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一个已婚人士在七年后对自己的婚姻感到不满意,并正在考虑与另一个人发生性关系,它最早来源于1955年的一部国外同名影片《七年之痒》。
科学解释
人的细胞平均七年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其实这是一个累计的年限,人体的细胞更换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逐一完成的。“七年之痒”一般是指人们爱情或婚姻生活到了第七年可能会因爱情或婚姻生活的平淡规律,而感到无聊乏味,到达
倦怠期,要经历一次危机考验。
爱情其实是由于相关的人和事物促使脑里产生大量
爱情激素导致的结果,它是一些
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
信息传递,它与
遗传基因、生活方式、外界刺激都有一定关系;当大脑分泌出另一些神经传导物质
婚姻激素时,它可让人感到愉悦,并认为是对方带来的
幸福感,控制爱情忠诚度,从而使二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姻激素与爱情激素会相互补充,可两者不会一直保持,每当人的大脑倦怠时它们即会减少或消失,这段时间大约是七年左右,之后人可能会对这段爱情产生否定,寻找新的“刺激”,这即是“七年之痒”的缘由。而人是高级智慧生物,与其它动物截然不同,若二人以智慧去面对这一阶段,也懂得经营婚姻,一旦度过后则会使爱情升华为亲情,这种相濡以沫之情则不会使爱情消失。切记,无论如何面对每一场恋爱都要认真对待,真爱与否唯有用心体会才能发现,也许多数人一生也无法遇到真爱或与之走到一起,可即便不是真爱能与你共度一生的人也实属不易啊!
误解之处
一些人认为七年之痒除了精神上的,还有生理上的——人体的细胞不断死亡和更新,而每7年累计全部更新一次。细胞是有
记忆力的,遇到开心或者难过的事情,它们会默默记下,成为细胞的记忆,如果同样的情绪再次出现,细胞会接收到,而持续下去,人体的细胞其实一直处于新陈代谢当中,一般它们要7年的时间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反应不再出现的话,那么7年后,没有一个细胞会记得,如此可能细胞中对当初的爱已经完全失去,故才称七年之痒。其实,人类细胞更替乃正常的新陈代谢现象,这与人的感情无关,人的
脑细胞与脊柱等重要部位是不会更换的,故而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造成因素
一、家庭生命周期的影响
“倒U型”的离婚风险函数可能反映了家庭生命周期,特别是子女因素对离婚风险的影响。
从结婚到生育第一个子女之前是婚姻的蜜月期,婚姻质量较高,离婚风险较小。但孩子的出生会打破夫妻间的二人世界,夫妻需要做大量的调适以适应新的角色,且子女数量越多,调适的程度和难度也越大。孩子出生以后,夫妻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照顾小孩,用在相互之间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这会导致婚姻质量的下降和离婚风险的上升。不过,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子女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养育子女所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则逐渐下降。子女成年以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夫妻又可以重回二人世界,婚姻满意度提高,离婚风险则降低。
一些研究发现,生育子女以后,夫妻的离婚风险会显著降低,且子女数量越多离婚的可能性越小
另一些实证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子女更有利于婚姻的稳定。因为照顾年幼子女需要耗费父母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夫妻之间通过分工合作会更有效率。不仅如此,人们更可能相信,离婚对年幼子女的伤害更大,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夫妻更加不愿在子女年幼时离婚。
二.婚姻稳定性的自然演化
夫妻结婚以后,蜜月期内的婚姻满意度较高,离婚的风险较小。但随着婚姻持续时间的推移,婚姻满意度和婚姻质量都会逐渐降低。一方面是因为激情的消退,另一方面是因为矛盾的积累,婚姻的吸引力会逐步下降。根据莱温格提出的替代选择假说(1976),婚姻的吸引力是决定婚姻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当婚姻的吸引力下降,而替代选择出现时,离婚的可能性就会显著增加。
不过,婚姻满意度下降和离婚风险上升的趋势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婚姻持续的时间越长,当事人在婚姻关系上投人的个人资源就越多,因婚姻解体遭受的损失也就越大。在贝克尔等人(1977)看来,婚姻持续时间是当事人投人的沉没成本(sunk cost),因此,持续越久的婚姻,越不可能以离婚而告终。
简而言之,。这一理论得到了一些经验研究的支持。例如,对美国夫妻的描述性研究发现,婚姻满意度和婚姻质量都随结婚时间的推移先下降后上升。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刻画的是婚姻满意度和婚姻质量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动态变化,没有纳人子女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除此之外,也没有考虑将要介绍的第三种理论,即总体异质性的影响。
