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万里情
胡松华等合唱的歌曲
《长歌万里情》是一部以中华多民族之子的心声和歌声为经,以各民族大众的生活乡情为纬,以九十年代的音响技术为工艺,用真山真水、真人真马、真歌真舞一片真情编织出来,带着典型的中国边疆风格特性走向世界的灿烂的艺术长卷。
基本概述
为完成《长歌万里情》,胡松华夫妇付出了满腔心血,行前精录了近百首多民族歌曲,摄程十四万二千里,容三十多个擅长音乐的民族群众20万人次,动用了3万多匹马、牛、羊、驼,共历时三年。被专家、权威及《人民日报》等评赞《长》片是“壮行边疆十万里,高唱民族百首歌”,的“壮举加创举”。老少观众说它“是贴近大众的多民族艺术精品”。歌飞十万里,景闪十万里,情传十万里,《长歌万里情》共十二集,每一集中在散文诗朗诵的江河中托驶出六首多民族的精歌之舟,每一集都以情贯穿始末。
一、十万里路歌与情
总括性地勾绘了通过在多民族哺育下成长的满族歌唱艺术家、书画家胡松华所代表的一代艺术人其“艺术向高峰攀登,生活向底源深游”的执着追求。介绍了《长歌万里情》录片动机:通过走十万里路、唱十万里歌答谢各民族父老的哺育深情,进而弘扬多民族博大精深的绚丽文化。点示了自筹资金、自组摄制组,进行空前艺术远征的民族痴情。展示了十二集中各地多民族生活和歌曲的华彩片段,并展现了胡松华与“长歌人”们以“磕长头”朝圣般的净心精神以跋涉万水千山的艰辛历程。
(附注:本集所含曲目《我的情有多长歌有多长》)
二、高原雪域情
在这一集里,藏族人民神秘而多彩的人文风貌、自然景观与多种风彩歌曲的演唱都有展现。当年房东老阿妈的深情,一位藏族姑娘含蓄而又执着的爱。藏族男子汉性格如雪山猎鹰般的翻舞、千万神骏的奔腾,歌颂真诚友谊的飞骑英雄的传奇。展示在人们面前的还有各大名寺法事文化的隆重和博大,各地区不同舞蹈和服饰艺术的斑烂多姿;珠穆朗玛峰、岗底斯山、雅鲁藏布江的雄奇壮丽,雪域高原那无处不在的圣洁氛围,那里豪情似酒、亲情似酒,使人意醉神迷。
(附注:本集所含曲目《猎鹰》、《格桑姑娘美》、《喝一口雪山上的清泉》、《雪山的眼睛,送行的歌声》、《高唱酒歌》等)
三、天山丝路情
歌唱家为什么多次来新疆和各族兄弟姐妹探访欢会?这又是深情所系也是个情爱之谜。你如果想着游侠阿凡提,你的歌就不仅豪放、深情、而又幽默、风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为这里有“阿依古丽”、“阿娜尔汗”、“阿拉木汗”、“碧帕尔姑娘”的生活和艺术形象的美丽,这里有天山丝路上各族风情:维吾尔大果园的丰收“多兰盛会”;古老喀什“大巴扎”的今又繁盛;哈萨克族的“刁羊”、“姑娘追”;塔吉克族鹰笛高奏的节日狂舞;帕米尔高原的冰峰驼群;穆罕默德墓园的圣洁虔净;博格达山和“魔鬼城”的壮美神奇……。
(附注:本集所含曲目《阿娜尔汗姑娘》、《阿拉木汗》、《祝朋友平安》、《碧帕尔姑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塔吉克牧人之歌》)
四、石林彝乡情
这里是神话之乡。促使着“阿黑”要无数次和阿诗玛故乡人进行情感交流。还记得音乐神话电影《阿诗玛》中阿诗玛和阿黑情意延绵的歌声流传了多少年吗?每到石林神境使人都浮想连篇。和几十年前的老友们洒泪重逢,和今日千万个阿诗玛和阿黑们歌舞欢聚;那随天幻化的石林和长湖边,真是景美、人美、情更美呀!人们会听到痴情者高唱着他自写的歌《我的心留在了石林》,会听到《阿诗玛》传说中的那些熟悉而又新颖的歌声,撒尼人高喊着“我们的阿黑哥又回来了!”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在万年耸立的大小石林“乃古石林”的奇峰异景中飘荡着一缕缕迷人的回声。
(附注:本集所含曲目《阿诗玛你在哪里》、《马铃响玉鸟唱》、《我的心留在石林》、《自绣衣裙人更美》、《彝山一片绿》)
五、湘黔山寨情
在苗家和土家族的山林乡寨,乡亲们为迎接老友举杯痛饮“十二道进寨酒”,舞场歌坛艺术新秀们才华争妍。使人至今铭记着五十年代初苗族“飞歌”和苗鼓那动人心魄的音律,还请山里人动笔将“镏子”和“咚咚喹”等装饰性的伴奏乐器扶至主位来弘扬演奏,使其永传不息。姑娘们比美的全身银饰,自织的百花衣裙;汉子们狂放的镖牛;跳芦笙、斗鸡舞、龙摆舞和“毛古斯”、“大摆手”舞……这一切都在醉人的雄山秀水的环绕中呈献。
(附注:本集所含曲目《欢腾的苗山》、《苗家酒歌》、《苗鼓之歌》、《咚咚喹代代吹》、《吊脚楼的灯光》、《打不完的镏子》)
六、草原马背情
