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1战斗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的重型战斗机
P-61战斗机(英文:P-61 Black Widow),是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诺斯洛普公司研制的一种重型战斗机。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41年12月7日,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随即向轴心国宣战,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虽然有着强大的工业潜力,但在参战的第一年,美军的装备却不是很充足。就陆军航空队而言,在1942年北非的拉锯战中,美国方面用来担任驱逐机任务的,居然是英国的喷火式战斗机。因为当时能够进入量产的仅有贝尔公司的P-39战斗机及寇蒂斯公司的P-40战斗机,而这两者在性能上都不如德国的Bf109战斗机
诺斯罗普P-61战斗机的研制始于1940年8月,此时正是纳粹德国希特勒空军轰炸英国伦敦的高潮。美国驻伦敦观察员提洛·C·埃蒙斯中将接触到关于英国雷达技术最新进展(Radar一词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的英文缩写)的情报。英国在1936年开始研制第一种机载截击雷达(AI雷达),可使飞机在飞行中不必依赖地面设施自主探测和截获空中目标。
同时,英国采购委员会向美国提出迫切需要一种夜间战斗机,来击落夜间轰炸伦敦的德国轰炸机。这种战斗机必须能整夜在伦敦上空巡弋,至少8小时的滞空时间,此外还要有足够的作战高度以拦截高空轰炸机。
埃蒙斯将军回到美国后提交了一份报告,指出英国急需夜间战斗机,美国工业界也许能满足要求。于是埃蒙斯将军被授权组建埃蒙斯委员会,负责制定夜间战斗机的初步设计指标,并在1940年10月通过了莱特机场陆航技术勤务司令部的审核。因为早期AI雷达的大重量和高续航时间要求,所以该机定型为一种大型双发战斗机。
原型设计
诺斯罗普设计了一种双发单翼双尾撑方案,翼下发动机短舱安装两台普惠R-2800“双黄蜂”气冷星形发动机。短舱向后逐渐收细形成双尾撑,末端安装扇形垂尾,垂尾间连接着大型平尾。飞机的中央机身较长,可容纳三名乘员——飞行员、机枪手(操控机鼻炮塔)、雷达操作员/后炮塔机枪手,新型雷达安装在机腹的天线罩内。机鼻和机尾的两座炮塔都配备4挺12.7毫米机枪。该机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预计空重7369千克,总重10276千克,高度4.01米,长度13.87米,翼展20.12米。
诺斯罗普对设计进行了修改,新设计增加了一个机枪手战位,改用机腹和机背炮塔,机腹炮塔安装两挺12.7毫米机枪,机背炮塔安装4挺12.7毫米机枪。乘员增加到四名-飞行员、雷达操作员、两名机枪手,AI雷达也移到了机鼻。
随后诺斯罗普公司又提交了进一步修改后的设计,去掉了机腹炮塔,乘员改回3名,飞行员坐在座舱最前部,机枪手在飞行员后上方,通过旋转座椅上的特殊瞄准具遥控炮塔射击。为了给机枪手提供良好的视野,座舱采用了阶梯状座舱盖,成为日后P-61的标志性外部特征。全透明机身尾椎为后方的雷达操作员提供了极佳的后方视野,如果飞机遭遇尾部袭击,他可以操纵机背炮塔向后射击。当然机背炮塔也可以固定在正前位置由飞行员操纵射击,机翼内还增加了4门20毫米机炮。1940年12月5日该设计正式获得NS-8A的公司编号。