三.总体异质性
如果承认总体异质性,则每对夫妻的离婚风险都是不同的;且离婚夫妻只占总体中很小的一个部分。金沃泊和雅辛认为,至少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子总体:①对子总体1,离婚永远不会发生,即h1(t)=0;②对子总体2,离婚发生的风险率随婚姻持续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可将之表示为时间的线性函数,即h2(t)=b×t。
。
四.其他因素
婚姻和家庭功能的变化、性别平权意识的觉醒、婚姻法的改革、个体主义(“爱自己”)思潮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宣传等等,这些都促使更多人重新审视当下婚姻状态。在激情消退后,由“夫妻之爱”向“夫妻之义”的转型依然成为多数人的婚姻困境,并进一步演化为“七年之痒”的俗称,在“没办法”“多体谅”“别焦虑”的芸芸说法中继续成为“理应如此”的借口。
避免策略
婚前预防
那么,很自然地,心理学家们就提出了避免“七年之痒”的一些策略:婚前预防。
据部门统计,出现问题的婚姻中,当初草率结合的比例很大。在恋爱的时候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如果可能的话多听听周围朋友的意见,如果能够得到婚姻专家的指导就会使婚姻增加理性的成分。澄清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念,用理性的目光对待未来的婚姻生活。
奉献理念
不要挑剔对方,不要希冀重新塑造对方。而应常常自问:“我能够给对方带来什么——无忧的物质生活?充实的精神食粮?
安全感、幸福感?日常生活中发自内心地为对方做些什么,哪怕是最小的事情,一个拥抱,一个笑容,一个亲吻,让对方体会到温情。
留下空间
许多婚姻在束缚与反束缚中走向灭亡,于是许多人提出要给对方留有空间。其实应该先给自己留有空间,在婚外保持正常的朋友圈子,不要将婚姻作为自己的
精神寄托。在交往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不断调整自己,适应婚姻。
调整期待
过高的期待会与现实形成反差,造成双方的压力。配偶不一定是你结识的异性中最好的最优秀的,但可能是最适合你的,这就足够了。
婚姻不是简单的七年之痒,其实许多婚姻,
婚龄达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在彰显个性的时代,谁都不愿再委屈自己,离婚呈现新的特点:婚龄越来越短,
离婚率越来越高。其实,每个人就像一本书,再好的书,读第一遍时的激动、新鲜和悬念在以后读时都会淡化,自己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使人常读常新。用自己的智慧去营造爱的氛围,将婚姻进行到底。
婚姻的
危险期,借用一个无从考证的期限,描述感情世界“热恋—婚姻—无趣—疲惫—逃离”的心态轨迹。婚姻是一种进入,进入意味着获得,体味着失去。当有情人牵手婚礼殿堂,面对的应是——从此有了家,有了固定的另一半,彼此能否共同迎接逐渐趋于平淡甚至是日复一日的生活呢?又有多少人能熬过七年之痒。能不能靠着创意让七年之内不那么平淡,而顺利通过七年之痒的极限?这倒是个好问题。
相关资料
爱恋与激情能坚持多久
几十年来,人们围绕“七年之痒”是否存在进行了大量的
调查研究。最早的相关资料见于50年前金西的性学报告,即在2000名已婚男子中,有40%的人声称他们在第一次婚姻中便开始寻求
婚外性关系,其中大部分人发生在婚后前五年,与此同时有20%的已婚女性承认有婚外
性关系,其中半数是在婚后第七年之前。另外,在
联合国的一份涉及62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
统计年鉴显示,结婚的第四年是离婚的
高峰期。
一份由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某大学进行的调查,共访问了4000对夫妇并跟踪了20年之久,结果显示:婚后14年才是夫妻或情侣感情生活的重要关口,不少男女是在共同生活了14年后分道扬镳的。至于那些成功度过“十四年之痒”的夫妻,他们之中也有不少人曾经想到过离婚,只不过因为子女、经济等问题以及对婚姻的责任感,才使他们留在了婚姻生活中。
纵观这些调查资料,到底是四年之痒、七年之痒还是十四年之痒并无定论,大部分
研究资料比较认同的是随着婚姻生活的延续,特别是对那些过着单调、乏味夫妻生活的人来说,对现有婚姻生活特别是性生活失去兴趣和激情乃至感到厌倦的情况,似乎会或迟或早地到来。而这种感情变化是婚姻的大敌,有可能给人们的婚姻生活带来严重危机,使夫妻精心构筑的爱情大厦顷刻间坍塌。而这种情况,也许正是七年之痒这种婚姻概念或婚姻现象所包含的真正意义。
婚姻中的厌倦之情缘何而来
那么,人们(起码是相当一部分人)何以会对原本充满甜情蜜意、浪漫温馨的婚姻生活心生厌倦呢?又何以厮守在自己的爱人身边却又见异思迁,甚至寂寞难耐而蠢蠢欲动呢?过去对这个问题可能只有一个答案,即归结于人的
思想品质。虽然在对待
婚姻问题的态度上,有一些朝三暮四、喜新厌旧者不乏品质不良甚至生活堕落者,但如果把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婚姻现象统统归结为人的思想品质则是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其实这种比较普遍的
