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齐贯,征人伐金鼓——武将们穿戴整齐,手里拿着箭。出征的战士们敲击着钲和鼓。贯:穿戴。(pī):一作甲。箭,箭头较薄而阔,箭杆较长。伐:敲击。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乐器钲。
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十万战士手里拿着长戟,幽州和冀州的士兵佩带着威力达百石的弓箭。戟:古代兵器名。合戈、矛为一体,略似戈,兼有戈之横击、 矛之直刺两种作用,杀伤力比戈、矛为强。幽: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冀:冀州,今陕西和山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山东西北和河北东南 部地区。石百弩:威力有百石之强的弓箭。石,量词。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1](今
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
政治家、
文学家,
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
曹操次子,与正室
卞夫人的嫡长子[2]。
曹丕自幼
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
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
曹植,被立为
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
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
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
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
青州、
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
鲜卑,和
匈奴、
氐、
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
西域的建置。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
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
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
典论》,当中的《
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在一次伐吴阅兵之时,盛大场面激起了
曹丕的豪情壮志,让他充满了无比的自信,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