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草堂原为
邱氏书室,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广东省邱氏子弟到省城应试的居住处。中法战争后,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在此创办万木草堂。
历史沿革
万木草堂所在的
邱氏书室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康有为在广州大塘街的祖屋“云衢书屋”正式开讲,梁启超与友人陈千秋拜入康有为门下,成为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和得力助手。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梁、陈二人的建议下,康有为将书屋迁至长兴里拐角处的邱氏书室,这里绿树成荫,环境清幽。取培植万木、培养栋梁之材的含义,康有为将书室命名为“万木草堂”,并定下了“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的办学宗旨。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又因弟子渐增,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逃亡日本,万木草堂被清政府查封。
建筑格局
邱氏书室,坐西向东,为三间三进、两天井、
硬山顶的祠堂式建筑,是河南
洛阳西部地区建筑与岭南建筑的结合体。面阔三间15.8米,深三进35.3米,面积约为663平方米。进深三间约5米共十二架。中堂面阔三间,进深约三间8.5米共十五架,石檐柱,木
金柱,穿斗式梁架。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约9米共十八架,
前带两廊。
万木草堂是中国近代维新派创办的著名学堂,古味十足。其建筑材料以青砖、麻石和杉木为主,保持了原来的风格。草堂主要分为讲堂、“书藏”、康有为休憩室3个部分。讲堂是康有为开堂讲学的地方,重修后模拟了当年书堂的场景;模拟的“书藏”内有几排书柜、书桌,墙上还挂着一幅古画,室内有一张办公桌和一张大床。
文物遗存
邱氏书室头门面阔三间15.8米,门额上刻有“邱氏书室”四字,碌灰筒瓦,两边保留有部分
灰塑,
青砖墙石脚,
砖木结构。
历史文化
相关制度
万木草堂的招生没有年龄、职业的限制,也不需经过考试。投奔康门之下的学生,有其他书院慕名转来的,也有经亲戚朋友介绍过来的;有科举及第的举人,也有担任知县的朝廷命官。康有为之收徒,必先经过交谈,以察其志向。梁启超说:“先生初接见一学者,必以严重迅厉之语,大棒大喝,打破其顽旧卑劣之根性,以故学者或不能受,一见便退;其能受者,终身奉之,不变塞焉。先生之多得得力弟子,盖在于是。”
万木草堂学生管理实行学长制,选用优秀学生在学生中负指导之责,并分工管理一项工作。例如“博文科学长”,负责协助教授及分校功课;“约礼科学长”,劝勉品行纠检威仪;“干城科学长”,督率体操。另设“书器库监督”,管理图书仪器。
相关人物
清嘉庆九年(1804年)
增城举人邱觉黉倡议,经广东十府十州八十
邱姓宗亲决议,由
增城县、
阳山县、
乳源县、
平远县、
博罗县、
河源县、
大埔县、
镇平县、
从化县、
花县等十二丘(邱)氏族人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集资创办邱氏书室。因
广府邱氏多为河南邱氏分支,故以河南堂为堂号。
中法战争后,
康有为为了宣传其
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租借“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了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
改良主义思想,开展政治活动,成为
戊戌变法策源地。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万木草堂迁至卫边街的
邝氏宗祠(今
广卫路附近)。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来学者众,遂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今文明路
广州市第一
工人文化宫内)。习惯上,人们将
康有为在这三址所办的学堂统称为“万木草堂”。
康有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少淹博旧籍,并读过一些家藏的西方书籍,从小就立有远大的志向。十九岁时师从当时名儒
朱次琦于
礼山草堂,苦读三年。后来历游香港、上海,接触到大量的西书,自称“新识深思,妙悟精理,俯读仰思,日新大进。”(《
康南海自编年谱》)面对民族的深刻危机,他萌发了学习西方之长,实行维新变革,挽救民族危机的维新变革的思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康有为以布衣之身毅然进京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不但没有任何结果,反而遭人讥讽。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他举家迁往广州,并开始讲学。由于他以布衣上书的名气很大,致使当时正在学海堂书院读书的
陈千秋、
梁启超等人纷纷前来请益,并为他的学识所折服,愿为弟子。这时,青年学子也慕名闻风而来,
康有为应陈、梁之请,便租赁
长兴里邱氏书室,正式开办学舍,创建万木草堂。
文化活动
邱氏书室内有万木草堂复原陈列和康梁文化展览,并每周举办系列讲座,宣传传统文化、康梁文化、炎黄文化、广府文化等。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万木草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8-0668-5-152)。
旅游信息
地址
交通
地铁一号线农讲所站A出口;27路 ; 102路 ; 107路 ; 108路 ; 191路 ; 215路 ; 215路长线 ; 233路 ; 243路 ; 833路 ; 高峰快线52路中山五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