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灯
中国民间舞蹈
七巧灯是运用道具表演的一种传统灯类舞蹈。它的表演独具风,丰富多样,传统节目中有八个金童手执云灯,组成各种图案,突然,飞来七位骑着仙鹤、凤凰、麒麟、独角龙、老虎、狮子、金钱豹等奇禽异兽的仙女们,翩翩起舞,顿时,天上人间,花团锦簇,灯火相映,歌舞升平。它是临猗县太范村独有的民间舞蹈,以7盏灯巧妙地构成各种象形图案来表情达意。它的种类丰富,如八仙七巧灯、景县的七巧灯、栾城七巧灯、新沂七巧灯等。
起源
它的起源有两种传说:其一说是由天上的巧娘——织女点化而来,与当地农历七月七日的乞巧节有关;其二说是由民间巧拼木板的游戏演变而来。据说清同治年间太范村贡生何桂芳到外地探望亲友,带回一种用7块硬纸片拼凑人形、动物、房舍、家具及果品的智力游戏,他能摆出300多种图案。民国元年(1912)元宵节时,他仿照纸片的形状扩大其面积,制做了7盏彩灯,着7人各执一盏,在他的指挥下摆出各种图案,称为七巧灯,后来其子何毓芝改进灯的结构,还根据所摆物件形态编写了唱词,并改由7个姑娘表演。她们头梳长辫,鬓插红花,轻妆淡抹,上穿红绸大襟袄,下着红彩裤,腰系黑围裙。先在表演区中央用灯拼一正方形,继而在打击乐伴奏下,迈着轻盈的碎步,变换队形,然后至表演区中心摆象形图案,摆好后锣鼓停止,表演者用地方秧歌调唱出所摆物件的含意。这样摆一个图案唱一段歌词,依次循环。它的图形有“茅庵”、“令箭”、“莲花台”、“草船”、“扫花人”、“鸳鸯”、“乌纱帽”、“酒杯”、“寿桃”、“魁文阁”、“红缨帽”、“笔架”“银抢头”、“雄鹰”等20多种。
习俗
在中国广大地区都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这一天,以燃灯、观灯、玩灯为其特色。灯节来源于原始祭祀。人类早期对火十分崇拜,认为火能带来吉祥和欢乐,火能驱邪消灾。宗教兴起后对火和上元节又有各种说法。道教说节届上元,九天赐福;佛教说燃灯千盏意味着佛光普照。所以,久而久之,元宵节玩灯成了十分盛大的活动。元宵节上的灯舞,璀璨夺目,奇巧多姿。从内容上看有模拟动物形象的龙灯、鱼灯、蚌灯、鹤灯、狮子灯、虾灯等;有模拟花卉的如荷花灯、花篮灯、菊花灯等;有其他形式的船灯、车灯、云灯、绣球、七巧灯等。从形式上看有持灯而舞(灯上有把,舞者执把而舞),如字灯、云灯;有提灯而舞(手持细棍,棍前垂吊着燃灯);有举灯而舞(体形较大,模拟动物形象,多由男子操作),如龙灯、狮灯;有盘灯而舞(将灯系在身上起舞),如荷花灯、车灯;有顶灯而舞(女子头顶碗盏,内燃红烛,外罩花环),如甘肃“顶灯”;还有甩球灯而舞(用长约50厘米的绳系住一盏球形灯彩,舞者手执另一端甩动),如福建的“甩球灯”。由于各种灯舞凝集了人民的审美情趣,寄寓着群众的美好愿望,所以,这种民俗经久不衰,灯之舞也得到不断发展。
八仙七巧灯
八仙七巧灯是流传于宁晋县的一种民间灯舞。它以灯为主要道具,由“八仙人”和“七巧灯”两部分组合而成,多在夜间表演,常和其他民间花会联合演出。八仙七巧灯灯会,一般由29人左右组成。即:持灯者7人,扮“八仙”者16人,乐队4人(堂鼓1人、大锣1人,钹1人,手锣1人),放烟火者1人,打旗者1人。出会时,由打三角旗的会首引路,持七巧灯的7人组成牌楼随后,8名“仙人”一手提灯,一手持各自的宝物,随着锣鼓的节奏,边扭边走。后边是“狮子”、“龙”、“海螺”等花会组织。表演时,八仙七巧灯大都和“狮子”、“灯龙”合演,自己单独演出的时候较少。每到一宽阔处,“七巧灯”组成的牌楼图形占居演出场地的中心,“狮子”舞会的两头雄狮蹲在牌楼两侧,烟火起处,“龙灯”花会中的持珠者挥舞而出,宝珠引处,龙头探出,放烟火者即用火扇燃放烟火,但见火光闪出,龙头起舞,随即又缩回牌楼之内,如此三四次后,火龙即腾跃而出,盘旋起舞,貌似真龙。接着是“八仙”、“海螺”等由牌楼下相继而出,场面显得极其生动、热闹。当所有花会全部出场之后,两只雄狮才开始表演。这些热闹、红火的场面结束后,八仙七巧灯便开始表演。“八仙人”的“底座”,多是20-30岁左右的男性演员,而扮演八仙的则以10周岁左右的儿童为宜。这是与该舞的特定形式分不开的,因两层人表演之,则要求驮八仙者年富力强,而被驮者年少体轻。“七巧灯”的舞蹈特点则与之相反,持灯者多用细碎轻快的“台步”、“跑场”来组织图形,每组成一图形,七人则绕场一周,让围观群众都能看到。所组图形千变万化,常见的有鸟、鱼、荷花、船、桥等以及人的各种劳动姿势,生动地反映人民生活。当“七巧灯”组成牌楼时,“八仙人”即用“蹲步”由牌楼下边舞边出。“八仙”自报姓名后,配以烟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持灯者组成“五行山”时,“八仙”则立于山凹之处,火光闪处,烟火升腾,好像云雾中的“八仙”俯瞰人间的灯火盛会一般。“八仙人’和“七巧灯”的基本步子、动作和风格虽然迥异,但民间艺人却巧妙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既形成了鲜明对比,又形成了一个完美、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八仙七巧灯,突出了一个“巧”字;而矫健有力做“八仙人”部分突出了一个虽拙实巧的“拙”字,两部分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传统艺术风格。