被“马背上的歌手”爱称为第二故乡的内蒙古大草原,更是他多年来纵横驰骋的天地。这里使人们缅怀着成吉思汗的业绩,回味着“森吉德玛”的忧郁,重新改编的“东蒙牧歌”和“敬酒歌”是闲逸和豪迈的交响。而“马背客”自写的被海内外华人称为“绝唱”的一曲“赞歌”,如今更增添了“陈酒浓茶”而又长唱常新的新的魅力。呼伦贝尔的虎式跤手群、锡林格勒的鹰式跤手群翻云动地,世人少见的女子跤手们的奇美英姿,万匹天驹的长啸飞奔,成吉思汗陵前的高歌壮舞,卡萨尔古堡的夕照残垣,各地“那达幕”盛会人欢马嘶的动魄场景,以及千里探访恩师“牧歌之王”的醉后长吟...令人在兰天碧野的神幻净土上迷恋忘返。
(附注:本集所含曲目《敬酒歌》、《森吉德玛》、《马背上的祝愿》、《东蒙牧歌》)
七、天涯海角情
在天之涯、海之角,在万顷南海的涛声中,使歌声也增添了一种蔚兰的色调。歌声中串现了“鹿回头”的迷人传说、热恋中的黎家儿女;桂乡兄弟民族的多种风情,万里南海那海浪、欧鸣、螺贝、椰影、渔女们的笑声……一切使歌者的演唱更浪漫无羁。“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的巨石古字,海天相连的幻美景色怎不让游子倾心长歌“天涯海角系我心”?又怎不诱发人们对艺术和人生的高远的思绪。
(附注:本集所含曲目《天涯海角系我心》、《鹿回头情悠悠》、《阿哥阿妹同声唱》、《桂香景美歌更美》)
八、云山思梦情
万里云南的多民族父老迎候着你,傣族、白族、阿佤族兄弟姐妹用酒、用歌、用舞和你欢会,超诗胜画的版纳情思,南昭大理的风花雪月,神秘的阿佤山寨,会使歌声释放奇情异彩。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引发了悠远的回忆,凝聚了几代人忘年的友情。姑娘们狂放的甩发和跳竹杆舞,小伙子们酒后呼叫的木鼓舞,在云海之上大青树下传来了古远洪荒的“佤乐”,给你奏响的是无人能解而令人神往的谜语般的乐章……。
(附注:本集所含曲目《你好,允景洪》、《版纳情思》、《大理坝子好风景》、《重归阿佤山》、《木鼓和“江三木罗”》)
九、黄土花儿情
高如鹰飞,低似鱼游的回族传统古歌“花儿”,是九曲黄河两岸黄土高原上的奇花异葩。演唱“花儿”也是被爱称为“回族歌喉代言人”的拿手好戏,飞渡在黄河浪尖上划皮筏子的梢公们也挑大指称奇。这是指技艺,也是指情意。无论是调侃还是庄重,无论粗犷还是细腻,在老人和后生们的歌舞中抒发各种情趣,也为着表达对热情而乐观的回族朋友们的敬意。也因此把回民族独特而多彩的生活、文化作了丰富多样的描绘:乃至锻刀、砖雕、多种风味小吃及各式工艺还有武林奇技。
(附注:本集所含曲目《平川里的红牡丹》、《脚闪空绊了身泥巴》、《赶车令》、《爱上哪家尕妹子好》、《我家墙上挂满刀》)
十、白山黑水情
对于出身满民族的“八旗子弟”,自然要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白山黑水间祖先生命的发源地。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故里的辽东“永陵”,到古木环依的“赫图阿拉”古城,从男子“抓鼓”舞、女子“腰铃舞”喧闹的“苏子河”两岸,到“海青鹰”飞旋的“呼兰哈达”高峰,“汗王井”(努尔哈赤方口井)旁的怀远宁静,“老虎台”千百人齐跳满族大秧歌的动地震天,沈阳城“东陵”“北陵”的辉宏,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的盛绩,直唱到北京城恭亲王府戏台上下的欢聚和海淀满族“火器营”的煮饽饽“八旗歌”……唱了过去,唱了未来,唱了古战马,唱了“萨拉安追”(姑娘),唱了鹤飞鹿舞的乡情酒意。
(附注:本集所含曲目《努尔哈赤的骏马》、《美丽的萨拉干追》、《祝福故乡吉祥》、《满乡情》、《兴安岭和鄂伦春》、《勇敢的鄂伦春人》)
十一、京华古今情
凡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都热恋这红砖碧瓦、鸽飞钟鸣的北京城:北京城的风土人情,是满、汉、藏多族文化交融的多源风情。人们欣赏着北京各种门类的演唱技艺:单弦、大鼓、京戏……梨园和曲艺界的老前辈们常津津乐道这极富“京味儿”“奇活儿”的妙艺。您可听到《遛弯儿》、《养鸟》、《小吃》等京腔曲歌,也有《景山眺望钟鼓楼》等交响大律。仅京区盛景就拍摄了四千多公里,可见“长歌人”对京华古今所寄奉的浓情厚意。
(附注:本集所含曲目《景山眺望钟鼓楼》、《北京小吃》、《春景》、《遛弯儿》、《北京人爱养鸟》、《故乡是北京》)
十二、辉煌殿堂情
