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911手枪
1911年美国研制装备的半自动手枪
M1911手枪(英文:M1911 Pistol),是20世纪初期美国研制的一型11.43毫米口径半自动手枪。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1889年,美国约翰·摩西·勃朗宁开始试验自动装填技术。
1895年,约翰.摩西.勃朗宁发明了一种枪管后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枪结构设计。
1896年,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应美国柯尔特公司之约,利用其新发明的手枪结构为柯尔特公司设计了一种发射0.38英寸柯尔特手枪弹的半自动手枪。
1898年,柯尔特公司将此枪交给美国军方进行测试。结果军方对该枪表现并不满意,认为半自动手枪与左轮手枪相比较,可靠性太差,没有将其列为制式装备以代替美军当时大量装备的柯尔特.38英寸左轮手枪。
1899年到1902年间,美军在镇压菲律宾民族起义时发现.38英寸左轮手枪威力太差,且再装弹速度太慢。基于与菲律宾起义者战斗的经验,并在动物和人类的尸体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美国陆军军械理事会的主管约翰·汤姆逊上校(汤姆逊冲锋枪就是以其姓氏命名的)和路易斯·拉贾德上校认为美国陆军需要一种.45(11.43毫米)口径的枪弹才能提供足够大的杀伤力。
研制历程
1907年,美军方开始招标研制0.45英寸大口径左轮手枪及半自动手枪作为其新一代制式手枪。柯尔特公司也参加了此次招标,其提交的M1910式半自动手枪以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及安全可靠等性能通过初选。勃朗宁利用15克全被甲弹头把0.38英寸半突缘式手枪弹改装成0.45英寸口径的无突缘式手枪弹,并把该种口径的自动手枪提交给美国陆军进行评估。选型试验进行时,多家公司参与竞争。最后柯尔特公司和萨维奇公司的样枪被选中。但该两种样枪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军械部要求厂方继续改进功能和可靠性参加进一步的试验。
1911年3月3日,美国开始枪械有史以来第一次严格的试验。试验中每支枪都要射击6000发,每射击100发后手枪会被冷却5分钟,每射击1000发后手枪会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上油。在打完该6000发后,该手枪再用一些装配不良的枪弹进行测试。然后又把该枪浸在渗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锈,然后再进行更多的射击试验。
在评审期间,勃朗宁继续对原有的设计进行改进,例如改进了铰链、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和空仓挂机,又加长了握把并将倾斜角加大。勃朗宁手枪通过了一系列的试验,凭借其出色性能,赢得军用制式手枪合同。
1911年3月20日,评审委员会在发表的报告中写道:“该两支手枪,理事会认为柯尔特是最好的,因为它更可靠,更耐用,当有零件损坏时更容易分解并更换,而且更准确。”
1911年3月29日,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0.45英寸自动手枪被选为美军制式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M1911自动手枪”。
1912年4月,M1911手枪正式装备美军。
1926年,根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士兵的反馈,柯尔特公司对M1911手枪进行了多处改良,进一步完善了其性能;该枪被美军采用,命名为M1911A1手枪。经过改进后的M1911A1,成为美军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
当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政府已经从柯尔特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购买了约14万支M1911手枪。由于战时急速扩充军队的需要,为满足供应计划,柯尔特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之外的多家承包商加入来分担庞大的生产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尔特公司与各承包商共生产了45万支M1911手枪。
