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戒备信号(英语:Standby Signal No.1),是香港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一般市民俗称为一号风球,亦是香港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之中最低级的信号,高一级是三号强风信号。
意义
根据官方定义,此等信号乃“表示有一
热带气旋集结于
香港约800公里的范围内,并且可能影响
香港”。
一个热带气旋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大风、风暴潮、大雨、下沉气流引致的酷热天气。由于香港的热带气旋警告系统旨在警告市民热带气旋带来的风力威胁,因此一号戒备信号中所指的“影响”只限于热带气旋所带来的风力。对于热带气旋带来风力以外的影响,天文台不必发出相关警告,但在必要时由其他警告系统提醒市民热带气旋所带来的其他方面影响,例如酷热天气警告、暴雨警告。同时,一年内有不少热带气旋进入香港约800公里的范围,天文台会考虑此等热带气旋会否带来风力威胁,方决定是否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因此当热带气旋集结在香港约800公里或以内,并不代表必需发出一号戒备信号。
自2006年起,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加入“离岸海域可能有强风”的考虑,自此天文台在热带气旋在香港远处掠过或热带气旋长远并非继续接近香港,但离岸吹强风的情况下考虑发出一号戒备信号。而事实上,天文台在此前亦曾在部份地区吹强风的情况下发出一号戒备信号,以警告市民风浪的增加,但程度未达发出三号强风信号的标准,例如
2002年的强烈热带风暴黄蜂时,在警报中提到“本港高地及离岸海域吹强风,大屿山南部海域的阵风更间中达到烈风程度。
争议及改革
热带风暴天鹰(2005年7月)
2005年7月,位于
南海的
热带风暴天鹰引致
长洲吹
强风,但
香港天文台以风暴远离为由未有发出任何信号,而只以新闻发布形式提醒市民提防离岸会有风浪,事件再次引起警告系统未能照顾全港市民的争议。
2006年香港天文台台长
林超英指“影响香港”一词由该年起将包含“香港境内海域吹强风”的意义。林超英解释:“在将来的运作中,主要的分别是热带气旋袭港后期三号强风信号取消之后将大多数继之以一号戒备信号,用以提醒大家要提防周边海域的强风。”
由该年起,大部份热带气旋威胁减少时,天文台均改发一号信号,取代三号信号(主要看热带气旋是不是仍有威胁及离岸是否仍然持续吹强风),在这之前其实亦有例子(1999年台风丹尼急转弯远离令天文台由三号信号改发一号信号)。以下是令天文台改发一号信号的热带气旋:
2007年强烈热带风暴帕布第二次袭港后
热带风暴彩虹
超强台风鲇鱼
强烈热带风暴洛坦
2012年强烈热带风暴泰利
2013年
热带风暴贝碧嘉
强热带风暴温比亚
热带风暴西马仑
强热带风暴飞燕
超强台风尤特
超强台风天兔
台风罗莎
2014年
热带风暴海贝思
强台风威马逊
不过,天文台在某些情况仍然不会改发一号信号,而直接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主要原因是热带气旋减弱为低压区,但亦有其他原因。
2007年 强烈热带风暴帕布第一次袭港后(预料即将减弱为低压区)
台风黑格比(和香港距离已非常远,对香港再没有威胁)
2010年强台风凡亚比(减弱为低压区)
2011年强台风尼格(尼格减弱及远离,香港改受强烈东北季候风主导吹强风)
晚发一号戒备信号
天文台晚发一号信号为人诟病的行为,自从强烈热带风暴莲花(2009年6月)袭港以来不断增加。以下是一些可能构成严重后果不堪设想的例子。
