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枫泾丁蹄是
上海地区的特色传统
名菜。上海枫泾丁选用猪后蹄为主料,佐以
绍酒,
冰糖,
桂皮,
丁香等辅料烹制而成。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成品具有冷吃“香”,蒸熟后吃“糯”的独特味道,色泽红亮,卤汁浓厚,肉质肥嫩,负有盛誉。
菜品历史
它与镇江“肴肉”,无锡的“无锡肉骨头”一样享有盛名。
枫泾丁蹄品种分为全蹄、半蹄、蹄筋3种。全蹄净重1.4市斤,半蹄0.7市 斤、蹄筋0.18市斤。
历史文化
1、“枫泾”是
上海金山区的一个小镇,原名“白牛村”。相传宋代有个姓陈的进士,曾任山阴县令,后被罢官,隐居于此,自号“白中居士”。因他一生清风亮节,死后人们将白牛村改名为“清风径”,继而又称为“枫泾”。
2、“枫径丁蹄”与该镇“丁义兴酒店”有关。公元1852年(清咸丰二年),有姓丁的兄弟两人在这镇的张家桥地方开设了一家名叫“丁义兴”的酒店,生意一般尚可,但不能满足丁氏兄弟做大生意、赚大钱的欲望。为了进一步打开局面,扩大营业,丁氏兄弟就把主意打在枫径猪蹄上。枫径猪是著名的太湖良种,它细皮白肉,肥瘦适中,骨细肉嫩,一煮就熟。丁氏兄弟就取其后蹄,烹制时用嘉善姚福顺三套特晒酱油、
绍兴老窖花雕、
苏州桂圆斋冰糖,以及适量的丁香、桂皮和生姜等原料,经柴火三文三旺后,以温火焖煮而成。熟后外形完整,色泽暗红光亮,热吃酥而不烂,冷吃喷香可口,肉质细嫩,汤质浓而不腻,十分可口,久吃不厌,故很受欢迎,人们称为“丁蹄”。 丁蹄。即“丁义兴”熟食店特制的“红烧猪蹄”。因店主姓丁,故名曰“丁蹄”。
所属菜系
枫泾丁蹄所属菜系:
沪菜,淞沪风味,以上海菜为代表,上海菜,习惯叫,“本邦菜”,是从农家便饭便菜发展而来,比较朴素实惠,以红烧、生偏见长,口味较重,善浓油赤酱,颇有家常风味。上海菜原以红烧、生偏见长。后来,吸取了无锡、苏州、宁波等地方菜的特点,参照上述十六帮别的烹调技术,兼及西菜、西点之法,使花色品种有了很大的发展。菜肴风味的基本特点:汤卤醇厚,浓油赤酱,糖重色艳,咸淡适口。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名菜如“红烧蛔鱼”,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泽红亮,卤汁浓厚,肉质肥嫩,负有盛誉。
“糟钵头”则是上海本地菜善于在烹调中加“糟”的代表,把陈年香糟加工复制成糟卤,在烧制中加入,使菜肴糟香扑鼻,鲜味浓郁。“生煸草头”,摘梗留叶,重油烹酒,柔软鲜嫩,蔚成一格。而各地方风味的菜肴也逐步适应上海的特点,发生了不同的变革,如川菜从重辣转向轻辣,锡菜从重甜改为轻甜,还有不少菜馆吸取外地菜之长。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改革了烹调方法,上海菜达到了品种多样,别具一格,形成了上海菜的独特风味。
所需食材
猪后蹄,优质
酱油,
绍酒,
冰糖,
桂皮,
丁香,
味精,
葱,
姜。
制作方法
枫泾丁蹄采用当地土种肉猪(枫泾猪)四蹄为原料,前后要经过蹄形整修、焯水、拔毛、文火焖煮、加佐料、出骨等8道工序,道道工序一丝不茍。
1、将枫泾猪蹄膀(猪肘)去净茸毛,刮洗干净,抽掉管骨,经开水焯去污血,修整齐;
2、将猪蹄膀码入锅内,倒入水或老卤,加入
酱油、
冰糖、
黄酒、
丁香、
桂皮、
姜片,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焖煮,俗称“三文三旺,以文为主”,使猪蹄外酥内熟浓汁原卤浸入蹄内层;
3、出锅时,经旺火烧煮后,使卤汁稠浓时,加入味精,去除丁香、桂皮、姜块的余渣,使卤汁紧包猪蹄而入味;
4、食用时,切片装盘上桌即可。
工艺提示:
1、在烧煮过程中,必须撇净油膜和碎屑,保持蹄膀洁净,避免锅底结垢;
2、汤要足,以没过猪蹄为度;
3、香料可以包在布袋中,下入汤锅,收汁前,将香料袋取出;
4、老卤留用,保存期间,须经常加料煮沸,以免腐坏变质。
菜品特色
色泽暗红光亮,热吃酥而不烂,冷吃喷香可口,肉质细嫩,汤质浓而不腻,十分可口,久吃不厌。
食谱营养
猪肘:猪蹄膀营养很丰富,含较多的
蛋白质,特别是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质,和肉皮一样,是使皮肤丰满、润泽,强体增肥的食疗佳品。猪肘,味甘、咸,性平;有和血脉、润肌肤、填肾精、健腰脚的作用。
食谱相克
猪肘:猪肉不宜与
乌梅、
甘草、
鲫鱼、
虾、
鸽肉、
田螺、
杏仁、
驴肉、
羊肝、
香菜、
甲鱼、
菱角、
荞麦、
鹌鹑肉、
牛肉同食。食用猪肉后不宜大量饮茶。
获得荣誉
公元1852年(清咸丰二年)至公元1899年(清光绪廿五年),枫泾丁蹄销售市场遍及沪杭一带。运销南洋、欧美市场,获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奖状和证书;公元1910年(宣统二年),“丁蹄”获
南洋劝业会褒奖银牌、浙江省巡抚加给奖凭;后又先后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德国莱比锡博览会金质奖章等。
宣统一年(1909年)清廷下谕批准开办由
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南洋劝业会,鼓励全国商家“精择精品,积极赴赛”,枫泾丁蹄参加了这一盛会。1910年荣获南洋劝业会褒奖银牌,1915年又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质奖章,1926年获
美国费城世博会甲等大奖,1935年获
德国莱比锡博览金质奖惩章,先后在20多个国家参加博览。1993年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中华老字号”称号,1997年获第2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银牌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