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ICP)是指
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又称脑压。由于存在于
蛛网膜下腔和
脑池内的
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
脑组织之间,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脑脊液的
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通常以
侧卧位时颅
脑脊液压力为代表。穿刺小脑延髓池或
侧脑室,以
测压管或
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这一压力与侧卧位
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
mmHg),儿童为0.5~1.0kPa(3.5~7.5mmHg),此
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
坐位时
腰穿压力可达3.3~4.0kPa(25~30mmHg),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低。这是因为颅脊髓腔虽然是一个闭合的空腔,但并非闭合得绝对严密,在
枕骨大孔及
颈静脉孔处都受到外界大
气压的影响。另外采用的测压方法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这一现象说明颅内压与单纯的脑脊液
静水压是不同的。颅内压对静脉压的变动很敏感,
侧压时如压迫
颈静脉,颅内压立即升高。
咳嗽、
喷嚏、憋气、用力等也引起颅内压相应明显波动。因此早在1936年Pallock和Boshes就认为,颅内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压作用于颅外
大静脉的结果。这种解释仍被公认是较合理的。
脑组织内含有
组织间液,它与
脑脊液压力应该是平衡的,组织间液的压力与
毛细血管远端的压力也应是平衡的。因此颅内压应与毛细血管远端压力相等,或稍高于颈静脉压力。
颅内压随着心脏的搏动而波动,
波幅为0.27~0.53kPa(2~4mmHg)不等,这是由于心脏的每一搏出引起动脉扩张的结果。随着呼吸动作改变,颅内压亦有缓慢的波动,波幅约为0.7~1.33kPa(5~10mmHg),这是由于胸腔
内压力作用于
上腔静脉引起静脉变动的结果。此外颅内压还有自发节律性波动,是全身血管和
脑血管运动的一种反应。由于颅内受多种因素影响是波动的,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所测得的压力只有相对的意义。较正确地了解颅内压的情况,应采用持续的压力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连续测量并记录压力,可随时了解颅内压变动情况,并可取得更精确的颅腔颅内压数据,这种方法称为
颅内压监护术。临床上表达颅内压都采用
平均值,即
曲线图上相当于波幅的1/3处,也就是曲线下缘的
舒张压加上1/3得
脉压(曲线上、
下压力之差),相当于0.7~2.0kPa(5~15mmHg)。