陆军对NS-8A方案基本满意,并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1940年12月17日诺斯罗普向航材司令部发出了两架实验性原型机的报价信函,1941年1月11日双方签订了正式合同,1月30日陆航下达了两架原型机和两架风洞测试模型的订单,编号XP-6。接着1941年3月10日诺斯罗普获得了制造13架YP-61和1架静力测试机的合同,并在承制机载截击雷达的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一个辐射实验室。
试飞定型
1941年4月XP-61实体模型通过审核,此时安装在机翼外段的4门20毫米机炮被移到机腹以改善维护性,并使机翼上方的气流更加平滑。去掉机炮后,机翼内部自密封油箱从2个增加到4个,容积从2044升增加到2445升。1941年10月XP-61的底座安装式炮塔被通用电气的接环式安装炮塔取代。
同时AI雷达的研制进度很快,在美国AI雷达的发展由国防研究委员会负责,下属的微波委员会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辐射实验室,负责XP-61机载截击雷达(美国编号SCR-520)研制,西电公司被责成完善SCR-520的设计并大规模生产。
1941年12月24日陆航下发了100架P-61生产型飞机和备件的购买意向书,1942年1月17日又增加了50架,到1942年2月12日订单已经增加到410架,其中50架将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英国皇家空军。
1942年5月26日XP-61在诺斯罗普机场首飞,试飞员是经验丰富的万斯·布里斯。该机安装两台普惠R-2800-10发动机,单台功率2000马力。全机涂成黑色以适应夜间任务,因此有人根据北美著名毒蜘蛛的名称把该机命名为“黑寡妇”。
1942年5月25日美国政府和诺斯罗普达成协议,在科罗拉多州丹佛的政府工厂生产1200架P-61,到7月底该订单被削减为207架,并改为在诺斯罗普霍桑工厂生产。
1943年8~9月间13架YP-61交付完毕。为了降低炮塔射击时的振动,一些YP-61的炮塔只安装两挺机枪。YP-61一部分留在诺斯罗普进行试飞和维修人员的工厂培训,一部分前往俄亥俄州莱特机场进行使用测试,其余的在佛罗里达州进行作战适用性测试。YP-61没有安装雷达,直到生产型的P-61A才安装了SCR-520雷达的生产型——SCR-720。
技术特点
翼面设计
NS-8A在机翼中采用了诺斯罗普工程师爱德华·扎普发明的“扎普襟翼”。扎普襟翼是一种后退式襟翼,展开后不仅可以改变机翼弯度还可以增加翼面积。NS-8A可以通过全翼展扎普襟翼增加最大升力系数并改善横向操纵,从而降低降落速度。
1942年6月中旬诺斯罗普为“黑寡妇”设计了新平尾,来匹配全翼展扎普襟翼。但因扎普襟翼的高造价和制造的复杂性,最终被取消。改用常规襟翼后,XP-61在机翼上表面增加了扰流板。向前打开的扰流板布置在外翼段上表面2/3弦长处,可被视为整个“黑寡妇”项目中最成功的创新之一。有了扰流板的辅助,常规副翼可以做得很短,从而把大部分机翼展长让给襟翼,尽可能降低取消扎普襟翼后的升力损失。扰流板配合副翼可提供有效的低速滚转控制,甚至在失速时仍然有效,当然只凭扰流板也可以提供足够的横向操纵,之所以保留副翼只是为了向习惯于传统飞机操纵感的飞行员提供所谓的“熟悉感觉”。
机载雷达
XP-61机载截击雷达的研制。该雷达的英国编号AI-10,美国编号SCR-520,是更新型的厘米波雷达。“SCR”为“Signal Corp Radio”之意,西电公司被责成完善SCR-520的设计并大规模生产。
P-61B-10-NO批次增加了APS-13尾部告警系统。一些P-61A和早期批次的P-61B在外场也加装了APN-1和APS-13系统。
诺斯罗普公司生产了将近700架P-61战斗机。这款飞机出现得太晚了,以至于它们只在战争的最后一年才进行过战斗飞行;而且有大批其他机型——从P-38到英国的“蚊”式——都“分享”了这款飞机的夜战职责。然而,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他任何一种战斗机相比,P-61都更清楚地表明了高度设备化的驾驶舱和双人机组成员配制可以在空战中最充分地利用雷达的优势。