技术特点
自动方式
M1911式手枪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闭锁方式为枪管偏移式(枪管绕绞链上下摆动),也称为枪管摆动式或枪管起落式。枪弹发射后在火药气体压力作用下(或手动上膛时用手拉动套筒),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由于绞链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因此其上端向后转动,越过死点(起延迟开锁作用)后便逐渐拉枪管尾端向下摆而开锁。当套筒复进推弹入膛时,推动枪管复进到位,因为枪管后下端与套筒座为绞链连接,所以枪管向前运动时,使绞链向前回转,顶起枪管尾端,使枪管后上方的两条闭锁凸筋正好进入套筒内壁相应的闭锁槽中。
击发机构
尽管M1911产生了许多新的型号,但其基本结构,如击发与发射机构、保险机构却保持不变。
M1911采用单动发射机构,只能单发射击。它的击发与发射机构由击针、击针簧、击锤、击锤簧、阻铁、阻铁簧、单发杆、扳机连杆、扳机组成。其中,单发杆是一个杆状件,与阻铁装配在一起,它既可上下做直线运动,也可与阻铁一起绕轴回转。其下部有一凸耳。套筒复进到位后,单发杆上移进入套筒的缺口内,凸耳与阻铁啮合在一起,此时如果压紧握把保险并扣扳机,则可释放处于待击位的击锤。如果套筒未复进到位,单发杆被套筒压下,凸耳则处于阻铁下方,与阻铁脱开,此时虽压紧握把保险并扣动扳机,则不能释放击锤。单发杆除有上述作用外,还可避免扣一次扳机形成连发。保险机构正是作用于击发与发射机构,才能实现全枪的保险。
保险机构
和许多现代手枪一样,M1911有多种保险机构,能防止该枪意外走火。M1911的保险机构包括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半待击保险。手动保险钮位手枪身左侧后上方。将保险钮推到上方,保险钮进入套筒的缺口内,限制套筒的前后移动。同时,保险机的内凸轮面与阻铁啮合,限制阻铁向前回转,虽扣扳机却不能释放处于待击位(阻铁上部突齿卡入击锤待击槽内)的击锤。手动保险能确实锁定套筒和待击的击锤,保证手枪待击携行的安全。M1911的手动保险钮设计得大小适中,利于隐蔽携带或战术应用,拔手枪时不易于钩挂衣物。握把保险位于握把持握虎口处。在簧力作用下,握把保险自动处于保险位置,此时握把保险凸齿抵在扳机连杆上,限制扳机连杆后移,使扳机扣不到位。只有虎口压紧握把保险,使握把保险凸齿与扳机连杆脱开,此时扳机连杆可自由向后移动,才能将扳机扣到位。有些人觉得手枪上不必要设置握把保险,其实自卫手枪有该种保险更安全。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M1911A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陆军军械部评估了M1911手枪的战斗表现,要求柯尔特公司进行改进。随后柯尔特公司对M1911手枪所做的改进之处:
(1)加宽准星,研制出帕特里奇瞄具(Patridge sight,一种平头厚叶片准星和正方形或矩形缺口照门组成的枪用机械瞄具,由曾任美国转轮手枪协会主席的帕特里奇发明),使射手在光照不良的条件下也能迅速瞄准;
(2)加长击锤,使之更容易被拇指扳动;
(3)缩短扣机距离,增加防滑纹;
(4)握把背部设计弓形拱起,表面增加防滑纹,使射手握持更牢固;
(5)改变握把护板的网格防滑纹,使握持更舒适;
(6)扳机后方增加拇指槽,使扣扳机的动作更轻松;
(7)加长握把保险。
1923年,上述改进项目全部完成。
1926年6月25日,通过试验的新枪于被美军正式采用,并重新命名为“0.45英寸口径M1911A1自动手枪”。
此后,该枪在结构方面几乎没有再进行大的改动。此外有许多外国公司或政府获得柯尔特-勃朗宁的授权而生产不同口径的M1911型手枪。
不过,对于第4点的改进其实是受到一定的争议。当初M1911A1改进的该弧线的拱形设计,原因是军方认为训练不足的士兵开枪时有枪口偏低的情况(与握把倾斜度不够有关),因此增加该个弧形设计,使手自然伸出时,枪管更接近水平。但该修改并不是很多人都认同。大多数熟练的手枪射手都认为直线形背板并不影响他们的射击精度,握持也并没有不自然的感觉,而且直线形的背板使整枪的外形更显简练和美观。所以虽然二战结束后,市面上大多数还是弧形的M1911A1,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自然淘汰,各大枪厂发现消费者都倾向喜欢直线形状,因而市面上新生产的1911式手枪大多为M1911直线形背板设计,而弧形的背板已经变成只存在于改装配件单上的名称了。
