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这篇游记以“一滴水”为全文的叙述者,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这滴水,自玉龙雪山流下,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丽江坝,看过初建的丽江城,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最终在昏睡数百年后再次醒来,来到现代的四方街。他登上水车,远眺古城全貌;流经小店,领略民俗文化的魅力;投身民居,体验百姓生活的恬淡;之后穿城而出,欣赏古城五彩斑斓的夜和旷野宁谧澄澈的美;在得偿夙愿后,跃入
金沙江,完成了圆满的丽江之行。文章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作品原⽂
一滴水经过丽江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1顶上。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2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3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4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5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作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做中河的那一条。
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6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7一照壁8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词句注释
1.玉龙雪山:位于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在丽江市北面15千米。海拔5596米。
2.马帮:驮运货物的马队。
3.纳西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4.草甸:长满野草的低湿地。
5.依止:依托,依附。
6.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旧时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
7.坊:一栋三开间二层房屋称“一坊”。
8.照壁:在大门内或外对着大门用于遮蔽、装饰的墙壁,也叫“照墙”“影壁”等。
作者简介
阿来,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2000年,凭借长篇小说《
尘埃落定》获第五届
茅盾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藏族作家。2017年12月8日,凭借中篇小说《
三只虫草》与散文《
士与绅的最后遭逢》获得第17届
百花文学奖小说奖与散文奖,拿下百花文学奖首个双奖。现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2022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
创作背景
2012年8月27日,阿来在自己的新浪博客里写了这样一段话,讲述了写作《一滴水经过丽江》背后的故事: “武威行后,又到丽江……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于是,就有了现在这篇文章。也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读者对象是学生,写作目的是应丽江政府之请介绍丽江古城之美。
诗文赏析
一个不起眼的“小水滴”究竟能做什么用,在儿童的眼里也许会不一般,而在成人的眼里也能不一般,那就不是寻常的思维了。作者凭着他对丽江古城的热爱,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水滴流动镜头”,拍摄下了丽江的地理环境、自然风景、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的全景式照片。
构思新奇
一般来说,游记是记录“我”(作者)的所至、所见,所感。这里的“我”当然是作者本人。这篇文章虽也以第一人称“我”为线索来记述,但这里的“我”并不是作者这个“人”,而是“一滴水”了——幻化为一个“物”了。
“一滴水”是全文的叙述者,起着贯穿全文的作用。以水滴“自述往事”开始,从时间角度叙写历史;再以水滴“旅途记事”为主,从空间维度描写景致。它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盆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因此这“一滴水”见证了丽江的过去与现在,见证了丽江的美丽与繁华,是丽江的最佳“导游”。
这里的“我”很明显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思奇特,视角独特,让人兴趣顿生——“一滴水”会讲出怎样的故事。从“一滴水”的视觉来看世界,又会有怎样的景致。作者抓住丽江水城的特色,用“一滴水”的经历来讲故事,从“一滴水”的视角观景致。整篇文章具有如下特色:
“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容易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用“一滴水”虚拟游踪,有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视角,从而拓展了文章的表现范围而不感觉枝节繁多,对景物的描写既全面又灵动,在安排文章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拟人化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层次分明
全文的游踪清晰,主次分明,行文灵活而有序。
先从玉龙雪山的冰川写起,交代了丽江的起源;接着,写奔流到丽江沿途的所见所闻(写到了山峦、瀑布﹑树林、花草,也写到了纳西族人),写了“丽江坝”到“丽江城”称谓的变化所折射出的历史变迁;最后是对丽江最具特色与魅力的“四方街”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向读者展现了丽江古城古朴美丽的面貌。
在重点“四方街”部分,可以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欣赏:
作品评价
《求学·高分作文》杂志特约编委
熊芳芳:“诗意是阿来文学的灵魂。《一滴水经过丽江》通篇浸润着诗意。诗意的叙述视角,诗意的景物描写,诗意的语言表达等等。”(《统编语文教材 名师教案 八年级》)
中学
高级教师刘竹君:“这一篇游记‘别具一格’,行者不在,而是幻为‘一滴水’雪山融化,经过丽江,流入长江。水的生命旅程匍匐于丽江的山水之中;‘行者视角’的独特,隐去了人,全在自然山水的生命流动之中,这种‘别具一格’会不会是成人鉴赏者自以为是的理解,学生从儿童或者少年的视角来看,会不会觉得很是符合自己的审美情味?他们是怎样看待文章的这些特色的呢?”(《初中语文这样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