P-61B-20-N0批次换装A-7炮塔,并改进了火控系统。
“黑寡妇”只在追击敌机时才使用机载雷达来绘制跟踪航线。接近目标后,飞行员用夜视望远镜搜索到目标并通过瞄准具向目标射击。
实用化的雷达火控技术在多年后才出现,但“黑寡妇”对机载自动火控系统进行了一些尝试,7架P-61B-25-N0批次试验机安装了与通用电气遥控炮塔联动的西电APG-1机枪火控雷达。雷达数据输入一台模拟计算机,解算出诸元后指挥炮塔射击。随后一架P-61B-15-N0和首批6架P-61B-20-N0也加装了该设备,这些飞机在佛罗里达州埃尔金机场的陆航试验司令部和加州汉默机场的夜间战斗机训练基地进行了测试。但最后总因为技术不够成熟而没有在实战中使用。
隐身涂装
二战期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研究室迷彩部认为亮黑色最适合喷涂在夜间战斗机上,因为如此可以将探照灯的光线向一个方向反射而不是散射掉,他们开发出了一种亮黑,命名为喷射黑。于是在第二架P-61战斗机上采用了正确的涂装方式。这次的试验结果果然证明了喷射黑十分有效,在探照灯的照射下有80%是看不见的。这次试验在1943年10月进行,由于官僚体系做决定的缓慢,这个成功的结果仍来不及在第一批P-61上实现,在生产线上的P-61仍然按照1943年6月间的试验结果涂上橄榄绿色及灰色的涂装。直到1944年2月,首批涂装喷射黑的P-61开始出现。由于喷射黑十分有效,所以在执行某些特殊任务的飞机上也采用这种涂装。
性能数据
服役事件
亚太战场
P-61“黑寡妇”首次参加实战是在太平洋战场,1943年下半年第418、419、421夜间战斗机中队经船运部署在西南太平洋地区。1944年6月24日“黑寡妇”在塞班外海执行了第一次作战任务,6月30日获得首次猎杀战绩,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的飞行员戴尔·F·哈沃森少尉和雷达操作员雷蒙德·P·穆尼击落一架一式陆攻。
1944年10月30日P-61在该战场获得了首个猎杀战绩,第426夜间战斗机中队的罗伯特·R·斯科特和查尔斯·W·菲利普斯中尉驾机从昆明基地起飞,击落一架日本双发飞机。驻中国“黑寡妇”的主要任务是消灭日军的夜间轰炸,在日本的夜间行动偃旗息鼓后,“黑寡妇”开始执行了夜间“入侵者”任务,对中国和缅甸的日本地面设施进行了攻击。
欧洲战场
1944年5月23日首架P-61抵达欧洲。“黑寡妇”一开始部署在英格兰基地,任务是追击夜间发射的V-1“嗡嗡弹”。“黑寡妇”依靠地面雷达站引导接近V-1,因为V-1的速度比P-61稍快,所以“黑寡妇”只能从后上方浅俯冲才能抓住V-1。1944年7月16日“黑寡妇”获得了首个V-1猎杀战绩,第422夜间战斗机中队的飞行员赫尔曼·恩斯特和雷达操作员爱德华·克普泽尔击落了一架V-1。猎杀V-1的最大危险之一就是在向导弹射击时距离太近,导弹爆炸时会殃及本机。
诺曼底登陆后,许多“黑寡妇”转移到法国,主要任务是在夜间攻击火车、装甲车、以及其他地面目标,也猎杀过一些在夜间飞行的德国飞机。
参战记录
第7航空军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1944年5月接收“黑寡妇”,先后在瓜达卡纳尔、新几内亚、塞班岛、硫磺岛服役。1947年2月被改编为第339全天候中队。
第12航空军第414夜间战斗机中队,1944年12月接收“黑寡妇”,先后在阿尔及利亚、撒丁岛、科西嘉岛、意大利、比利时服役。1947年8月被改编为第319全天候中队。
第12航空军第415夜间战斗机中队,1945年3月接收“黑寡妇”,先后在意大利、科西嘉岛、法国、德国服役。1947年9月被撤销。
第12航空军第416夜间战斗机中队,1945年6月接收“黑寡妇”,先后在意大利、科西嘉岛、法国、德国服役。1946年11月被改编为第2战斗机中队(全天候)。