景县的七巧灯
衡水东部的景县,元宵节要挂灯笼,放焰火,在村内村外“散灯”,儿童手提花色灯笼在街上嬉戏玩耍。此外,在县城还有放七巧灯的习俗。七巧灯是一种街头灯歌艺术,相传清末由景州人马腊从福建学会带入本县。每逢元宵节演出,这种来自江南的民间艺术为北国的元宵节增添了无限情趣。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七巧灯灯歌艺术几尽失传。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景县文化部门对这一古老艺术进行挖掘整理,使它重新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七巧灯全套彩灯分六类,48盏。表演时,以七巧板组灯为主题,以虚幻的仙境为背景,云灯作屏障,栩栩如生的鸟兽灯、荷花灯作点缀,在此基础上以曲牌伴奏演唱江南昆曲。灯光闪烁、歌声婉转、舞姿美轮美奂,七巧灯变幻出上百种色彩斑斓的图案,让人目不暇接。
栾城七巧灯
“正月十五进了城,姐妹了二人逛花灯,通红的蔓莆灯,带缨的萝卜灯,弓腰的虾米灯,亮盖的蛤蜊灯,溜圆的西瓜灯,张嘴的鲤鱼灯,八条腿的螃蟹灯,空中悬的大云灯,手里拿的大提灯。”这首河北民歌《大逛灯》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两个农村姑娘元宵节进城看花灯的情景。其中提到的“七巧灯”的冀中一带城镇农村灯会中常见的,以栾城县和景县的“七巧灯”最佳。“七巧灯”是运用道具表演的灯类民间舞蹈之一。它的表演独具风采,传统节目中有8个金童子执云灯,组成各种图案。突然,从空中飞来七位骑着仙鹤、凤凰、麒麟、独角龙、老虎、狮子、金钱豹等奇禽异兽的仙女,翩翩起舞,顿时,天上人间,花团锦簇,灯火相映,歌舞升平,共庆元宵佳节。元宵节逛灯是中国人民古代传统的年俗,据考,灯节办灯会和演灯舞起源于秦朝(公元前221-20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出宫看灯会观灯舞,与民同乐,以后逐渐形成民俗。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灯不演戏则灯意不酣,然而舞队鼓吹则灯然不发”之说(《陶庵梦忆》),这说明了元宵节逛灯会和看灯类舞蹈的不可缺少的。栾城县文化馆经过加工整理的《七巧灯》,主要反映农村实现改革开放之后,广大农民在党的勤劳致富奔小康精神鼓舞下崭新的精神风貌。它描绘8个农家少女手持16盏荷花灯,在优美抒情的民歌伴唱中,迈着婀娜多姿的舞步鱼贯而出,她们手持荷花灯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千变万化;时而在一条“红鲤鱼”周围翩翩起舞,时而又在一条“打渔小船”附近追逐嬉戏。轻盈柔美的舞姿、又表现出她们丰收后的喜悦情怀。那些活灵活现的“红鲤鱼”、“武昌鱼”,是她们独出心裁的创造。用七块三角形和菱形的彩灯在天幕上组成的艺术造型、音乐与舞蹈以及彩灯造型纺织在一起,仿佛把人们从冰冻雪封的北国严冬带入了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的水上江南。看了他们自编自演的民间艺术《七巧灯》,使人更爱民间艺术了。
然而舞队鼓吹则灯然不发之说(《陶庵梦忆》),这说明了元宵节逛灯会和看灯类舞蹈的不可缺少的。栾城县文化馆经过加工整理的《七巧灯》,主要反映农村实现改革开放之后,广大农民在党的勤劳致富奔小康精神鼓舞下崭新的精神风貌。它描绘8个农家少女手持16盏荷花灯,在优美抒情的民歌伴唱中,迈着婀娜多姿的舞步鱼贯而出,她们手持荷花灯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千变万化;时而在一条“红鲤鱼”周围翩翩起舞,时而又在一条“打渔小船”附近追逐嬉戏。轻盈柔美的舞姿、又表现出她们丰收后的喜悦情怀。那些活灵活现的“红鲤鱼”、“武昌鱼”,是她们独出心裁的创造。用七块三角形和菱形的彩灯在天幕上组成的艺术造型、音乐与舞蹈以及彩灯造型纺织在一起,仿佛把人们从冰冻雪封的北国严冬带入了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的水上江南。看了他们自编自演的民间艺术《七巧灯》,使人更爱民间艺术了。