直至1985年,美国军方采用伯莱塔92F(即伯莱塔92FS)来作为制式手枪M9,以取代原来的M1911A1。
M1911A1可以说是自美国南北战争以来,美国陆军所使用的传统0.45口径制式手枪的最后一种产品。而M1911A1的特色,则在于它那特大的口径。该型手枪采用了0.45ACP(自动柯尔特手枪)子弹来作为弹药,该种子弹的口径有11.43毫米,是一种又大又重的子弹。由于子弹偏大,以致于子弹的初速度并不高,只有246米/秒而已,却拥有极高的人体抑止力,子弹的设计重点并非在于追求贯穿力与远射能力,而是为了阻止突击而来的敌人,并达到吓阻效果而设计的。
尽管美国军队的制式手枪已经更换为是的M9手枪,但各种M1911手枪仍然被许多公司生产,由于其大口径弹药在实战中无可比拟的绝对杀伤威力和精准且迅速的单动射击模式,美国一些精锐军警部队(如SWAT)一直将其列为特战成员制式手枪。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的美国特种部队还是采用了几乎和上世纪设计上一模一样的M1911手枪。M1911手枪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复兴,特种部队和警察部门纷纷放弃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大量装备的9毫米口径的手枪,转而重新采用了一度被认为落后于时代的口径0.45ACP M1911手枪,如今世界最大的M1911手枪生产商——金伯(KIMBER)公司生产的“沙漠勇士”政府型M1911手枪就是为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下属的海军特遣队专门定制的。
其他改型
M1911冲锋枪
M1911全自动手枪即冲锋手枪在美国也被称为“口袋机枪”(Pocket Machineguns)——M1911冲锋型,该种轻便小巧的小型速射武器由于效用存在争议,因此不是各国兵工业发展的重点。
在美军正式装备M1911手枪之后,许多西班牙的枪械厂商如星(Star)、骆玛(Llama)和阿斯特拉(Astra)都纷纷开始山寨M1911式手枪,该批山寨1911只是仿制了1911的外形,却没有1911的内涵,其内部结构是不相同的,尤其是简化了击发机构。到了1930年,星公司研制了以他们的M1922型半自动手枪为基础的第一种仿1911式冲锋手枪。该种新式冲锋手枪有不同的型号,其中一些型号配有可拆卸的枪托、可调整的机械瞄具,有些型号安装有加长的枪管,而且该枪可在9×19毫米派拉贝鲁姆、7.63毫米(.30毛瑟).38 ACP、.45 ACP等多种口径间转换,当时西班牙民防军就选择了9毫米伯格曼-贝阿德口径的该一系列冲锋手枪作为制式手枪。另外弹匣容量也有多种不同的容量,有15发、25发和32发等。该种新式冲锋手枪安装有上下滑动的楔形快慢机选择钮,其位于套筒的右后方,表面有锯齿形的防滑纹。当其向上推时,枪只能半自动射击;推向下时,就能实施全自动射击。
该种新式冲锋手枪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全自动射击时难以控制,该枪的射速超过1000发/分钟,即使用后坐力较低的9×19毫米弹,在没有枪托的辅助下连发射击时枪口跳动也是十分厉害。后来西班牙人研制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射速减速器,安装在后期生产的枪型上;该种“减速型”在1934年销售。但新式冲锋手枪仍然是不受市场欢迎,只在远东和拉丁美洲卖出了一小部分。
二战后M1911
二战结束后,大量的1911式手枪作为剩余物资被美国政府处理出去,其中主要的接受者之一是菲律宾的军队和警察。独立后的菲律宾政局一直动荡不安,所以有许多地下兵工厂生产土枪,或把原本是半自动的武器改装成全自动武器,菲律宾当局偶然能缴获到一些改装成全自动的1911式手枪。
20世纪90年代末,1911式手枪发展出更多系列的衍生型,以现代的技术,如果要设计出更完善的1911全自动型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最大的问题是冲锋手枪的存在价值本身就有许多争议,冲锋手枪在全自动射击时都存在着难以操控的问题,不适合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使用。由手枪的重量太轻,而且冲锋手枪的射速通常较高。即使像苏联研制的斯捷奇金APS手枪装有减速器,但如果没有接驳上枪托来辅助,点射时的散布也是非常大的。即使像莱曼和柯尔特的设计那样加上枪口制退器、前握把和枪托,也是只能用于极近距离内的火力压制。所以如果再设计出1911式冲锋手枪,除了打起来好玩之外,并没有其他实用意义。