第12航空军第417夜间战斗机中队,1945年4月/5月接收“黑寡妇”,先后在意大利、科西嘉岛、法国、德国服役。1946年11月被撤销。
第5航空军第418夜间战斗机中队,1944年9月接收“黑寡妇”,先后服役于新几内亚、菲律宾。1947年2月被撤销,1948年8月重建为第4全天候中队。
第13航空军第419夜间战斗机中队,1944年5月接收“黑寡妇”,先后服役于新几内亚、菲律宾。1947年2月被撤销。
第5航空军第421夜间战斗机中队,1944年6月接收“黑寡妇”,先后服役于新几内亚、菲律宾。1947年2月被撤销,1948年8月重建为第68全天候中队。
第9航空军第422夜间战斗机中队,1944年5月接收“黑寡妇”,先后在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服役。1945年9月被撤销。
第9航空军第425夜间战斗机中队,先后服役于英国、法国、德国。1947年8月被撤销。
第14航空军第426夜间战斗机中队,1944年9月接收“黑寡妇”,在服役印度、中国服役,保护B-29基地免遭日军空袭。1945年11月被撤销。
第14航空军第427夜间战斗机中队,1944年8月接收“黑寡妇”,短时间在意大利服役,素后被部署到印度、缅甸、中国。1945年10月被撤销。
第5航空军第547夜间战斗机中队,1944年3月组建,先后服役于新几内亚、菲律宾、伊江岛、日本。1946年2月被撤销。
第7航空军第548夜间战斗机中队,1944年4月组建,先后在塞班岛、硫磺岛、伊江岛服役。1945年12月被撤销,1969年被重建为第548战斗训练中队,仍然在编。
第7航空军第549夜间战斗机中队,1944年5月组建,先后在塞班岛、硫磺岛服役。1946年2月被撤销。
第7航空军第550夜间战斗机中队,组建于1944年6月,1945年1月接收“黑寡妇”,先后服役于新几内亚、菲律宾。1946年1月被撤销。
因为参战太晚,此时盟军几乎夺取了全部战场的制空权,所以空中出现的敌机数量稀少,在夜间更是如此,所以“黑寡妇”并没有耀眼的战绩。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几位“黑寡妇”王牌,因为P-61是双座飞机,战绩由飞行员和雷达操作员共享。在欧洲战场上有两个机组获得了6个战绩,他们是飞行员赫尔曼·恩斯特中尉和雷达操作员爱德华·克普泽尔少尉,以及飞行员保罗·A·史密斯中尉和雷达操作员罗伯特·E·蒂尔尼中尉,都来自第422夜间战斗机中队,每组乘员的战绩中都包含一枚V-1。在太平洋战场的顶尖“黑寡妇”机组是来自第418中队的飞行员卡洛儿·C·史密斯少校和雷达操作员菲利普·B·波特中尉,击落了5架日机。
战后命运
1948年初F-82F“双野马”开始取代“黑寡妇”,到1950年初P-61开始退出一线部队,1950年5月一线部队的最后一架“黑寡妇”从日本撤离,此时距朝鲜战争爆发仅几个月,P-61错过了第二场战争。
美国海军在二战中使用用P-61A-10-N0 42-39395进行了弹射起飞测试。
海军又从陆航借得两架P-61C(43-8336和43-8347),用于进行马丁PTV-N-2U“戈耳工IV”冲压动力导弹的空射实验。1947年11月14日“黑寡妇”实施了首次“戈耳工”导弹的试射。P-61C可在翼下挂载两枚“戈耳工”,在发射前“黑寡妇”要先进行了浅俯冲以达到冲压发动机的启动速度。1948年这两架P-61C归还美国空军,不久后被弃至飞机坟场。
1945年8月美国人在P-61B-5-N0 42-39489上安装了从缴获的亨克尔He 162上拆下的德国弹射座椅进行测试。1946年4月17日勇敢的志愿者劳伦斯·兰伯特军士成功从P-61B弹射,当时飞机的高度2377米,速度486千米/时。在证明的弹射座椅的概念可行后,陆航开始用喷气式飞机进行测试,这架XP-61B也被改回标准的P-61B状态。