社会问题,早已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婚姻学家、心理学家、性学家甚至
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开阔了视野。
现今许多婚姻学家、心理学家认为,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朝夕相处,彼此之间的接触越来越真实、全面、细致,
神秘感逐渐消失,加之一系列生存问题接踵而至,人们疲于应付诸如社会、人际、职场、家庭和子女等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会使日常的夫妻生活变得平淡无奇而黯然失色。原本可能是新奇浪漫、如醉如痴的性生活,也会因长年坚持同一位置、同一姿势和同一动作而变得单调、乏味,变成了例行公事,甚至成了一种义务和负担。而所有这些在长期婚姻生活中出现的情况,都可导致夫妻感情淡化,使
婚姻关系面临潜在的危机。
有些著述者认为,所谓七年之痒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说,无论
巧克力冰淇淋的味道有多么好,
紫丁香花开得有多么香,风景区的山水多么美,我们最终对它还是会失去强烈的兴趣而变得淡漠。他们还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娘手指上戴上了漂亮的
婚戒,在婚礼后的头几个星期,她会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婚戒的存在,不停地看着它、转动着它,意识到它是戴在自己的手指上。可是,一点一点地她会变得没有感觉,最后甚至感觉不到那个婚戒还戴在自己的手指上。而人
对爱与性的感受往往也会如此,即随着时间的流逝使一切都变得习以为常,变得迟钝麻木。
有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资料面世。美国某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在
生物界中所有的雌性个体都担负着保存和延续物种的重要使命,这使得他们倾向于从雄性那里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雄性个体的基因,因为只有这样产生的后代才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存活。他们认为,对于女性来说,七年之痒已作为一种程序编进了女性的基因,而这完全是
生物进化的结果。另一份研究资料说,两性在爱恋时在其脑干会产生一种叫做
苯异丙胺的化学物质,这是一种神经兴奋剂,它能使人变得眷恋多情、热烈冲动,可在一次爱恋中苯异丙胺的分泌会越来越少,而一般可延续四年之久。
俄罗斯性学家发表文章认为,在两性亲昵过程中,女性的
性器官可产生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而对男性的
性能力有兴奋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这种化学物质的
敏感性会逐渐降低,这可能成为一些男性见异思迁的原因。这种说法还未完全得到证实。
在全球自然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英国
利兹大学研究人员的新发现:他们对
红原鸡的
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新伴侣能够激起雄性红原鸡的性欲,同时也能使其体内的精子量增加,而雄鸡在与同一只雌鸡交配时,排精量几乎是逐次递减的。在与同一只雌鸡交配大约20次后,雄鸡便性欲全无并不再排精。但是如果一只陌生的雌鸡出现,雄鸡的性欲又会油然而生。显然,这项研究显示,更换新配偶似乎是生物的一种本能。
百年恩爱 事在人为
这些围绕七年之痒的调查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得到证实,所有这些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在于提醒我们要倍加珍惜正在拥有的婚姻和感情,让两人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和幸福,而绝不能成为喜新厌旧乃至婚外性关系合法化的理由。这是由于人通过主观意识是能够控制自己的
本能行为的,这也就是人在饥饿时为什么不会盲目地扑向食物,人也不会随随便便地奔向任何一个性目标,由于人毕竟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
高等动物。因此,若问我们能够战胜所谓的四年之痒、七年之痒乃至十四年之痒,把婚姻、爱情其中也包括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的性爱长久地坚持下去吗?答案只有一个,即是一切事在人为。
事实证明,在人生的婚姻之旅上,只要夫妻双方爱心长存,相濡以沫,时时、处处、事事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加强交流,不断沟通,互相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在性生活中勇于创新,不断尝试,不断地增添新意,使夫妻关系常温常新,就能为我们的婚姻生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我们并肩携手沿着漫漫的爱情之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