有志气的中国艺术家把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推入了世界领域,而又融用西洋技法精华丰富和升华着自己的唱艺。“我的阿诗玛不是你的卡尔门,可你的太阳也是我的太阳”!这不是调侃,这是事实。是人类艺术交流交溶的成功妙例。在鲜花和掌声的高潮中来自大自然“马背上”的艺术家,告别殿堂又回归了大自然。眼前又是雪峰、椰林、草原、海岛,又是雄鹰、骏马、美酒、宝刀,又是千人举杯,万人欢呼的舞浪歌潮…。成功的艺术远征并没有使“马背客”醉卧花丛,而又回归各族人民的情山意海的怀抱中去,他们要在无休止的歌唱和爱的奉献中追求艺术的永恒,人的永生。
(附注:本集所含曲目《我的太阳》、《阿诗玛你在哪里》、《空城计》、《登山缆车》、《祖国啊,母亲》、《赞歌》)
人物资料
1932年元月出生在北平,满族人。胡松华的父亲东崶先生是位嗜书画如命的中医,有时为画完一张未成之画能气走一半病人。这种对书画的痴迷无形间也让他为孩子圈定了这样的人生座标:孩子长大后也要成为书画家。在书法上,承袭颜柳二家风骨的父亲对胡松华影响极深,胡松华也就是这样从“描红”开始,直到逐渐临“颜”、“柳”诗贴。在画画上,望子成龙心胜的父亲在胡松华六岁时便为他请了中西两位风格迥异的画师,中画师乃山水、花鸟、人物兼善的赵梦珠先生,西画师兼英语教员乃胡松华之义父毓远先生。“师从名家,其艺也精”,胡松华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中西画艺幼功的双练打下了坚实的书画功底,他的书画作品从小学(北京香饵胡同小学)到中学(北京第五中学)就多次参加了当时的大小展赛,并获得了不少奖项,正是凭着在书画界取得的优异成果,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今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的胡松华被调入华大三团,拿着画笔参加了文艺工作。(其实应当说,在这之前早在华大正定母校文工队时,他就已经随着客观需要而演出过秧歌剧和多个话剧了)。
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胡松华只能不折不扣地成为书画家。然而,命运却在1950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这年,胡松华被选入中央访问团开始了对边疆少数民族文艺的调研并编演。时至今日,结果表明:这次选调对胡松华的一生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文艺调研和编演过程中,胡松华慢慢接触、熟识了边疆音乐、歌舞,并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因工作需要而饶有兴致地边歌边舞实地演出。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理解迅速引起了同团专业人士的注意,胡松华也谦虚地向他们正规地学习练声方法。因此实际上他的启蒙老师应当说是郭淑珍,在郭近两年(1950-1952)的指导下,胡松华开始真正走近、走进声乐----这门神奇的艺术领域,衍化成了他独立的声乐艺术意识,并在平常的演唱中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它。1952年,如他当时逐渐爱慕起前苏联阿塞尔拜疆的男高音歌唱家贝布托夫的歌艺和风格——即掌握国际共通的美好声乐技法,以美化本国本民族特色的歌声之路。于是,聪慧的他,便清楚地发现自身民族生活体验与歌唱技法提高之间,应像雄鹰的两支翅膀必须达到平衡才能远飞的必要性。为了学到歌唱技法的“真功夫”,胡松华不仅在北京按照团领导安排向当时院团专家楼乾贵、杨比得等教授学习,又赴上海声乐研究所向林俊卿博士进行了全面的进修,主修意大利美声技法。此外还在周小燕等声乐专家芸集的上海音乐学院等处博听智者之声、八方之音。