9架P-61C参加了雷暴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实验,在当时人们对雷雨云知之甚少,飞入云中的不幸飞机遭雷击后往往就变成几部分再出云了。最初的雷击测试都由陆军飞行员实施,稍后几架F-15“记者”也加入项目。最后环球航空公司也参加了项目,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数据分析。
1952年最后一批F/RF-61C从美国空军退役,退役的“黑寡妇”或被提供给科研机构,或被拆解,或在民用市场出售。
1955年NACA的“黑寡妇”宣布退役,并向民用市场出售。1955年4月加州加迪尼亚的史都华-戴维斯公司买下了RF-61C 45-59300和作为“备件”的F-61C 43-8357。RF-61C获得了N5093V的民用注册号,F-61C的注册号是N5094V。
墨西哥航拍公司买下了RF-61C,墨西哥注册号XB-FUJ。1964年加州航空企业公司从墨西哥手里买回该机并改装成灭火机,注册号N9768Z,拆除了机身油箱和涡轮增压器中冷器,在机身内安装了6057升的化学灭火剂水箱。1964年底Cal-Nat公司买下该机作为森林灭火机。1968年3月又辗转到加州TBM航空灭火公司,1968年9月6日毁于起飞事故。
诺斯罗普从政府手中买下P-61B-1-N0 42-39419,民用注册号NX30020,作为运输机、试飞伴飞机使用,还测试过先进导航设备。后德州的杰克·阿曼摄影工程师公司买下该机用于航拍。1963年辗转入一家航空灭火公司,同年8月23日在一次灭火行动中坠毁,机组全部丧生。
1946年普惠公司买下了YP-61 41-18888,民用注册号N60358,用于测试先进螺旋桨。1956年该机在一次地面滑行事故中受损,因不适合修复而报废。
诺斯罗普航空学院(诺斯罗普飞机公司下属的航空教育学院)在1947年下半年买下了P-61C-1-N0 43-8349,用于机身和发动机维修培训课程。
如今世界上只有4架“黑寡妇”幸存下来,都保存在博物馆中。分别是:
俄亥俄州代顿莱特-帕特森美国空军博物馆的P-61C-1-N0 43-8352。该机被涂成第550“月光小夜曲”夜间战斗机中队的P-61B-1-N0 42-39468。1954年该机退役后被捐赠给俄亥俄州乌尔巴尼亚的童子军,1958年出售给伊利诺斯州莱纳特伯爵,同年晚些时候被美国空军博物馆获得。
史密森学会的P-61C 43-8330被保存在银山仓库,修复后在史密森学会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P-61B 42-39715。该机原隶属驻中国的第427夜间战斗机中队,战争结束后遗留在中国。该机可能是当时遗留的三架P-61之一,在飞机铭牌上有N1234的制造编码。
根据网络资料,1945年9月第427夜间战斗机中队的3架“黑寡妇”结伴飞行准备在重庆市附近的白市驿机场降落时,因躲避地面上行人,滑出跑道,引起油箱起火,导致一架P-61化为灰烬,其余两架也从此被遗留在中国。P-61B 42-39715最初被送往位于成都附近的空军机械学校作教材使用,之后又碾转到四川大学“任教”。全国解放后,由于当时铁路交通不畅,该机被分解后由水路和陆路运抵北京,进入北航校园。
宾夕法尼亚州里丁的中大西洋航空博物馆的P-61B 42-39945是有望成为仅有可飞的“黑寡妇”。1945年1月10日该机在一次训练飞行中坠毁于新几内亚的塞克洛普斯山山顶,所幸四名乘员仅受轻伤,但飞机的残骸在山顶上待了40年。1991年中大西洋航空博物馆把残骸运回美国,并修复成可以飞行的N550NF。
衍生型号
P-61A
P-61A是“黑寡妇”的第一种生产型,1943年10月第一架P-61A-1-N0下线。该机增加了座舱盖和透明尾椎的隔框数量。此外原型机上的镁铝合金焊接制造的尾撑也被更传统的铝合金尾撑取代。与XP-61和YP-61的全机黑色涂装不同,P-61A涂上了陆航的标准橄榄绿。
