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斋画报
中国早期的旬刊画报
《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由上海《申报》附送,每期画页八幅。
创办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文明与科学技术涌进中国的沿海城市。1876年,上海徐家汇天主堂附设土山湾印书馆开设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平板石印机构,用照相版技术翻印中国古籍。西洋绘画技法也使惯用毛笔、宣纸的国画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把西洋画法中的透视、解剖、注重形象写实等西画技法吸收融合到自己的绘画中去,形成了别开生面的“海派”人物画风。
先进的石印技术和准确刻画形象的绘画技巧是出版画报的基础。1884年5月8日,以《点石斋画报》命名的时事画报在上海诞生了。
光绪期间的《申报》由洋人掌管,吴友如不乐受制于洋人,最终离开《点石斋画报》。光绪十六年1896年9月,由吴友如主持的《飞影阁画报》面世了,亦为旬刊,也用连史纸石印,其内容与《点石斋画报》相异处是前者看重时事记载,《飞影阁画报》则注意刻画仕女人物而已。
《点石斋画报》刊行数年后即停刊。至光绪末年,曾由《申报》馆出过合集,售价昂贵,每部二十大洋,现成稀世珍本,在民间很难觅它踪影。
参与文人
参与《点石斋画报》绘画者有吴友如、张志瀛、周权香、顾月洲、周慕乔、田子琳、金桂生、马子明等20余人,大多是苏州年画的画师。这些画家多参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优美。
意义
作为晚清西学东渐大潮中的标志性事件,《点石斋画报》的创办,涉及诸多至关重要的领域。
首先,它开启了图文并茂因而可能雅俗共赏的“画报”体式,这既是传播新知的大好途径,又是体现平民趣味的绝妙场所,日后大有发展余地。
其次,“画报”之兼及“新闻”与“美术”,既追求逼真,也包含美感,前者为我们保留了晚清社会的诸面相,后者则体会到中国美术的擅变。
再次,“画报”之兼及图文,二者之间,既可能若合符节,也可能存在不小的缝隙,而正是这些缝隙,对晚清的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最后,那些并非无关紧要的图中之文,对于理解晚清报刊文体的变化,同样也不无意义。
至于百年来诸多文人学者对此“遗迹”之追摹、怀念与凭吊,则从另外一个侧面,理解这一晚清独特的文化景观
《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画报,共出44部528册。内容 “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 贴近生活,及时报道社会热点,朝廷腐败,列强侵略,民俗奇闻等。生动地展现了晚清各阶层人群的思想涌动和社会变化,对艺术及服装也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参与《点石斋画报》绘画者有吴友如、张志瀛、周权香、顾月洲、周慕乔、田子琳、金桂生、马子明等20余人,原来大多是苏州年画的画师,他们没有学习西洋画的记录,更没有远赴重洋,到海外“镀金”的经历。《点石斋画报》中有大量介绍“海外奇谈”的画面,一部分是参照外国报纸中的照片绘画的,照片有极佳的透视效果,能更正确反映物体,所以《点石斋画报》及画师们对透视技巧在中国画中应用所起的作用,可以“功不可没”来形容。但是,更多的画面是根据新闻报道的文字,再加上作者的想象力来画的,画面与事实之间的差距很大,这就如上海人讲的“西洋镜”,千万当不得真。
申报》馆。每十日出版一本,每期八页,内容是“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随《申报》附送订户。因画报印刷精美,画法中西合璧,人物背景生动真实,内容贴近生活,及时报道社会热点,朝廷腐败,列强侵略,民俗奇闻……可看性强,时效性足,发行渠道畅通,风靡海上。
图文赏析
气球升空
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有西人里那制成新式气球一具,能载八千五百磅之重,升放空中,每点钟行二十五米,各国苟制造此球为行营之用,水陆之兵可以废;况配大炮于球中,居高击下,凡铁桥、轮舰、炮台、火药库、电报局及水陆兵弁,皆不可恃。此气球之善于摧敌也。
这是一则关于热气球研制及其在战争中作用的设想。由于《字林西报》上绘有热气球的形状,所以画师朱儒贤描绘的热气球与真实的十分接近,而利用热气球作为攻击性武器只是一种想象,所以画师绘画的热气球下悬的“篮子”也纯是凭空想象。
在《点石斋画报》报道“气球破敌”后仅几年,上海的侨民也在上海跑马场试验气球升空,不久又借杨树浦的“大花园”(旧址于今腾越路195号一带)进行热气球升空表演,一位美国女运动员还从升空的热气球上跳了下来,这也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次跳伞表演。
船飞上天
几乎与报道“热气球”消息的同时,《字林西报》又报道了美国人研制“飞船”的新闻,大意讲,美国某学堂教习蔺茉近思得新法,用矾石(这里是指铝)等类轻质材料制造风舟一只,舟内汽锅一,汽器一,暗轮(螺旋桨)二,风翼四(实际上是双翼飞机),舵一。风翼宽二迈当又百分之四十。曾在华盛顿地方试行,颇觉灵捷。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画师只能参照文字所描述的“飞船”的样子,把它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而在《点石斋画报》的另一位作者的画面上,干脆就把一只水中航行的轮船搬到了天上。