即使对于收藏家,1911式冲锋手枪也很难找。在美国,该样的改装枪都被炒到1万至一万五千美元之间,而且改枪的手艺好和质量高的话还能更贵。
双管型枪
国外出现了一款双枪管的M1911手枪,该枪如同把两把M1911手枪合在一起,采用了双枪管双扳机击锤的设计。名为AF2011-A1型双管手枪,由著名的柯尔特M1911手枪改进而来,采用双扳机设计,可同时射出2发.45ACP口径子弹,一次可装填16发。据称可在近距离打死一头公牛。
仿制枪型
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军阀混战的时期。由于中国国产武器生产能力有限,不得不大量购入西方各国武器。欧美各国武器生产商自然不会放弃中国庞大的市场,纷纷通过官方,半官方乃至走私等方式向中国的军阀倾销武器。其中就包括了美国M1911手枪。在太平洋战争及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将大量M1911手枪作为对国民党政府军援的一部分输入中国。所以,在解放前,中国军方及民间均可看到M1911手枪的身影。
解放后,尽管中国政府将仿制苏联的TT-33手枪,即54式手枪定为军用制式手枪,但由于建国初始,百废待兴,制式手枪的统一列装还无法立刻实现。所以在一些地区的公安警察部队中,还是能看到M1911手枪。直到20世纪60年代M1911手枪才基本退出中国军警的装备名单。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武器开始大量进入欧美民用武器市场,其中就包括了仿制的M1911手枪。
中国初期仿制的M1911手枪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不错的质量及优异的可靠性获得了不少欧美枪械爱好者的关注;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仿制的M1911手枪都由计算机控制车床进行加工,中国武器生产商也更加重视产品种类的更新及品牌的宣传推广,走上更加市场化的道路,力求使国产M1911手枪摆脱价廉的低端市场,迈入高品质大品牌的高端武器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欧美客户。
巴西IMBEL公司仿制过多型1911式手枪,有政府型、防卫型等尺寸,有适合勤务用的手枪,也有仿制类似STI或SVI的大容量比赛手枪,其口径从9毫米到.45都有。
以色列轻武器公司(Israel Arms International Inc.)仿制了3种1911式手枪,分别为M5000、M6000和M7000。其中M5000和M6000都是标准尺寸的5英寸型,而M7000是双排弹匣的大容量5英寸型。
另外,阿根廷英国等国都都有仿制的M1911系列。
服役动态
在一战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英雄阿尔文·约克(Alvin York)的战斗经历是一个使用M1911手枪的著名例子,也是在战场上成功应用辅助武器的例子。
约克下士所在的部队是美国陆军第82步兵师第328步兵团,当时在马斯河的阿尔贡地区,位于223高地后面的铁路沿线。在1918年10月8日的清晨,该团正被德军机枪的火力所压制。包括约克在内的17名士兵被派遣到机枪的侧翼进行侦察,负责指挥的是约克的好朋友兼上司伯纳德·厄尔利(Bernard Early)军士
该支17人的巡逻队由于看错了地图(法语地图)而走错了路,碰巧的是德军的战线上居然有个薄弱部位,被他们正好绕了过去进入到敌人的战线后面,结果他们看到一名德国军官和一些德军士兵在吃早餐。德国人认识到他们被包围了,便迅速投降。然而当厄尔利军士打算押解俘虏回自己阵地时,另一边机枪阵地上的德国人一边用德语呼唤自己人趴下,一边用猛烈的机枪火力横扫了该支巡逻队,当场射倒9人,包括伯纳德·厄尔利也被17发子弹打成重伤,他临死前让阿尔文·约克中士指挥该支巡逻队。
当时美国人仍然控制着他们的俘虏,幸存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都趴在地上,同时避免误伤自己人,德军的机枪手不敢打得太低。约克看到德军机枪的位置大约有30米远。能清楚看到戴着“煤桶”钢盔的敌人的脸,于是他用他的恩菲尔德M1917步枪开火了,一枪击中一个德国猎手。