45架P-61A-1-N0中只有前37架在出厂时安装了机背炮塔,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是通用电气的遥控炮塔要优先供应B-29,另一个原因是因为P-61A在飞行中升降或旋转炮塔会导致严重的抖振。诺斯罗普进行了大量试飞来解决此问题,但收效甚微。该问题已经严重到许多部队下令把机背炮塔永久锁定在正前方,作为固定机炮使用,这样一来机枪手就无所事事了。还有的P-61A干脆完全拆除了炮塔,在留下的空腔中安装了附加油箱,然后封住顶部的圆洞。甚至还有少数飞机在拆除了炮塔后装上4挺固定机枪,然后盖上一个非标准罩子。上述改装有些是在外场实施的,有些则是由前进军需库改装后再交付作战部队的。
经过改装后的“黑寡妇”,机枪手已经无所事事,所以飞机出任务时他们一般只是待在基地。“黑寡妇”只依靠飞行员和雷达操作员也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即便机枪手参加了任务,也只是起到增加一双眼睛的作用。
多数P-61A-1-N0装备了太平洋战场的陆航夜间战斗机中队,第6中队首先接收该机。
别看P-61体积硕大,但驾驶起来很温顺,在满载时只凭一台发动机也能完全维持飞行,单发状态下甚至还能做缓慢滚转,别的飞机这样做简直就是自杀。
P-61A-1-N0 42-5496被提供给皇家空军测试,1944年3月21日~1945年2月22日进行了试飞。皇家空军对该机的性能不是很感冒,从未产生要装备该机的想法,因为他们又全能的德·哈维兰“蚊”夜间战斗机。
P-61A-5-N0批次改进了发动机,使用2250马力的R-2800-65发动机取代了2000马力的R-2800-10。
P-61A-10-N0批次换装了带喷水加力的R-2800-65,并改用日后成为“黑寡妇”标志的全机黑色亮光涂装,之前生产的P-61A保留了橄榄绿涂装。该批次总产量120架,其中20架在交付前在外翼段下方增加了一对挂架,既可挂载两个1003升副油箱(后期改为1174升副油箱),也可挂载两枚726千克炸弹,批次号也改为P-61A-11-N0。
P-61B
该机是P-61的第二种生产型,与P-61A在外观上区别不大,引入了改进型SCR-720C AI雷达,机鼻加长了20.32厘米。
P-61B改用分裂式主起落架舱门,主起落架完全放下后,新舱门的后3/4部分可以再合上,防止机轮甩出的泥浆、石子、碎片溅入轮舱。同时主起落架引入了紧急释放锁定机构,在液压系统发生故障时飞行员可以紧急放下起落架。此外主起落架液压阀门上还增加了安全锁,消除了在地面因飞行员误操作而引发的起落架意外收回隐患。
P-61B的雷达罩后方增加一个检修舱门,这是与A型之间的明显外部区别。
P-61B增加了座舱加热系统的功率,发动机罩下方通风片、滑油散热器排气挡片、中冷器排气门改为自动操作。滑油箱从外翼段移到发动机舱内,起落架支柱增加了滑行灯,去掉了副翼调整片,增加了内置式灭火系统。
P-61B增加了双目夜视望远镜,这套设备由一个5.8倍率的夜视镜和一个光学瞄准具组成。
P-61B-5-N0批次使用APN-1低空高度表取代了SCR-718无线电高度表。
P-61B-10-N0批次增加了APS-13尾部告警系统。一些P-61A和早期批次的P-61B在外场也加装了APN-1和APS-13系统。B-10批次还引入了可挂载4个977升可抛副油箱或726千克炸弹的翼下挂架。
P-61B-15-N0批次重新引入了机背炮塔(通用电气A-4炮塔),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早期炮塔的抖振问题。
1945年16架P-61B被改装成P-61G气象侦察机,拆除了所有武器。
P-61C
1943年11月11日诺斯罗普被批准研制“黑寡妇”改进型——XP-61C。最大的改进是换装了涡轮增压的R-2800-77涡轮增压发动机,紧急战斗功率2800马力。之前由于担心耗油率过高而影响续航时间,所以诺斯罗普的工程师决定不为“黑寡妇”安装涡轮增压器。
为了容纳涡轮增压器,每侧发动机舱下方增加了一个大鼓包。为了充分利用增加的发动机功率,该机换装了A·O·史密斯制造的宽弦螺旋桨,在9144米高度能飞到692千米的最大速度。