人类幻想飞上天空,研究、制造飞行器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11年,法国飞行家环龙(Rene Vallon)应邀来上海做商业性飞行表演,他携带“山麻式”(Somer)单翼和双翼飞机各一架,搭乘邮轮来到上海,飞机先被运到江湾跑马厅,组装后经过几次试飞,然后飞抵市中心的跑马场,按计划于5月6日作正式飞行表演。
这一天,上海人空巷而出,上海周边城市的人们也争相进入上海,希望一睹会飞的“船”。环龙驾驶的双翼飞机腾空而起,在空中作各种飞行动作,引起底下的人们无数的尖叫声、惊叹声、欢呼声。但是,飞机在空中盘旋时发生故障,按常规环龙可弃机自救,但是他看到地下方圆一公里的地方全是仰首观望的人群,于是他放弃了弃机的念头,努力争取将飞机迫降到跑马场的中央,结果是——人亡机毁。不过,这一天确实是在中国进行的第一次飞行表演,也是上海人第一次看到“会飞的船”。
摩天大楼
电梯的发明使人们免去登高的艰难,钢铁、水泥的发明和广泛用于建筑材料,为建筑物向更高的高度发展提供了可能。1885年,美国建筑师詹尼放弃了传统的承重墙结构,首次大胆采用钢框架结构,成功设计和建造成10层的美国芝加哥国内保险公司大楼,并成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这种很高的建筑被美国人叫作Skyscraper building,Skyscraper是Sky(天)和Scraper(摩擦物)的合词,后来Skyscraper building就被汉译为“摩天大楼”,指很高的大楼。
19世纪后期是美国城市发展的规模化时期,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城市的地价急剧上涨,于是又刺激了美国Skyscraper building的规模化兴建。《点石斋画报·第一高楼》中讲:
美国拨分屯营造司近因市中地价日益昂贵,乃创建二十八层楼。高三百五十尺,周广八十丈,柱以钢为之;其下一层全无障隔,设梯二道,并置起落机器十二架,编定逐层号楼,欲由某层达某层,则按号坐于其上,自由辘轳递送,瞬息即到,无须用力;其余二十七层皆隔为二十八间,除每层占去机房一间,合计共得七百二十八间。绝顶登临,凭栏俯瞰,真有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之慨。
这段文字显然译自西方消息报道,描述得很正确和清楚,文章记述了该大楼的层数、总高、占地面积,总计有多少房间,其中“最下一层全无障隔,设梯二道”应该即今上海商场常见的“自动扶梯”,“并置起落机器十二架”则是总共设有12架电梯。但是画师张志瀛无法理解能载人随意上下的“起落机器”(电梯)是怎么一会事,于是浮想联翩,把“起落机器”画在建筑的外墙上,真的很像中国人打井水用的“辘轳”。看到这幅中国画师画的“摩天大楼”,你一定会哑然失笑。
观光火车
1900年,世界博览会又一次在法国巴黎举行,法国为此兴建了世界最宏伟的全钢结构纪念性建筑物——艾菲尔铁塔,《点石斋画报》也对巴黎世界博览会的筹备情况作了介绍,其中“游观台”一文中讲:
法国巴里(黎)一千九百年开设万国大博览会时,法国人阿鲁莽过思创一奇器,以眩各国来观者之耳目,于是独出心裁创造游观台,长四吉米二百米突,距地高十五米突,安设于会场之首。游观者缘梯登台,台上可载五万一千七百三十二人。台自行走一点钟可行中国十七八里,循游会场纵览一周,可代足力。每行一周,计收台价每客五十参云。按:此说见之西字报,大抵仿火车之制而改其式为楼台。
画师朱儒贤也没看见过这个庞大的“游观台”,依然概据西文报纸中描述的样子,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画出了巴黎世界博览会中使用的“旅游观光车”的画,今人看来,依然有趣,还能增加一点思路。而巴黎是用一种双层车作为市区观光游览车的,也许,其之历史真的可以追溯到1900年世界博览会的“游观台”。
卖野人头
《点石斋画报》不仅画了许多外国的“西洋镜”,还画了不少外国人在上海租界里的“西洋镜”,其中“卖野人头”一则令人捧腹。
上海的福州路俗称“四马路”,以位于“大马路”(南京路)以南的第四条马路而得名,旧时属“英租界”。在19世纪80年代,有一帮美国人租赁四马路“第一楼茶室”的对面门面开了一“游乐场”,在门口扯起写有“新到美国野人,有头无身,供人观览”的幌子,客人只要付几个铜钱就可以入内观瞻“野人头”。画师田子琳既出自好奇,也是职业的敏感,也到那里去看“野人头”,后来他发现,这个被悬挂在墙上幕布里的“野人头”倒是像外国人的人头,但他发出来的声音则是“其音似上海左近口气”,于是揭露这美国人卖的野人头是一场商业骗,“其为赚钱之戏,无甚奥妙,不足推敲”,但是作为社会新闻,确实是一有价值的新闻。
美国人“卖野人头”是一场商业骗局被揭露后,美国人立即逃之夭夭,而上海则多了一俗语——“卖野人头”,它有二层含义:其一,商业上的以次充好,民国胡祖德《沪谚外编·新词典》:“卖野人头:以恶劣之物品,向人求善价也。”其二,虚张声势的方式吓唬或蒙骗他人,如上海人讲的:“侬用勿着五劲吼六劲,啥人勿晓得侬来勒‘卖野人头’。”
相关点评
2006年1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漫画史》,该书提到“《点石斋画报》从内容和画风来看,该刊上的作品应属时事风俗画,不能算作漫画。虽然在及时反映社会时事方面《点石斋画报》与时事漫画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在构思方法和表现方法上却各有其不同的路子和特点。因此《中国漫画史》认为过去有人称该刊为中国第一部漫画刊物,是不妥当的。”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5 22:06
目录
概述
创办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