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字在公元8世纪以前,只用句号。8世纪以后,慢慢出现了
冒号、
分号等,但使用都比较随意,没有严格的使用规则。直到15世纪末,威尼斯印刷师阿尔德·曼努齐在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又创制了部分新的标点符号,并规定了所有的标点符号的固定用法,西方文字的标点符号才系统化、规范化。
句号是一个“出勤率”很高的标点符号,在许许多多的情况下都要用到它,最基本的是下列情况: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这里说的“一句话”,就是语法书上讲的一个句子。一个语言格式不论长短,只要是能独立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是一个句子。说话的时候,每个句子都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某种语气,句和句之间有较大的停顿;写成了文章,句子的后面要用句号做结尾。
句子按照它的作用,可以分为四类:
陈述句、
祈使句、
疑问句和
感叹句。不同类型的句子带有不同的语气,要用不同的句末
点号。在四种句末点号中,句号用得最多,除了要用问号或感叹号的句子外,都要用句号。
例1 陆峰的
凳子坏了,坐上去不小心会跌倒,李志看见了,记在心上,他从家中带来了工具,放学后,大家都走了,他独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来。(
习作)
例1是由四句话组成的语段:第一句介绍陆峰的凳子坏了,会跌倒,到“跌倒”结束;第二句讲李志记在心上,到“心上”结束;第三句讲李志带了工具;第四句讲李志修凳子。但作者只在段尾用了一个句号,使四个句子各自失去了独立性,整段话层次不清。
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
整体性。
例1 春天。
沙枣树伸展着粗糙的树枝。上面覆盖着一片片短小的叶子。叶子上一层细沙一样的东西晶莹发亮。
例1中“是阿米,还是翠芹。”是疑问语气,应该用问号;例2中“闪开。”是命令语气,应该用
感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