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是娥(1923年11月12日-1988年6月28日),祖籍浙江省吴兴县,出生在上海,原名潘咏华,小名“银男”,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派”创始人,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至九届上海市人大代表。
9岁从师
丁婉娥学艺,专工
花旦、正旦,兼演
老旦。12岁在丁婉娥主办的儿童
申曲班里,人称“小小婉娥”。18岁开始演出,先后参加了鸣英、
施春轩、文滨、上艺剧团等 4 个沪剧团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致力于沪剧改革,尤其在排演现代戏方面 ,成绩卓著 。1950年,与
解洪元一起,响应人民政府“改人、改戏、改制”号召,始创民营公助集体所有制上艺沪剧团,任副团长。1953年加入
中国民主同盟。同年赴朝鲜慰问演出。后历任上海沪剧团团长,
上海沪剧院院长,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
中国剧协第二、三届理事和第四届常务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候补委员,上海市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上海市妇联执行委员。1988年6月28日病逝于上海。
曾先后4次获得表演奖,其中连续两年获上海市戏曲竞赛一等演员奖。1952年出演《罗汉钱》中一个封建婚姻受害者小飞娥一角,表演和唱腔都有新意和深度,获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4年获华东戏曲会演一等演员奖。1956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58年被评为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1979年获
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2年被评为上海市模范共产党员。
演唱艺术精良,唱腔婉转、绮丽多彩,善于抒发人物内在感情,自成一家。在培养青年演员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擅演剧目有《白毛女》(饰
喜儿)、《 罗汉钱 》(饰小飞娥)、《 金 黛 莱》(饰金黛莱)、《
鸡毛飞上天》(饰林佩芬)、《蝴蝶夫人》、《
雷雨》、《寄生草》、《芦荡火种》(饰
阿庆嫂)、《被唾弃的人》等。
沪剧演出中有不少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戏,其中改编自
曹禺先生同名话剧的沪剧《
雷雨》可以说是其中最受欢迎的剧目。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沪剧舞台就多次上演这个戏。而最为轰动的无疑是1959年沪剧明星大会串的那次精彩的演出,这次演出显示了丁是娥把握复杂角色的非凡功力,成为她艺术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
繁漪是一个被扭曲的性格相当复杂的人物,她既是周家的女主人,又是这个罪恶家庭的受害者和叛逆者。她有美好的向往,然而在这令人窒息的家庭里都不能实现。丁是娥恰如其分、层层递进地刻划了她对丈夫
周朴园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在与大少爷周萍的纠葛中,她着重展示
繁漪的痴情和忍耐,这正是这个人物的性格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表现。正因为这样,她才能把繁漪最后看来不近人情的报复行为演绎得顺畅自然,相当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由于丁是娥
对戏中女主角繁漪的成功演绎,她赢得了“活繁漪”的美称。
丁是娥创造的舞台形象中,最为成功、影响最大的当然要数《芦荡火种》里的
阿庆嫂。只有理解得深才能表现得准。在塑造这个既是茶馆老板娘又是党的地下联络员的艺术形象时,她抓住了人物的主心骨,表演阿庆嫂不卑不亢、不温不火,注重分寸,恰到好处。
尤其“智斗”一场戏,她对阿庆嫂角色的揭示,特别是一些细节的处理生动鲜活,细腻传神,令人惊叹不已。当胡传奎向
刁德一介绍她时,她明显地感觉到了刁德一的不信任,因此站在原地不动,仅用眼神随意打量了一下,只是上下稍微一看,但就在这一刹那的眼神的运用中,充分展现了阿庆嫂的警觉敏锐和从容大度。当阿庆嫂点烟送茶时,刁德一拉下脸来冷言挑衅;丁是娥捏着点燃的火柴,稍稍停步,凝目相视,再走到胡传奎面前埋怨质问。这样把阿庆嫂在复杂情况下沉着应对不卑不亢的分寸,把握得相当准确,艺术上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很高境界。
阿庆嫂形象的成功塑造使丁是娥登上了她六十年表演生涯的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