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此处有如月弓形地带,因为地当其冲,长江水流回旋湍急,长期冲洗着山身,形成山坡石壁,宛如参差玉笋,光滑无痕,而且犬牙交错,利于鱼类栖息,更是
石首河段中的特产鮰鮕(又名长吻鮠),生息繁衍的地方。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石首一景,宋代大诗人
黄庭坚曾慕名来游,写下了“山转江回万石湾,春风二月起波澜,旋涡凝写因生怒,碍石船流岂假安,万里欲流沧海大,一杯先补洞庭宽,冯夷奋建曾居此,借与图经试验看”的诗篇。
其实人们是根据其山石嶙峋的特征,叫它为万石湾。但对于万石湾的形成,至今流传着两个不同的故事。相传
唐代八大仙人溯江而上,来到楚望山停歇。他们看到山在水中,四周环水,百姓上山砍樵、种植,香客上山祈祷,极不方便,传听常有人涉水上山,被水流冲走。于是,他们站在石首山顶,各捡起一块石头,往山下水流处抛去,可不一会儿,长出了一条堤埂,使石首山与隔峡相峙的砚盘山(即现在水厂处)连结了起来,堵死了峡口,导水回旋,成了大回湾,即万石湾。从此楚望山(即东岳、
绣林、石首三个山峰)成了绣林古城傍江而立的北部屏幛,峡流地带被挽入城区,成为居民居住的地方,尤其是解除了江流直冲的威胁,使内陆九湖和广袤田野,得以减少洪涝的无穷之患。绣林地区的人们,一提起万石湾的筑成,无不啧啧赞颂八大仙人。这便是“万石湾”的第一种传说。
第二种传说是说在
宋朝时期,石首来了一位姓谢的县令,这位县令很有一点为民造福的思想,他到任不久,看到巍峨的楚望山立于江中,不仅老百姓到山上种植、采药,或垂吊昭烈夫人等不方便,尤其是南北隔出一条峡谷,每当汛期,江水滔滔流过,给百姓带来无穷灾害,他即决定筑一道城墙般的挡水堤,把石首山与砚盘山连接起来。后来他征集民工,在枯水季节移山填峡,终于修成了挡水堤,使峡谷变成了平地,流水被挡转去,回旋入江,此处成为月弓形的回湾,因堤是山石叠成,人们就叫这里做“万石湾”。后来人们在万石湾前立了一块碑,碑上刻下“万石壁垒,永固千秋”八个大字,并留下“万里岷江拍岸冲,横摧笑傲任从容”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