除了正规地学习意大利美声发声技法外,多年的边疆生活还让胡松华深悟:我国各民族的传统和民间演唱技艺是万金难买的丰富营养。这样的认识让胡松华先后向彝族歌手白素珍学习过传统唱艺“海莱腔”;向蒙古族传统歌师、草原长调之王哈扎布学习过古典长调牧歌的“诺呼拉”系统技法和演唱艺术;向“花儿王”朱仲录学习过回族“花儿”的成套技艺;向维吾尔族歌师阿依木尼莎、尤拉瓦斯汗等学习过古典“木卡姆”唱艺和民间歌舞演唱;向藏戏之王扎西顿珠学习过传统藏戏“真固”技艺;向苏那尼玛学习过系统的藏族山歌; 向朝鲜族传统歌师金声民学习多种特色歌艺, 其它还学习了苗族“飞歌”;撒拉族“拉伊”……所有这些,都让胡松华在演唱中结合国际美声而创造性地运用时游刃有余。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胡松华在深入边疆多彩、沸腾生活的同时又渐次激发了他呼吸国际发声方法精华的迫切愿望,随多次出访演出的活动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了实践。他曾向瑞典皇家歌剧院、罗马尼亚歌剧院、前苏联大剧院、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十几个国家级艺术家和来华艺术团中的歌唱家进行了广泛、具体而又卓有成效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无疑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因为在交流中,胡松华敏锐地捕捉到了美声发声法的国际共通规律,为他以后在中国多民族生活和审美的基础上独创自己广受欢迎的民族美声发声技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其实,这样划分胡松华的学习历程是粗糙的。因为从艺50多年来,胡松华从来就在不间断地学习着,他对声乐的追求永无止境,且不说他一直与留学保加利亚的胞弟胡宝善之间进行着持续交流、切磋,年逾古稀的他还谦虚地恭听周小燕大姐等的面授直传技艺。胡松华甚至连自己独创的声乐理论也不断地大胆自我突破着。进行重新建构,在最新、最好的声乐技艺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完美着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让声乐艺术往更高、更深、更精、更细、探索性更强、辐射面更广的横纵面拓展。
从来是“砺生剑辉,寒育梅香”,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地学习磨砺,经过多年大边疆——大内地——又大边疆的长期滋养、陶冶、铸造,胡松华终于收获了一个金灿灿的秋天。他的歌声宏亮中富圆润、豪放中蕴深情,且常唱长新,他的理论的先进、鲜活,他的书画诗词文赋所表现的意境,承载的力度都将以一个历史性的高度耸立在九州文化之林。牛顿说过“我看得很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确,人类文化的积淀让人类历史的车轮更快、更强地滚滚前行,胡松华和他所取得的成果也是世界的,属于整个人类。
胡松华那雄奇美妙的歌声征服了所有挑剔的听众。他先后于 1963年为我国首部音乐故事影片《阿诗玛》中男主角阿黑录制了全部唱段;参加了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赞歌》的作词、编曲和首唱,同年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参加了为毛泽东主席举办的专场音乐会的独唱;1965年被邀参加洋为中用的大型歌剧《阿依古丽》的演出,成功地饰演了男主角阿斯哈尔(A组),这从声乐技艺到表演素质及整体艺术修养等多方面高难检验上,是一次罕见的卓而不群的展示和考量,至今是声乐王国中一个神奇似游侠般的故事;1979年为曹禺大师的大型历史剧《王昭君》录唱多首歌曲;1980年举办了《胡松华、张曼茹独唱独舞晚会》,率先之举震动津、京及全国,得到包括港澳在内的20多家报刊的好评;1981年,中央电视台录制了这台晚会的专题节目《并马高歌》及以后的《为祖国歌唱》等;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专题节目《浓郁的风格、感人的歌声》,对胡松华及其演唱的中外多型歌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1983年,应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之邀,为其创作的音乐故事影片《神奇的绿宝石》中男主人达嘎录唱了全部唱段,后在上海专门录制了唱片专辑;1986年,参加了国家性的《中国民歌大汇唱》、《世界名曲大汇唱》等演出,影响颇大并录制了专辑;1990年,参加了由北京音乐厅等主办的《中国当代十位男高音歌唱家荟萃音乐会》,他演唱了美声丰满的世界名曲及风格浓郁的中国多民族歌曲,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1954-1983年期间,胡松华先后为《雷锋》、《但愿人长久》、《祖国啊母亲》、《啊,摇篮》、《海之恋》、《沙漠驼铃》、《征途》等20余部影片录唱主题歌及插曲,1957-1984年间共录制了唱片20张(套)。