1945年初首架生产型P-61C-1-N0才下线。该机在9144米的确飞到了692千米/时的最大速度,实用升限增加到12497米,爬升至9144米耗时14.6分钟。P-61C在机翼上下表面增加了多孔减速板,在截击时可防止飞行员冲过目标。为了增加载油量,P-61C的4个翼下挂架(内翼段两个,外翼段两个)可挂载4个1174升可抛副油箱。
1945年7月陆航接收了首架P-61C。1946年1月28日陆航接收了第41架也是最后一架P-61C-1-N0。根据诺斯罗普的档案,诺斯罗普至少报废了13架已经完工的P-61C,并且陆航取消了1945财年P-61C-5-N0和-10两个批次的400架P-61C订单。
P-61C大多被用于测试和研究用途,并且很快就被喷气式飞机取代。到1949年3月大多数P-61C被报废,仅有两架流入民间市场,两架进入博物馆。
P-61C-1-N0 43-8353保存在俄亥俄州代顿的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博物馆,被涂成P-61B-1-N0 42-39468。P-61C-1-N0 43-8330被保存在史密森学会的马里兰州休兰特银山仓库,修复后在史密森学会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
XP-61D
1944年11月首飞,安装的是R-2800-77发动机,紧急战斗功率2800马力。1945年秋两架XP-61D的试飞项目才结束,在9144米高度飞到了692千米/时的最大速度,爬升至9144米耗时13.5分钟,实用升限13106米,空重10571千克,总重1354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014千克。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结束,XP-61D项目也随之终结。1945年9月11日和1946年4月这两架原型机先后报废。
XP-61E
“黑寡妇”的轰炸机护航型,保留了P-61B的R-2800-65发动机,彻底重新设计了中央机身,改为配备气泡式座舱盖的串列双座布局,取消了第三名乘员。此外机鼻雷达也被4挺12.7毫米机枪取代(每挺备弹300发),保留了机腹的4门20毫米机炮。中央机身内增加了额外的油箱,使内油容积增加到4384升。座舱后段左侧还配备登机梯。第一架原型机的气泡座舱盖是向左侧开的,第二架原型机座舱盖则改为向后滑动打开。第一架原型机的4挺机鼻机枪呈盒状排列,第二架则呈大致水平排列。
1945年4月第二架XP-61E 42-39557在大推力起飞测试中,试飞员过早收回起落架,导致飞机撞向跑道,折断了螺旋桨后机腹擦地滑行了一段距离。幸好飞行员毫发无伤,还能自行走出飞机,但飞机已彻底报废。
在对XP-61E进一步试飞后,发现该机的性能比夜战型“黑寡妇”有了明显提高,在5182米高度飞到了605千米/时的最大速度。但是XP-61E的性能并不足以超越同时期的最新战斗机。比如速度就比不过北美的XP-82“双野马”护航战斗机。后者在1945年4月15日首飞,在7650米高度飞到了776千米/时的最大速度。因此同样作为护航战斗机发展的XP-61E也就没有进一步研发的必要。
F-15“记者”
1945年夏仅存的一架XP-61E被改装成无武装照相侦察机,拆除了所有机枪机炮,装上了新机鼻,内部可安装多种航空照相机,编号也变更为XF-15(1948年之前“F”前缀表示照相侦察机,而不是战斗机)。该机于1945年7月3日首飞。陆航在1945年6月就订购了175架F-15A生产型,绰号“记者”。
P-61C-1-N0 42-8335也被改装为XF-15原型机,除了涡轮增压的R-2800-C发动机外与第一架XF-15完全一致。该机在1945年10月17日开始试飞。
