杨虎城有世交的王炳南回国做杨虎城和十七路军的工作。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杨虎城完全接受中共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商定:红军与 第十七路军各守原防,互不侵犯;互派代表,密切联系;共同为抗日做准备工作。红军的秘密交通站、运输站也在第十七路军的掩护下建立起来。
与上层统战工作相配合,中共中央和红军官兵还在陕北前线对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进行了宣传教育工作。两军的官兵,特别是东北军的官兵,自九一八事变后,背井离乡,身受国破家亡之苦,早就厌倦内战,盼望收回失地,打回老家去。红军通过战地喊话、教育释放俘虏等方式,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扩大红军的影响。到1936年下半年,事实上双方已停止了战争,士兵经常一起联欢、看戏、互赠礼品。
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的争取工作是分别进行的,但也十分注意促进两军的团结,帮助消除彼此间的疑虑隔阂,揭露蒋介石制造谣言挑拨离间的阴谋活动。在联共抗日这个共同的政治方向下,两军关系逐渐改善,从原先存有疑虑、互相警戒演进到和平相处、相互信任。最后,张学良、杨虎城坦诚相见,一起商定了改造部队、整顿内部、共同对付蒋介石和准备抗日的做法。为了培养抗日力量,他们在西安城南王曲联合举办军官训练团。东北军还成立了学兵队和抗日同志会,杨虎城也把第十七路军原来的步兵训练班改为军官训练大队。在张学良、杨虎城的支持下,西安群众抗日运动也蓬勃开展起来。
这样,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红军、东北军、第十七路军联合抗日的
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建立起来了。三方互相信任,密切合作。当时许多人把这大好局面称为“三位一体”。西北大联合局面的形成,不仅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和具有伟大号召力,而且必然要对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