热带风暴浪卡在2009年6月25日下午已进入距离香港800公里范围,并向西北偏北迅速移动,时速超过每小时20公里,移动路径几乎直指香港。但天文台一直没有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直至翌日(2009年6月26日)日出后,浪卡快将进入距离香港400公里范围时,天文台才在早上7时15分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当时浪卡集结在香港之东南偏南约410公里。在浪卡迅速逼近的情况下,一号信号只生效8小时多,天文台便在下午3时40分发出三号强风信号,当时浪卡集结在香港之东南约190公里。最终,浪卡减弱并在当晚至6月27日凌晨在天文台总部之东北约60公里掠过。如果浪卡在香港南面或西面掠过,又不在黄昏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天文台这种晚发一号信号的行为,将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热带风暴彩虹于2009年9月9日早上在香港之东南约790公里形成,但当时在彩虹缓慢向西北移动的情况下,天文台没有即时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但彩虹随后向西北偏西加速移动,天文台仍然不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直至翌日(2009年9月10日),天文台才在凌晨4时35分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当时彩虹集结在香港之东南偏南约450公里。一号信号只维持10小时,天文台在下午1时45分突然宣布短时间内发出三号信号(原先指出会在下午稍后时间发出三号信号)。天文台在下午2时35分发出三号强风信号,彩虹已于下午2时最接近香港,在香港以南约330公里掠过。一号信号晚发出,又在凌晨发出,令很多市民来不及准备,随后突然发出三号信号更对幼稚园学生及家长构成严重不便。
超强台风鲇鱼在2010年10月19日下午进入距离香港800公里范围,但天文台面对
强台风程度的热带气旋,仍然没有立即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向偏西缓慢移动后,鲇鱼在2010年10月20日先后改向西北及北移动,以每小时10公里的稳定速度接近,天文台终于在当天下午4时35分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当时鲇鱼集结在香港之东南偏南约570公里。不料,鲇鱼重新增强,中心风力回升至每小时175公里,加上东北季候风增强,此情况下,本港风势在当晚提早加强,离岸地区已开始吹强风,天文台几乎要提早在当晚发出三号强风信号(后来,天文台决定在翌日──即2010年10月21日,早上6时前发出三号信号)。一号信号最终维持13小时多。天文台在2010年10月21日凌晨5时40分发出三号强风信号,当时鲇鱼集结在香港之东南约480公里。天文台这次晚发一号信号,引起广泛讨论及批评。当时的天文台台长李本滢博士在2010年10月29日在天文台“台长网志”(现称“天文台网志”)发表《何时才会发出一号戒备信号》,解释天文台在超强台风鲇鱼袭港时没有早些发出一号信号的原因。
有网民去信天文台询问为何鲇鱼距离香港不足700公里仍不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的原因,天文台回复表示:“一号戒备信号的意义是表示有一热带气旋集结于香港约800公里的范围内,及可能影响本港。这并不是机械式地指每当有热带气旋一进入香港800公里的范围内时,便立即发出一号戒备信号。香港天文台会就每个热带气旋的情况而评估发出热带气旋信号。譬如:当一个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快及有很大机会为香港带来强风时,天文台甚至可以在热带气旋还没有进入距离香港800公里范围时,便发出一号戒备信号;然而,当一个热带气旋移动速度较慢及没有显著移向本港的趋势时,一号戒备信号便可能会较后发出。”
信号之最
最早的一号戒备信号
1967年的台风维奥莉,由
4月9日12:00至
4月10日09:00(共21小时)。
最晚的一号戒备信号
生效时间最长一号戒备信号
1977年的台风戴娜,09月16日 16:30至09月21日 21:10(共124小时40分钟)。
生效时间最短一号戒备信号
2012年的
台风启德(远离香港),由
8月17日15:20至16:25(共65分钟)。【三号改发一号】
一号戒备信号定义由
2006年起增加“香港境内海域可能吹强风”的意义,此令大部分热带气旋袭港后,天文台会改发一号信号,取代三号强风信号。
注意事项
如拟外出,应紧记有一
热带气旋正接近
香港,可能影响你的计划,并注意离岸海域可能有
强风。留意电台或电视台广播或浏览
香港天文台网页有关
热带气旋最新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