这样的一种思考或许不无价值,一个歌唱家不仅要能唱,更主要的是他要唱属于自己的歌,用当前的话说叫“原创”,因为只有这样才更能显示一种不可替代性。胡松华很好地做到了这点,经他创作并改编的歌曲有百余首,影响较大的如《赞歌》、《森吉德玛》、《丰收之歌》、《塔吉克牧人之歌》、《草原新曲》、《阿凡提之歌》(载《人民日报》)等。 1987年以后,胡松华又写了一批新作,如《马背上的祝愿》(1990年中央广播电台推荐新歌)、《努尔哈赤的骏马》(中央电视台旋转舞台专题歌曲)、《高唱酒歌》(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歌曲)及《长歌万里情》中的《猎鹰》、《祝福故乡吉祥》、《天涯海角系我心》、《欢腾的苗山》、《我家墙上挂满刀》、《心留石林》、《版纳情思》、《重归阿佤山》、《塔吉克牧人之歌》等近百首歌曲,经他首唱并常唱的歌曲还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马儿哟快快跑》、《上去高山望平川》、《咱编的歌儿用车拉》、《满江红》及《三套车》(俄)、《桑塔露奇亚》、《我的太阳》(意)、《密苏里船员之歌》、《牧场上的家》(美)、《晒牧草》(加)及日本古典歌曲《相马盆贝》、《索朗布西》等。尤值一提的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为答谢各族父老多来年的哺育厚爱之情,弘扬多民族音乐文化,年过花甲的胡松华于 1992年又发动一次“自我挑战”,他自筹资金、自组摄制组,用走十万里路、唱十万里歌、谢十万里情的艺术构想,拍摄多集多民族音乐电视艺术片《长歌万里情》,使艺术重奉各族人民。为此,他先期重新精录了百余首民族优秀歌曲,其中85%还是他自己多年积蓄的心血之作,此举震惊中华音乐界,也震惊了世界音乐界。在壮举加创举的《长歌万里情》中,那些跌宕起伏、快慢交替、刚柔相济、明暗互衬、强弱互补的歌曲诠释了胡松华的情感世界。“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那些风格迥异却都美得醉人的歌曲同样以其巨大的涵力和感染力蕴籍颐养着整个人类的灵魂。胡松华把各民族最优秀的音乐作品集中在一起托献给世人,那由真、善、美构成的歌声、音乐、旋律给我们营造了精神的帕特侬神庙。
与此同时,胡松华先于歌唱的书画艺术的还原力、表达力、创造力也日益丰满,在他的画里那健康自信、气势如宏的人文主义精神也宣喻了他成熟的艺术心态。胡松华最喜欢画的是鹰、马、松、石,不少书画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体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政协报》、《四川日报》、《深圳特区报》、《北京晚报》、香港《文汇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报刊发表,参加了 1986年春夏在东京和北京举行的中日联展,展后其作品选入日本出版的《中国当代一流书画家作品选集》。他还曾应邀为日本清田寺千年法庆题诗,为新加坡《联合早报》题书幅,为河南张仲景医圣题诗碑,为岳飞祠题诗碑,为河南瀚园碑林题书幅。他的作品还被选入全国政协书画室等处收藏及举行大型展览与全国巡展。《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等分别以“书画先于歌唱,鹰马神韵腾飞”、“中华血气贯丹青”等为题对其书画进行专文高度评赞。
胡松华从来就坚信“书画乃有形之歌声,歌唱为有声之书画”并躬行于“苦练书画养歌气,勤使歌声润画书”。他认为书、画、歌三者“同源于气”,只不过有行于丹青案上,有行于音乐厅堂,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他在两种姐妹艺术中收获了许多互补的成果。他也大胆地把这种思维方式用进了声乐艺术中,他广学古今中外法,博学广汇、勤于探索、把声乐领域中国际共通规律的技艺和中国多民族特殊规律的技艺进行卓有成效地结合,且勇辟新路,终于铸造了一种使浓郁的多族风格、科学的发声技法、宽广的表现领域与鲜明的时代气息水乳交融的新型唱法,独树了技艺高难、声美情深、曲高和众、观众层多的歌风和特点……也正因此,他那博熔众长、独汇绝艺的歌声才永葆青春,在中国大地整整影响了两代人。