新沂七巧灯
新沂民间有个传统的老习惯--年关玩乡会。这是一次民间文艺的汇演。从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的花灯节,每天晚上接连不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七巧灯”。“七巧灯”是用立体几何式不同形状的七个灯具,由七名儿童拿着,边唱边舞并用它摆成“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和一些有趣的图形,如一字金、二字方、三座山、四字塔、五华顶、六字形、七星剑、八字平、九字盅、清云桥、粽子皮、石碑高等图形,那些形似、神似图形的意境总能赢得观众的青睐和喝彩。这里包含着人文的理念,集知识性、智慧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确实是一项让你既能健康体魄,又能愉悦身心的一项有益的文艺活动,在众多的花灯面前它独树一帜,无愧是民间舞蹈中的奇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在江苏仅新沂有此舞蹈,而在全国估计也是屈指可数的。“七巧灯”已被收入《中华舞蹈志》和《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七巧灯”是用当地的秫秸扎制而成,角度大小都有严格的要求,否则拼字拼图就会走形,它有两个大三角、三个小三角、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外裱红纸,内置蜡烛,在夜晚点起来熠熠生辉,鲜明醒目。“七巧灯舞”是一项农民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它的歌词传播着历史知识、生活知识和时事动态。如:《廿四节令歌》中的词“唱花名”,每月一种花:
立春雨水月光华,
阳光普照千万家。
黎明庆贺太平年,
正月先开迎春花。
哎咳哟,哎咳哟,
正月先开迎春花。
芒种夏至天气炎,
农夫挥镰登麦田。
雄黄浸酒端阳饮,
五月石榴开满园。
哎咳哟,哎咳哟,
中国非物质文化的瑰宝是如何深受人们的欢迎,每到一处热情接待看个不够,何以如此呢。因为它反映了农民自己的心声和愿望。
传承意义
景县文化馆农民歌舞队演出的七巧灯,把广场表演的灯舞,搬上了舞台,并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八个美丽的农村少女,手持十六盏荷花灯,在优美抒情的民歌伴唱声中,迈着婀娜多姿的舞步鱼贯而出,一会儿在一条“红鲤鱼”周围蹁跹起舞,一会儿又在“打渔小船”附近追逐嬉戏。轻盈柔美的舞姿,质朴动情的歌唱,浑然一体,表现了喜庆丰收的幸福心情。那栩栩如生的“红鲤鱼”和“小渔船”,是由七个姑娘用七块角形和菱形的彩灯组成的活动图案,在歌舞声中不断变化队形,组成各种美丽的画面,既继承了传统的灯舞艺术,又发展和提高了它的表演艺术水平,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用灯表现生活的美,运用灯舞造型表现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是河北灯舞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人们不仅看到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的民间灯舞,而且还看到了许多经过加工创作的新灯舞,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赢得了群众的赞赏,为绚丽多姿的河北民间舞蹈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七巧灯舞》也是穿插在乡会中间演出的。演出时七个跳舞的人分别拿着可以拼成七巧的灯。在锣鼓伴奏下入场,每绕场一周,锣鼓停,开始唱词;唱完,锣鼓又起,再绕场一周,开始将灯摆成一个字。这样一次次进行,或摆出一句话,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或组成一个图案,如“石碑高”、“四节塔”。字和灯的巧妙组合,是七巧灯的特色。但是新沂人并因此而满足,他们跟随时代的步伐,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当代意识,逐渐发展起反映时代风貌和家乡巨变的现代歌舞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17:41
目录
概述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