生产型F-15A-1-N0“记者”的机鼻生产被分包给加州卡尔弗城的休斯工具公司。除了全新的具有气泡座舱盖的中央机身和安装了照相机的机鼻外,F-15A的其他方面基本等同于P-61C,不过取消了机翼减速板。飞行员在前座,后座是侦察操作员,负责控制照相机和导航。但F-15也为后座配备了一套基本飞行操纵系统,在需要时侦察操作员也能驾机飞行。事实上F-15的两名乘员都接受了飞行和侦察培训,而且会在每次飞行中轮换座位。
美国本土的陆航装备司令部装备了9架F-15A,其余的都分配给驻日第20战斗绘图中队和第56战斗机大队第8照相侦察中队。这些F-15A参加了对日占领行动,其中几架还执行了战后航拍绘图项目,对日本的海滩、村庄、道路网和文化中心进行了广泛的航拍,并且对朝鲜半岛也进行了航拍。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这些资料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还有一些F-15A在菲律宾和西里伯斯拍摄了巴丹死亡行军路线,以作为审判战犯的证据。
1946年9月陆航接收了首架生产型F-15A-1-N0,但F-15的生产合同在1947年被突然取消。由于新一代喷气式飞机的出现,该机的性能瞬间落后。在合同被取消时诺斯罗普只生产了36架F-15A,1947年4月陆航接收了最后一架F-15A 45-59335,该机是F-15A-5-N0批次,与F-15A-1-N0批次相比换装了新型照相机。
40年代后期F-15的备件出现短缺,只能从报废的和部分可飞的“记者”上拆卸零件以维持其他飞机的飞行。1948年8月美国空军成立后,代表驱逐机的“P”前缀被代表战斗机的“F”前缀代替,所以“黑寡妇”的编号改为F-61,代表照相侦察机的“F”前缀被代表侦察的“R”前缀代替,所以“记者”的编号被改为RF-61C(因为该机的设计基于P-61C)。1949年4月1日仅存的一支装备RF-61C中队——第82战术侦察中队解散,所有幸存的RF-61C被重新分配给约翰逊空军基地的第35维护中队处置,其中一部分作为剩余物资在民间市场出售,还有一部分报废。
F2T-1
1944年年中海军获准装备“黑寡妇”。海军的“黑寡妇”将与洛克希德PV-1“文图拉”、沃特F4U“海盗”和格鲁曼F6F“地狱猫”夜战型一起装备海军陆战队的夜间战斗机中队。
但是在1944年7月10日海军改变了想法,把格鲁曼F7F“虎猫”列为主要夜间战斗机,取消了“黑寡妇”的采购。在F7F形成战斗力前,海军还是从陆航获得了12架P-61B-10/-15/-20用于夜间战斗机飞行员的培训。海军“黑寡妇”的编号为F2T-1,序列号52750~52761。但F2T-1直到1945年9月才服役,此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结束。
F2T-1只在岸基训练中队服役了很短时间,随后进入支援中队服役。1947年8月最后两架F2T-1从美国海军退役。
总体评价
P-61战斗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航空部装备过的最大最重的战斗机,也是美国第一种专门设计的夜间战斗机。1944年夏“黑寡妇”在南太平洋投入战斗,成为陆航在战争末期的标准夜间战斗机。与陆航的P-47“雷电”和P-51“野马”相比,“黑寡妇”并没有什么耀眼的战绩,因为在该机服役时盟军在几乎所有战线上已建立了压倒性的空中优势,空中的敌机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夜间。由于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拥有一架引以为傲的P-61,使得这种产量并不大的夜间战斗机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空军之翼”、“约翰·威克斯”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5 18:26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