㑷古话,被称为“早期粤语活化石”。㑷古话是以古代俚语、僚语和中古音为基础,与多种语言长期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受冲击较少,比较稳定,它保留了许多古音成分。既有较多古代汉语的成分,又有当地百越土音的成分,属古粤语,大约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㑷古话”主要集中在
围底河流域地区,包括围底、素龙、罗平、华石等镇,罗镜、分界、双东、苹塘的部分地区也使用这种方言。使用人口近30万,约占全市人口的24%。
㑷古方言的形成与罗定复杂的历史有很大关系。罗定古代位于
南海郡和
桂林郡之间,是
西瓯和
骆越人杂居地,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一些拥有兵权的贵族与当地的
僚、
俚族酋长通婚,在
粤西地区建立了当时岭南最强大的两大家族,即
高凉(今高州、电白)冯、冼氏家族和
泷州(今罗定)陈氏家族,当时的民族融合,为形成新的方言体系奠定了基础。如今罗定讲㑷古话的以陈姓为最多。唐后期到宋,僚、俚族逐渐消失,代之以
瑶、僮(后来称
壮族)、汉杂居。到明代,瑶民多次起义。明政权大举镇压驱赶瑶民,历史上称为大征
罗旁。罗定亦由此而得名。其后,汉人大量移民,在㑷古方言区里,移民接受了本地方言,逐步改说㑷古话,在方言区外又出现一种与白话相近的“罗定白话”。
㑷古话声母21个,与
白话基本相同,但古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围底等地读不送气,且带有浊音气流,比如“田”[tin];素龙等地则清化,平声送气,上声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如肚[t‘u]、坐[ts'u]、跪[kwai]、惰[t]。韵母有50个,其中9个元音音位,其韵母的一个特点是古梗摄开口三四等和曾摄开口三等部分字读en(et),如冰[pen]。声调有9个:阴平(55或53)、阳平(354)、阴上(35)、阳上(13)、阴去(33)、阳去(22)、阴入(5)、中人(3)、阳入(2)。阳平字文白异调,说话跟读书不同;两音节连读时,一般是前者变调,后者不变调,其规律是阴调变33或3,阳调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