在约克看不到的地方,另一些德国兵利用地形掩护向前推进,接近到约克的位置。他们计算着约克的枪声,算准了他的恩菲尔德连续打了5枪并开始装弹的时候就跳出来扑向约克,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约克除了步枪外,随身还携带了一把M1911自动手枪,他继续射击德国人,在他带动下另外几个同伴也起来战斗,最终他们一共打死了25名德国兵,俘虏了132人。此役后,约克被提升为军士并获得国会荣誉勋章。不过有关他的事迹却被吹嘘得太过分,有些数字称他单枪匹马地就干掉了35挺机枪并俘虏了132人。但约克一直都宣称他不是单独行动的,另外7个幸存的同伴也有功劳。
在太平洋
1942年10月,一天晚上在瓜达卡纳尔的丛林里,美国海军陆战队枪炮军士约翰·巴锡龙(John Basilone)独自一人在他的阵地上拖延企图通过泰纳鲁河的一个中队日军,阻止了一个自杀式冲锋。他用一把柯尔特手枪和两挺机枪轮番射击,直到破晓增援来到时,有将近一百名日军尸体趴在他的阵地周围。因此巴锡龙成为二战中被授予荣誉勋章的第二个海军陆战队员。
在挪威
德军开始撤出挪威时,美国第8航空队的两名文职人员在一座废弃的小镇上被一名德军狙击手困住了,该狙击手第一枪没打中他们,但马上就转移目标打中了吉普车的车胎。该两名美军除了各自身上的一支M1911A1手枪和3个弹匣外没有其他武器,他们在乱石堆后躲了半天也没等到援军,于是就用手枪向吉普车座位下面射击,在汽油箱的位置,两个人各打光了两个弹匣,弹头撕破了汽车的金属外壳,油箱散发出汽油的味道。他们马上把地图做成火把扔出去焚烧吉普车。吉普车轮胎焚烧产生的烟给予他们足够的掩护,使他们跑到最近的建筑物角落里隐蔽起来。后来狙击手没有再开枪,两个美军才沿着来的道路撤退,与部队汇合。
在天空
M1911手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天空中经历了神奇,该事发生在美军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上。该支陆军航空队负责协助防御从印度到中国的补给线,并破坏日军从仰光、缅甸到印度北部的补给网,它的重型轰炸机部队——第7轰炸大队由数量不多的B-24组成。1943年3月31日,第7轰炸大队第9中队被派遣去破坏缅甸中部城市彬文那附近的一座铁路桥,其中一架B-24由劳伊德·简森中尉驾驶,副驾驶是欧文·伯格特少尉。机队在抵达目标前遭到日军战斗机拦截,该架B-24的氧气瓶被打碎,机身后部燃起大火。后来飞机继续受到攻击,机身被打穿许多洞。机上人员不得不跳伞逃生,但日军飞行员立刻开始扫射那些跳伞逃生的人,并打伤了伯格特的手臂。那架打伤伯格特的“零”式战斗机飞近伯格特,也许是想看看他打死的人是什么样子吧。伯格特装死,于是“零”式飞机就从伯格特的脚下飞过并继续向降落伞扫射,此时伯格特掏出他的M1911手枪对着刚从他脚下经过并打开了驾驶舱的“零”式战斗机打了4枪。那架“零” 式战斗机马上停止射击并开始旋转坠落。
后来伯格特被缅甸人抓住并被转送给日本人。在战俘营中,他慢慢回忆起当时半空中的情境。他起先不相信能够在摇摇晃晃的空中击落敌机,但许多记忆碎片逐渐堆砌起来,使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确打下了那架“零”式战斗机。
伯格特在战俘营中生活了两年多,二战后回到军中服役,并以上校身份退役。尽管没有其他证据证明他确实用手枪在半空中击落了日军飞机,该战例被刊登在1996年6月的美国《空军杂志》上。
总体评价
M1911手枪于1912年4月装备美军,1926年改良成M1911A1,是美军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11.43毫米的超大口径,使它拥有无可比拟的杀伤力。此外,它还具备可靠、耐用、好维修等诸多优点。
M1911A1手枪是世界上出世最早、发展型号最多的一种手枪,涉及战斗、防御自卫、体育竞赛和鉴赏收藏等多个方面。它的持续受欢迎在于它数十年不变的上乘的质量。现今的斯普林菲尔德公司对M1911A1一直坚持有限授权生产制度,坚持销售的每一把手枪都采取手工装配,手工检查。可它也不是什么都不变,如在结构设计和制造用材上就不断有所改进和出新。M1911A1的套筒座用新型铝合金或钼铬钢模锻而成,套筒和枪管也采用新的锻造工艺。其新设计的胡桃木握把让射手握起来更舒服。(新浪网 评)
参考资料
M1911历史.枪炮世界.2007-10-19
北方工业的1911.枪炮世界.2007-11-24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09:47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