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Repetition Maximum)是健美术语,通俗的说,在健身领域,“RM”是一个带有
单位性质的词语,用于描述训练时应选择的重量是怎样一个度。
术语信息
名词解释:RM·强度·重量,Repetition Maximum
通俗的说,在健身领域,“RM”是一个带有
单位性质的词语,用于描述训练时应选择的重量是怎样一个度。
RM基本不单独使用,前面会接一个数字,先举2个例子就大概能明白,稍后我们再细说:
例一:
例如教练说“
二头肌弯举要达到理想的增肌效果,请选择10RM的重量,一组做10个,共做6组”——
这意思是说,为了让二头肌体积增加更快,建议你做弯举的重量选择弯举10次就举不起来的重量(这个重量就是10RM的重量),你每组以此重量弯举10次,练习6组。
由此可见,“RM”是一个相对于训练者自身的一个重量选择标准的表述方式,但同时有些时候RM也还兼顾表述了每组次数,这种时候往往是训练者的计划安排中力求每组都尽力,所以每组都是以xKG的重量直接练x次,因而我们可能听到有健友以这样的方式描述他的
训练计划:
例二:
“打算用渐进的金字塔法则式的计划练胸:第一组14RM,
第二组12RM,第三组10RM,第四组8RM,
第五组6RM,第六组4RM”
这样的描述在这时候就等于说:
“打算用渐进的金字塔法则式的计划练胸:第一组14RM/14次,第二组12RM/12次,第三组10RM/10次,第四组8RM/8次,第五组6RM/6次,第六组4RM/4次”。
术语详解
经过例一例二,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进一步详述“RM”是什么:
“RM”是“Repetition Maximum”的缩写,字面含义是“重复做的最大数值”,意译就是“最大重复次数”,结合数字x,就实际表示“能够重复练习x次的最大重量”,或“最多只能重复练习x的重量”。
比如对某训练者,30kg的重量进行二头肌的弯举训练,最多只能连续弯举6次就完全力竭,那么这30kg的重量对于该训练者的二头肌练习而言,就是6RM的重量。
由于
无氧训练的参照体系大多都是以训练者本人为主,所以我们在做健身方面专业性的讨论时,用RM作为
重量单位来讨论就比直接用kg(公斤)做重量单位来讨论更具
广泛性。
简单的说,可以看作RM和
KG(公斤)都是重量单位,只是一个是相对单位,一个是
绝对单位。
有了RM,我们处于相同目标的计划对于不同的个人,就有了共同的探讨区域,比如一个体重72kg的健友,他弯举6RM的重量是30kg,而另一个体重60kg的健友弯举6RM的重量是12kg,虽然举起的绝对重量不同,但由于都基于RM沟通,他们俩还是可以
无障碍的交流重量选择、
组数安排等心得:60kg的健友发现自己按照16RM+12RM+12RM+8RM+6RM+4RM安排下来3个月的效果有明显提高,突破了之前的
平台期,两人沟通后,可能72KG的健友发现自己按照16RM+12RM+12RM+8RM+6RM+4RM来安排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提升。
术语实践
以上介绍了RM的概念,下面再具体说一下RM的选择与训练效果之间的关系。
之所以出现RM的概念,就是因为经过研究发现,并不是每次练到力竭都是有效果的。重量与次数(以及
组数)的选择,对于训练结果有着显著影响。
用简单的表述就是:
“大重量,少次数”的训练方式偏向于增加肌肉力量和体积;
“小重量,多次数”的训练方式偏向于增强耐力,降低
体脂;
具体来说,根据研究发现:
1-4RM主要是训练绝对肌力和体积;
6-12RM主要是训练肌肉体积;
15-20RM主要是训练小肌群体积和增强肌肉线条与弹性;
30RM及其以上主要是起到降低体脂、增强
心肺功能的效果。
动作速度、负重量等都是负荷强度的具体指标。在健美锻炼中,由于
间歇时间或练习密度、动作速度及练习质量等都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规定,因此,练习重量一般就被视为代表负荷强度的主要指标,或者说大多数情况下健美练习所采用强度的操作指标就是重量,实践中有时就是把练习重量看成负荷强度。在
健美运动中负荷强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训练因素,1~4次主要增长绝对肌力和体力、6~12次主要壮大肌肉、15~20次主要发达小
肌肉群和增进肌肉线条弹性、30次以上主要用于缩减体脂和增强
心肺机能附着强度或
负荷量操作模式,即用最多可以重复试举1~4次的重量连续试举1~4次。多数情况下就以次数或RM次数来表示负荷强度。当然也可用某动作极限重量的
百分比来说明负荷强度,如85%负荷强度、80%负荷强度等等。在实践中,负荷强度的百分比与重复次数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般讲,50%的负荷强度应该是可以重复试举10次左右的重量,通常强度每增加5%重复次数就减少1次。比较这种负荷百分比法,次数或RM
次数法的表达则更为直接而科学。
在代健美训练中,练习的组、次规定是构成
训练活动最基本的元素。为了统一而规范地表达这个元素的具体内容,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
课程计划负荷节奏和加重方式的表现,容易理解和操作。至于为何难在书刊上看到具体的重量数,可以这样理解,每个人、每个身体局部和每个动作所采用的重量都不尽相同,用具体的重量数表达反而不易说清强度规定等问题,因此不具备普遍指导意义。但
个人计划有时是可以直接用具体重量来编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