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婉娥
沪剧表演艺术家
丁婉娥(1905-1986)原名金小妹,宝山罗泾(今属上海)人。幼年家贫,9岁进上海宝成纱厂当童工,常与厂里几个小姐妹去新世界、先施公司听滩簧(沪剧早期的名称)。因仰慕丁少兰的唱腔和演技,于民国9年(1920年)入“少兰社”,投师丁少兰习申曲,遂从师姓,沪剧表演艺术家。
人物生平
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潘家流落难民收容所。同年深秋,母亲病逝,由姑妈作主,银男拜丁婉娥为师,立下九年关书,踏上从艺之路。丁婉娥为她取艺名丁是娥,希望银男像苏滩名旦孙是娥那样头角峥嵘,挂大大的霓虹灯牌子。
重要贡献
自费白演推上台
丁婉娥本姓金,是本滩名家施兰亭的女弟子,个性十分要强。早年她和施兰亭的另一个学生、著名艺人丁少兰结婚后联手组建的婉兰社,在观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后来俩人因故离婚,丁少兰退出,她把戏班改建为婉社,独立支撑,照样办得有声有色。她看到当时申曲舞台上演的都是成人剧目,几乎没有童生戏。自己已收了好几个学生,也教了唱开篇、敲阳当和几出小戏。可是这些孩子却很少有机会上台演出,艺术上也难以进一步提高。
1936年丁婉娥萌生了办一个儿童申曲班,让学生们多演戏早成才的想法。她把这一打算和熟悉的几位申曲班社的班主和主要演员商议,大家都拍手叫好,十分支持,纷纷把跟自己学戏的孩子送来,一些家长闻讯也带着子女来要求加入。没几天就聚集了二三十个。最大的14岁,小的只有8岁,“婉社儿童申曲班”就这样于1936年秋开张了。丁婉娥办事向来认真,除了亲自执教外,还特地请来功底扎实的胡锡昌、鲍福奎和严福田等老艺人专门教戏。她要求孩子们不仅学唱学表演,还要每人学一样乐器,并经常给学员讲唱戏要有戏德,做人要有人格的道理。
勤学多演出人才
小囡班出了名,丁婉娥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孩子们的教学。一天两场之余,上午雷打不动地由老师教戏。除了传统的对子戏、大小同场戏外,还教了新出的申曲舞台上的象《双珠凤》、《珍珠塔》、《百花台》和《赵五娘》等一些弹词戏中的折子。上午学会的戏,小囡班下午和晚上就在大世界的台上试演,接受观众检验。当时有一个孩子演的《赵五娘》中的折子戏“剪发卖发”在场子里引起了轰动。
主要成绩
丁婉娥聪明勤奋学艺长进很快,民国10年即登台演出,首场演《荡湖船》里的船女,荣获成功。民国12年与丁少兰结成夫妇。民国13年,以丁少兰、丁婉娥领衔组成“婉兰社”,在城隍庙旁边的小世界游乐场演出。“婉兰社”化妆申曲和时装新戏,为申曲艺术改革开了新风,曾轰动上海滩。民国21年后,婉娥与少兰意见不合而分手。
于是,丁婉娥独自办了“婉社”,在小世界福安公司演出。民国25年创办了“婉社儿童申曲班”,这是沪剧界的儿童班,少年男女在班里边学边演,以演为主。这个“儿童班”造就了一批自成一派的艺术人才,其中有沪剧著名演员丁是娥、杨飞飞、汪秀英筱爱琴等。婉社儿童班在永安公司、大世界“共和厅”演唱,小戏《摘石榴》 、《卖红菱》、 《拔兰花》等很受群众欢迎。民国26年,“八一三”凇沪抗日战争暴发,“儿童班”即告解散。
获得荣誉
1979年,丁是娥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出席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上海市剧协副主席。
80年代,她把主要精力用于培育新苗和繁荣创作。
1982年被评为上海市模范共产党员。曾任上海沪剧院院长、名誉院长。
20世纪50年代她就曾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一等奖
1989年荣获首届金唱片奖。
代表剧目
《罗汉钱》、《金黛莱》、《鸡毛飞上天》、《蝴蝶夫人》、《雷雨》、《寄生草》、《芦荡火种》等。
参考资料
2021年罗泾镇婉娥沪剧社培训公开课报名通知.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7:0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