辉煌业绩今日看,万紫千红尽是春。而今的胡松华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他是歌唱家、词曲作家、书画家,第四届至九届跨世纪的全国政协委员,三至五届全国青联常委,荣获国务院“发展我国表演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特殊津贴,其特殊事迹还载入英国国际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和国内多种艺术家辞典,现为中国交响乐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民族音乐委员会顾问,中山大学艺术顾问、中国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云南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加坡书学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面对这些荣誉,胡松华只是淡然一笑。称号的多少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一个人毕生的贡献与成就,或许我国各个民族都把胡松华叫作“我们自己的歌唱家”才是对他最好、最美、最真、最善、最大的褒奖。更何况胡松华从来认为:“边山藏异彩,大野孕奇杰”,以及“舒边情于固法之外,展绝艺在特技之中”。
“有勇者,乃武夫;有谋者,乃孺子;而有勇有谋者,乃为师才”。胡松华是当之无愧的师才。他选择了壮丽的边疆,选择了走向恢宏的峰峦、山脉,因为那里可以托举情志、舒展胸意,可以溶于人民,可以倾听自然之声、民间之情,他的领悟和聪颖最终让他写出了、唱出了天籁般的中国多民族美声,那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音符都散发着冲击人类精神的永恒的、无限的魅力。
公元 1999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华诞,也恰是胡松华从艺50周年。在这一年里,胡松华在中央电视台及北京音乐厅等盛大国庆专题节目中,在用胜于当年的歌声向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心意的同时,又深情地捧献了精致的长达6小时的VCD系列光盘《长歌万里情》,并接着推出了《胡松华精歌集锦·千禧正版》的双功能音乐电视OK单盘。在世纪末的时候,胡松华为新的世纪、为祖国母亲、为世界人民奉献了精美的艺术大餐。
50年的风雨兼程,筚露蓝缕,尤其是90年代胡松华夫妇为完成《长歌万里情》所投入的精力让两位老人身心极度疲惫,女儿们诚尽孝心在空气清新的浪漫之城珠海为父母安排了康复之所。然而,年近古稀的胡松华不甘静养,因为半个世纪的边疆艺术生涯使他深深悟到:是几十个民族用生活和艺术的乳汁哺育了他的成长乃至走向世界。可是,在边疆热土上,一些有民族志气和灵气的孩子却因为贫困走不出来,这常使他心急不安,又深感有心无力。感谢大好时光,胡松华在世纪之交结识了“侠客”(胡松华多年诚挚的知音企业家),他不图名利回报地支持胡松华成立了“胡松华艺术研究室”。于是,胡松华得以重走边疆万里路,进行义务讲学并从中亲选种子学员,第一批他就收训了八个民族的十位学员(含藏、蒙古、彝、佤、纳西、瑶、回及摩梭人),把他们带回珠海实行一系列免费培训,学期三年,胡松华要用最先进的理论与技艺把他们培养成用歌声促进民族团结、弘扬多民族声乐艺术的后继人才。
这就是胡松华,一个与民族声乐事业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家,他的成长、成功到老年时为民族声乐事业所做的努力都深深刻上了“民族”的印记,正是出于对祖国、对人民、对艺术深深的爱,胡松华以“磕长头朝圣”的诚心和毅力永不停歇地跋涉在声乐艺术的浩荡江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2 21:52
目录
概述
基本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